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恂
- 作品数:51 被引量:494H指数:10
- 供职机构:沈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经济管理更多>>
- 2009-2019年沈阳市城区居民甲状腺癌发病、死亡及生存趋势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09-2019年沈阳市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死亡及生存趋势,为甲状腺癌提供防制措施。方法:收集2009-2019年国家级肿瘤监测点沈阳市肿瘤登记地区甲状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病例。计算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标化率(中标率、世标率)、截缩率(35~64岁)、累积率(0~74岁)和生存率等指标;Joinpoint3.5.3软件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生存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SPSS 23.0统计软件对甲状腺癌男女发病率及死亡率进行χ^(2)检验。结果:2009-2019年沈阳市城区甲状腺癌粗发病率15.15/10万,中标率12.11/10万,世标率10.23/10万,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甲状腺癌粗死亡率0.76/10万,中标率0.43/10万,世标率0.41/10万,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十年间甲状腺癌发病率男女均呈持续上升趋势(P<0.05),发病顺位男性上升至第5位,女性上升至第3位,死亡顺位男女基本未变;2011-2015年男女甲状腺癌5年观察生存率呈上升趋势,均位居恶性肿瘤生存率首位。结论:2009-2019年沈阳市甲状腺癌发病持续上升,女性高于男性,死亡顺位基本未变;5年观察生存率呈上升趋势,位于恶性肿瘤生存率首位。
- 吕艺张馨予聂慧芳赵雪李恂王晓丽
- 关键词:甲状腺癌发病率死亡率生存率
- 2000-2009年沈阳城区女性乳腺癌死亡趋势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2000-2009年沈阳城区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水平及变化趋势、特点。方法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χ2趋势检验和线性回归分析乳腺癌死亡率、标化死亡率等指标。结果沈阳城区2000-2009年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年均死亡率为11.07/10万,年均标化死亡率为8.48/10万,10年间变化不大。乳腺癌死亡在恶性肿瘤死亡中的顺位2000年为第5位,2009年上升至第3位。结论 2000-2009年沈阳城区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处于比较低的稳定水平。
- 耿丹李恂时景璞陈建平孙丽华马兰吴晓梅蔡云飞于慧会张娜
- 关键词:女性乳腺癌死亡率
- 正常人、肿瘤及肺结核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Ag-NORs/)含量的对比分析
- 前言
恶性肿瘤及肺结核均是目前严重危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两者的发生均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有关。大量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在机体抗肿瘤、抗结核免疫应答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T淋巴细胞是胸腺依赖性淋巴细...
- 李恂
- 关键词:肿瘤肺结核核仁形成区嗜银蛋白
- 文献传递
- 沈阳市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死亡分析
- 2002年
- 李恂宋钰陈鹃孙凯峰
- 关键词:恶性肿瘤
- 2013年至2019年沈阳市儿童白血病发病及死亡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沈阳市2013年至2019年儿童白血病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方法:从沈阳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及居民死因报表中获取0~14岁儿童白血病的发病、死亡数据,计算构成比、发病率、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别死亡率,采用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进行标化。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进行趋势分析。结果:2013年至2019年沈阳市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从2013年的0.90/10万、1.34/10万上升至2019年的5.33/10万、5.14/10万,APC分别为19.64%、16.39%。其中,发病率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发病率年均增长22.77%,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样白血病发病率从2013年的0.60/10万上升至2019年的3.77/10万,APC为35.84%,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3年沈阳市儿童白血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0/10万、1.06/10万,2019年儿童白血病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11/10万、1.21/10万,APC分别为-3.80%、-2.53%,趋势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死亡率年均下降6.25%,女性死亡率年均上升7.07%,但变化趋势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白血病发病和死亡各年龄组均有发生,0~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为4.74/10万,10~14岁年龄组死亡率最高为1.93/10万。结论:2013年至2019年沈阳市儿童白血病死亡率相对稳定,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女性和淋巴样白血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 田葳李恂于海洋潘秀丹
- 关键词:儿童白血病发病率死亡率
- 六城市无烟政策现状及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对无烟政策的态度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研究北京、沈阳、上海、长沙、广州、银川六城市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无烟政策现状,探讨吸烟者及非吸烟者对全面无烟政策的态度及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文献查阅法研究六城市无烟政策现状。使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六城市抽取4815名吸烟者及1270名非吸烟者,调查其对不同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无烟政策的态度。用多因素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支持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无烟政策的因素。结果六城市均未实施全面的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无烟政策。六城市多数调查对象支持在医院、学校、会议室及公共交通工具等场所实行全面无烟政策,相比之下,吸烟者及非吸烟者对工作场所全面无烟政策的支持率分别仅有42.8%及52.9%,对餐厅、酒吧全面无烟政策的支持率分别仅有21.3%及40.4%。对二手烟健康危害的认知是影响吸烟者对工作场所(OR=1.27,95%CI为1.08-1.49)及餐厅、酒吧(OR=1.55,95%CI为1.17-2.05)全面无烟政策支持态度的重要因素。结论六城市已具备实施公共场所及工作场所全面无烟政策的基本条件。提高公众对二手烟健康危害的认知可能会提高公众对全面无烟政策的支持。
- 李强姜垣赵国栋李恂杜琳朱国平胡李平胡劲松焦淑芳李新建赵建华
- 关键词:二手烟公共场所
- 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2
- 2008年
- 目的探讨辽宁省沈阳市大学生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建立大学生控烟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沈阳市2所大学1 11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1 104份。平均年龄(21.0±1.4)岁。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尝试吸烟率为47.7%(男生62.4%,女生27.2%),调查前1个月吸烟率19.7%(男生29.4%,女生6.1%);每天吸1支,连续30 d,吸烟率为7.4%(男生11.7%,女生1.3%)。开始吸第1支烟的平均年龄(17.7±4.3)岁,其中男生(17.5±4.2)岁,女生(19.1±5.4)岁。大学生吸烟的影响因素有周围人吸烟、朋友吸烟、感到伤心、对烟草依赖等。结论大学生吸烟率较高,应针对环境、心理、行为等因素采取综合控制措施。
- 李恂董丽君杨楠陈建平周宝森
- 关键词:吸烟影响因素大学生
- 长沙与国内五城市吸烟者吸烟特征的比较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探讨长沙成年吸烟者不同吸烟行为、戒烟行为、控烟政策支持的特征。为长沙市进一步开展控烟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国际烟草政策研究评估调查(ITC项目)要求,分别在长沙、北京、上海、沈阳、广州和银川6个城市使用多阶段抽样法,各抽取800名成年吸烟者,采用入户录音的方式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结果与结论与其他5个项目城市相比,长沙市吸烟者吸烟行为特征主要为:1.长沙市吸烟者每日吸烟量为21.47支/d、成瘾性HIS为2.80、吸本地烟的比例为95.07%;2.吸烟者戒烟5次以上的比例占10.5%、戒烟意愿不强、戒烟信心不足;3.控烟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 朱国平姜垣李强胡李平胡劲松殷黎赵国栋焦淑芳李新建李恂罗不凡赵建华
- 关键词:吸烟者吸烟行为戒烟行为
- 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死亡率及其时间趋势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沈阳市居民的死亡水平、死因模式以及死亡率的变化趋势,为积极有效开展疾病防制措施、延长寿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死因监测资料,分析死因构成、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结果1992—2008年沈阳市居民年均粗死亡率66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15.7/10万,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1.8%和2%,标化死亡率男性高于女性。前5位的主要死因依次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占总死亡的83.7%。标化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的是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传染病、妊娠,分娩和产褥期并发症、精神障碍、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P<0.05),呈上升趋势的是损伤与中毒和其他疾病(P<0.05)。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危害该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并且人口老龄化程度和损伤与中毒死亡有明显上升趋势,因此加强预防和控制慢性病是当务之急,同时建议关注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应尽快把伤害纳入疾病预防控制规划。
- 符文华李恂白杉汪峰张吉慧苏孟吕艺
- 关键词:死亡率死因构成
- 六城市媒体控烟宣传覆盖的现况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了解北京、沈阳、上海、长沙、广州和银川六城市媒体控烟宣传现状,为我国进一步开展媒体控烟宣传提供依据。方法使用多阶段抽样法在六城市抽取4815名成年吸烟者和1270名成年非吸烟者进行入户调查,计算媒体控烟宣传的暴露率及各种媒介中的暴露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媒体控烟宣传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有69.1%的吸烟者在过去6个月中看到过媒体控烟宣传。媒体控烟宣传暴露比例较高的媒体为电视(64.6%)、烟盒包装(50.5%)、报纸杂志(45.6%)和广播(38.1%),看到控烟宣传比例较低的场所为互联网(17.1%)和街头摊贩(11.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地域、年龄、文化程度和每日吸烟量是影响吸烟者看到控烟宣传的重要因素。广州的吸烟者相对于北京的吸烟者更不容易看到媒体控烟宣传(OR=0.54,95%CI:0.34~0.86);41~55岁(OR=0.44,95%CI:0.20~0.96)以及56岁以上年龄组(OR=0.36,95%CI:0.16~0.81)相对于18~25岁年龄组的吸烟者更不容易看到媒体控烟宣传;初中及高中学历组(OR=1.43,95%CI:1.09~1.87)及大专及以上学历组(OR=1.61,95%CI:1.16~2.25)相对于初中及以下学历组更容易看到媒体控烟宣传;而每日吸烟量为11~20支组(OR=0.82,95%CI:0.70~0.97)及30支以上组(OR=0.68,95%CI:0.49~0.95)相对于10支以下组更不容易看到控烟宣传。结论中国目前媒体控烟宣传已经取得了一定得成效,但各地区之间的宣传效果存在差异,建议我国制定统一、长效的媒体控烟宣传策略,同时应加强在公共场所控烟宣传的力度。
- 赵国栋姜垣杨焱冯国泽李新建焦淑芳赵建华朱国平罗不凡李恂
- 关键词:烟草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