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肇春

作品数:11 被引量:21H指数:4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脊髓
  • 4篇细胞
  • 4篇脊髓后角
  • 4篇后角
  • 3篇神经元
  • 3篇组织化学
  • 3篇组织化学定位
  • 3篇免疫组织化学...
  • 3篇化学定位
  • 3篇Μ阿片受体
  • 3篇阿片
  • 3篇阿片受体
  • 2篇胰腺
  • 2篇神经节
  • 2篇体视学
  • 2篇体视学研究
  • 2篇链脲佐菌素
  • 2篇链脲佐菌素诱...
  • 2篇脊神经
  • 2篇脊神经节

机构

  • 10篇同济医科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山市博爱医...
  • 1篇埃森大学

作者

  • 11篇李肇春
  • 7篇张亦农
  • 4篇王庆堂
  • 4篇王小丽
  • 4篇李和
  • 3篇张敏海
  • 3篇杨世明
  • 1篇关新民
  • 1篇王庆堂
  • 1篇王建超
  • 1篇秦光明
  • 1篇叶光福
  • 1篇赵超
  • 1篇赵超
  • 1篇李久香
  • 1篇许耘
  • 1篇刘胜洪
  • 1篇章咏裳
  • 1篇王力萍
  • 1篇刘冰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针刺研究
  • 1篇中国糖尿病杂...
  • 1篇解剖学报
  • 1篇临床泌尿外科...
  • 1篇同济医科大学...
  • 1篇解剖学杂志
  • 1篇解剖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2
  • 1篇1999
  • 4篇1997
  • 2篇1996
  • 1篇1992
  • 1篇1991
  • 1篇198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胰腺移植体内、外分泌部的血管变化
1992年
六例人胰腺移植体经UW-Belzers溶液灌注后24小时,每例均观察到内、外分泌部的毛细血管发生显著的改变,这种变化随保存期限而不同。在所采用的各种研究方法中,包括半薄切片、血管腐蚀标本、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标本均观察到最初内皮肿胀常伴有血管体积缩小,其后部分内皮细胞质脱落入血管腔,毛细血管小孔数量增加,整个血管呈现退行性变化。在经复苏抢救的胰腺移植体,存在持续的前损伤,早在14小时即呈现明显的血管外渗出,36小时后程度加剧。因此,为了防止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此种移植体不宜采用。在通常情况下UW-Belzers溶液对胰腺移植体的保存期限为24小时,超出这一界限则难以充分地再血管化。
李肇春H.GodoM.BlankJ.Ehrhart
关键词:再血管化
外周伤害性刺激对大鼠脊髓后角内脑啡肽和神经降压素mRNA表达的影响
1996年
外周伤害性刺激对大鼠脊髓后角内脑啡肽和神经降压素mRNA表达的影响李和,张敏海,张亦农,王小丽,李肇春(同济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武汉430030)本研究选用纯系SD大鼠50只(体重250~300g),雌雄兼有),随机配成25对,其中11对用...
李和张敏海张亦农王小丽李肇春
关键词:神经降压素脊髓后角脑啡肽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放射自显影术
老年大鼠骨组织中c-fos和BMP表达的变化
2002年
目的 研究某些调节因子对骨组织老化过程的影响。方法 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 ,检测大鼠骨组织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和细胞转录调节基因蛋白 c- fos的表达和相互关系 ,以及 BMP和 c- fos蛋白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结果 青年和老年大鼠股骨组织周围骨膜下的成骨细胞以及骨组织中的某些骨细胞 BMP和 c- fos蛋白呈阳性表达 ,而老年大鼠骨组织中 ,BMP和 c- fos蛋白的表达明显下降。结论 老年大鼠 BMP和 c- fos蛋白的增龄性表达变化 。
王建超王芳刘冰唐立华许耘刘胜洪李肇春
关键词:C-FOSBMPC-FOS蛋白
μ阿片受体在大鼠痛一级传入神经元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荧光双标与电镜双标研究
1997年
μ阿片受体在大鼠痛一级传入神经元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荧光双标与电镜双标研究李和李肇春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同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武汉430030)以前的研究表明,阿片受体可存在于一级传入神经元中,在脊髓后角胶状质或三叉神经脊束...
李和李肇春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
关键词:传入神经元免疫组织化学定位Μ阿片受体脊髓后角脊神经节Μ型阿片受体
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壁细胞和G细胞的体视学研究被引量:6
1997年
采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结合生物体视学技术,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胃底腺的壁细胞和幽门部胃粘膜的G细胞进行立体计量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状态的早期,壁细胞和G细胞的体积均明显增大,数量却显著减少。根据正常情况下壁细胞和G细胞的细胞动力学变化、胃泌素的生物学作用和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大鼠胃底腺峡部的干细胞向壁细胞分化成熟的功能及G细胞的分裂增殖活动,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这种功能的抑制是糖尿病状态下易出现胃粘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和胃轻瘫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超叶光福王庆堂王庆堂李肇春秦光明张亦农李肇春
关键词:链脲佐菌素壁细胞G细胞体视学
小鼠出生前后胃肠胰D细胞免疫组化研究被引量:5
1991年
本文报导了用免疫细胞化学PAP方法,对小鼠三个时期(胎期、新生期、成熟期)的胃、十二指肠、胰腺中D细胞进行的初步观察。结果发现在三个不同时期上述器官中D细胞在数量及分布上都有一定的差别。胎期胃幽门中一般未见D细胞,但十二指肠和胰腺中已可见。出生后胃幽门D细胞逐渐增多。
刘胜洪肖道恒张亦农李肇春王庆堂
关键词:D细胞发生学十二指肠胰腺
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初级传入C纤维内μ阿片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光镜与电镜研究被引量:5
1999年
目的在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大鼠脊髓后角内μ阿片受体(MOR)与C纤维的关系,为进一步揭示阿片镇痛的突触机制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根据辣椒素对初级传入神经中C纤维的特异性神经毒性,在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以毁损C纤维,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比较脊髓后角内MOR免疫反应性的变化;根据西非单叶豆同工凝集素I-B4(grifoniasimplicifoliaisolectinI-B4,I-B4)与初级传入C纤维选择性结合的特性,应用双标(免疫)组织化学电镜技术(ABC-纳金法)分别标记脊髓后角内I-B4结合位点和MOR。结果大鼠蛛网膜下腔注射辣椒素3~7d后,其脊髓后角Ⅰ~Ⅱ层内的MOR免疫反应性较对照动物明显减弱;电镜下在大鼠脊髓后角浅层内观察到,MOR不仅定位于树突内,也分布在含I-B4结合位点的C纤维终末内。无论在树突内还是在轴突终末内,MOR主要分布在非突触部位,仅少量MOR与突触前膜和/或突触后膜有关。结论脊髓后角中部分MOR来源于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外源性吗啡或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如内吗啡肽等MOR激动剂在脊髓后角内既可通过突触后(树突内)的MOR发挥作用,也可通过突触前(轴突终末内)的MOR对C纤维产生突触前?
李和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李肇春
关键词:Μ阿片受体辣椒素镇痛C纤维脊髓后角
早期移行细胞癌与其他疾病细胞学诊断的探讨
1989年
本文对早期移行上皮癌、尿石症、游走肾等细胞学诊断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观察,并对各种细胞团的结构和细胞分化、逆分化对细胞形态的影响以及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的优点等进行了初步讨论。
王庆堂李肇春李久香马瑞君章咏裳
关键词:移行细胞癌尿石症细胞学诊断
μ阿片受体在大鼠痛一级传入神经元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1997年
μ阿片受体在大鼠痛一级传入神经元中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李和李肇春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同济医科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以前的研究表明,阿片受体可存在于一级传入神经元中,在脊髓后角胶状质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胶状质内有高密度表达,但其是否定位于传递痛信...
李和李肇春王小丽张亦农杨世明
关键词:传入神经元Μ阿片受体免疫组织化学定位脊髓后角脊神经节胶状质
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胃底腺中壁细胞的体视学研究
1997年
采用HE染色显示壁细胞,结合生物体视学技术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在胃底腺中的壁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糖尿病状态的早期,胃底腺腺体上部壁细胞的体密度显著增加,而数密度却明显减少;腺体下部壁细胞的体密度和面密度均无显著变化,但数密度却显著地减少。提示糖尿病状态下,壁细胞数量显著减少,但体积却明显增大。根据正常情况下壁细胞的细胞动力学变化及上述实验结果,认为大鼠胃底腺峡部的干细胞向壁细胞分化成熟的功能在胰岛素缺乏的情况下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这种功能的抑制可能是糖尿病状态下易出现目粘膜萎缩和胃酸分泌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赵超王庆堂秦光明李肇春张敏海张亦农汪薇曦
关键词:链脲菌素糖尿病壁细胞体视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