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言亮
- 作品数:16 被引量:80H指数:6
- 供职机构:襄阳市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REST/TUBB3轴对卵巢癌紫杉醇化疗耐药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2024年
- 目的 探究PE1沉默转录因子(REST)/微管蛋白β(TUBB)3对卵巢癌紫杉醇耐药性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卵巢癌紫杉醇敏感及耐药肿瘤组织中REST、TUBB3表达,Western印迹检测卵巢癌紫杉醇敏感及耐药细胞中REST、TUBB3蛋白表达,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卵巢癌组织中REST、TUBB3 mRNA表达。不同浓度紫杉醇作用于SKOV3、OVCAR3和SKOV3/tax、OVCAR3/tax细胞后,分析细胞凋亡与周期变化,CCK8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印迹检测REST、TUBB3蛋白表达。过表达或敲低REST后,qPCR和Western印迹分别检测TUBB3 mRNA和蛋白表达,检测细胞凋亡水平和周期阻滞。染色质免疫沉淀法检测H3-ac、H4-ac、HADC1与TUBB3基因第2个CpG位点的结合。结果 REST在卵巢癌紫杉醇耐药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中低表达,TUBB3异常高表达于卵巢癌紫杉醇化疗耐药肿瘤组织及细胞系,两者mRNA表达呈显著负相关(P<0.05)。不同浓度紫杉醇作用下,REST蛋白表达逐渐明显降低,TUBB3蛋白表达逐渐明显升高,SKOV3/tax、OVCAR3/tax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阻滞显著低于SKOV3、OVCAR3(P<0.05)。过表达REST后,TUBB3表达明显降低,细胞对紫杉醇敏感性明显提高,细胞凋亡水平和细胞周期阻滞显著提高(P<0.05)。敲低REST后H3-ac、H4-ac与TUBB3基因第2个CpG位点的结合增强,促进TUBB3基因转录。结论 在卵巢癌紫杉醇化疗耐药组织及细胞系中,REST低表达,而TUBB3异常高表达,REST和TUBB3的RE-1序列结合调控其转录,在紫杉醇化疗耐药中发挥负调控作用。
- 余婷玉方珊珊朱言亮刘波李泉
- 关键词:卵巢癌紫杉醇耐药
- 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与阿尔茨海默病相关性研究
- 2015年
-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紊乱疾病,表现为记忆缺失和认知功能损伤,由于人的寿命普遍延长,老龄化是AD的主要危险因子之一,6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急剧上升[1],目前,所有关于AD病因的假说均不能解释其全部病理特征,AD是遗传兼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疾病,神经影像研究发现大脑皮质和海马及其他脑区有明显的萎缩,早期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丧失[2-4],AD患者脑干血清素能及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胞核缺失表明这些神经递质系统在AD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3]。其中,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系统与AD的病因与疾病进程相关,但其从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明确,多巴胺β羟化酶(DBH)作为一种儿茶酚胺合成酶,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与更新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基因的调控下,血浆DBH的活性在不同个体间表现出广泛的遗传性,DBH可调节NA水平,但这一作用对AD的发生与疾病进程的影响却尚不清楚,在AD患者中,海马和皮质中DBH活性减低,可能是970T等位基因和随后降低的DBH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NA)的合成减少并失去了神经保护作用,因而,血浆DBH很可能是AD疾病发展和认知功能损伤的生物标志物,由于血浆DBH活性受基因型控制,因而本研究通过测定患者血浆DBH活性及C-970T和C1603TDBH基因多态性,以阐明DBH调节NA对AD疾病进程的影响。
- 孟云朱言亮
- 关键词:多巴胺Β羟化酶阿尔茨海默病血浆认知功能损伤AD患者
- 急性脑梗死诊断中NSE、HCY和H-FABP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5
- 2015年
- 目的研究NSE、HCY和H-FABP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正常体检者90例为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NSE、HCY和H-FABP水平,并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研究组NSE、HCY和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大面积患者的NSE、HCY、H-FABP水平显著高于小面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阳性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联合检测阳性检出率更高。结论 NSE、HCY和H-FABP联合检测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对病情轻重程度也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 孟云朱言亮
- 关键词:NSEHCY急性脑梗死
- 一种神经内科临床头部助眠理疗器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临床头部助眠理疗器,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顶部栓接有支撑柱,左侧所述支撑柱的顶部铰接有头箍,所述头箍与右侧支撑柱之间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头箍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槽的内...
- 孟云朱言亮
- 文献传递
- 一种神经科力量训练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科力量训练固定装置,包括底座、支撑柱和固定台,所述底座顶端开设有第一预留槽,所述底座顶部两端均焊接有支撑柱且支撑柱顶部焊接有固定台,所述固定台顶部一端焊接有储气筒,所述储气筒内套设有活动塞且活动塞...
- 孟云朱言亮毛汪泽
- 文献传递
- 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
- 2012年
- 目的 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08-01—2011-06在我院就诊的中重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苯磺酸氨氯地平组(A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0mg,1次/d),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组(B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50mg,1次/d+生物反馈治疗),疗程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后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B组与A组比较其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有所下降,收缩压下降更明显(P<0.05)。A组总有效率76.7%,B组总有效率9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有效率优于单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疗效确切、安全,适合临床应用。
- 孟云朱言亮
- 关键词:高血压苯磺酸氨氯地平生物反馈
- 大鼠实验性肝癌发生中卵圆细胞的变化被引量:10
- 2006年
- 目的:探讨卵圆细胞在大鼠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2)和实验组(n=48).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氨偶氮苯(3’-Me-DAB)诱发大鼠肝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技术对大鼠诱癌过程(4,8,12,16,20,24 wk)中肝组织内卵圆细胞及p53基因表达的变化进行动态的检测.结果:诱癌4wk,大鼠肝门管区及坏死区内均见大量卵圆细胞,这些细胞呈OV-6染色阳性.诱癌16wk,肝组织内可见癌结节形成,癌结节内外均可见有卵圆细胞聚集,部分增生的卵圆细胞P53阳性反应,二者的分布区域基本一致.诱癌20wk后大鼠肝癌组织内的p53 mRNA(F =4.78,P<0.05),P53蛋白水平均显著升高(F= 2.46.P<0.05).结论:卵圆细胞贯穿了大鼠受化学诱癌剂作用后发生肝癌的全过程,与肝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机制可能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
- 朱言亮陈孝平张万广裘法祖
- 关键词:肝干细胞卵圆细胞肝癌P53实验大鼠
- 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锻炼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内科护理用锻炼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底部装设有一体式的底盘,所述机体的顶部装设有触碰显示屏,所述机体的两侧装设有转轮,所述转轮上转动连接有放置踏板,所述放置踏板的前表面装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
- 孟云朱言亮罗玉全
- 文献传递
- TNF-α和IL-6在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中的作用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在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2-acetylaminofluroene,2-AAF)加2/3肝切除建立大鼠肝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模型,以行2/3肝切除诱导的肝细胞介导的肝再生模型作为对照,采用RT-PCR方法检测TNF-αI、L-6在模型组及对照组肝组织中的表达。结果同正常组相比,术后模型组及对照组TNF-αmRNA表达明显上调,模型组持续至术后第3天(P<0.05),对照组持续至术后第6天(P<0.05)。对照组IL-6 mRNA术后8 h显著升高(P<0.05),而模型组IL-6 mRNA术后无明显变化。结论TNF-α的高表达可能与肝卵圆细胞介导的肝再生过程密切相关。
- 朱言亮陈孝平张万广裘法祖
- 关键词:肝卵圆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肝再生
- 动脉溶栓术联用尤瑞克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观察动脉溶栓术联用尤瑞克林对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40例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且行动脉溶栓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和治疗组2,每组20例。治疗组1给予动脉溶栓治疗,继后联用尤瑞克林治疗14 d;治疗组2仅给予动脉溶栓治疗。同时选择20例拒绝溶栓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治疗14 d后,比较3组临床疗效、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临床好转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1和2 NIHSS和ADI评分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1 NIHSS改善程度显著优于治疗组2,且ADI略优于治疗组2。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致死率无增加。结论动脉溶栓联合尤瑞克林能显著改善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在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情况下,其疗效优于单用动脉溶栓治疗。
- 孟云周宏斌朱言亮
- 关键词:尤瑞克林动脉溶栓后循环脑梗死日常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