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春
- 作品数:9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不同配伍氯胺酮麻醉在小儿手术中的观察被引量:2
- 2003年
- 魏秀兰张长春
- 关键词:氯胺酮麻醉小儿配伍安定药羟丁酸钠咪达唑仑
- 板兰根复合液区域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 2003年
- 带状疱疹是一种累及神经与皮肤的病毒感染性疾病,疼痛呈带状,沿着被侵犯的神经走行,好发于躯干.为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减轻急性神经炎引发的疼痛,针对其病理特点,我科2000年3月-2002年10月用抗病毒中药板兰根复合液行神经干及分布区域阻滞治疗,现报告如下.
- 魏秀兰张长春
- 关键词:板兰根注射液神经阻滞带状疱疹神经痛
- 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乳腺包块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 2013年
-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麻醉用于乳腺包块切除术中的临床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乳腺包块切除术病人80例,随机分成两组,A组:丙泊酚组;B组: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麻醉后,观察监测患者MAP、HR、SpO2等变化,记录诱导时间、用药量、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等以作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取得较满意效果,B组用药量上明显少于A组,在起效时间、苏醒时间、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方面明显优于A组,并且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结论丙泊酚复合氯胺酮是一种安全、简便的麻醉方法,用于乳腺包块切除术的镇痛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 张长春
- 关键词:丙泊酚氯胺酮乳腺手术麻醉
- 静脉和椎管内应用氟哌利多的对比观察
- 2004年
- 目的 :观察静脉和椎管内应用氟哌利多时锥体外系症状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胸部、腹部、四肢等各类手术60 0例 ,分为AB两组 ,A组 3 0 0例术中静脉应用氟哌利多 5mg ,B组 3 0 0例术后硬外镇痛泵中加入氟哌利多 5mg。术后 48h内随访观察两组病人有无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结果 :A组无 1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B组有 15例出现锥体外系症状 ,发生率为 5 % ,且多为青少年。结论 :椎管内应用氟哌利多较静脉用药锥体外系症状发生率高。
- 胡继英张长春常文州雷明朝
- 关键词:氟哌利多椎管内锥体外系症状静脉四肢
- 喉罩通气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颅内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各20例。常规静脉诱导,均一次插管(罩)成功,观察插、拔管(罩)时的MAP和HR,以及拔管(罩)期呛咳和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前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2组MAP(血压)、HR(心率)均显著下降(P<0.01)。L组在喉罩插入前后和拔除喉罩前后MAP、HR均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插管前后和苏醒拔管前后MAP、HR显著升高(P<0.01)。T组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结论喉罩通气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比气管内插管更安全。
- 张长春魏秀兰胡继英
- 关键词:喉罩通气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
- 异丙酚在氯胺酮麻醉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03年
- 胡继英张长春周守信
- 关键词:异丙酚氯胺酮麻醉
- 不同剂量吗啡两种给药法用于产科术后镇痛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 :观察硬膜外腔单次注入 2mg吗啡和止痛泵 48h持续泵入 10mg吗啡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 ,对比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选剖宫产患者 10 0例 ,随机分为A ,B两组 ,A组于手术结束前硬膜外腔单次注入吗啡 2mg(生理盐水稀释 5mL)后拔管。B组手术结束前硬膜外管接镇痛泵 ,持续剂量为 2mL/h。分别于术后 2 ,4,8,12 ,2 4,3 6,48h进行随访 ,记录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镇痛 48h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均在正常范围内 ,A组患者术后 2h血压较B组低 ,但无统计学意义 ,两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腔单次注入 2mg吗啡与止痛泵 48h内持续泵入 10mg吗啡有同样良好的镇痛效果。对于经济比较困难的患者 ,硬膜外腔单次注入 2mg吗啡的止痛方法可以达到既减轻疼痛又节省费用的双重目的。
- 胡继英魏秀兰张长春许秀香
- 关键词:吗啡硬膜外注射
- 面罩吸入七氟醚和氯胺酮静脉全麻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对七氟醚和氯胺酮应用于小儿包皮环切术中的麻醉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和比较。方法将60例手术患儿随机分为Q组和L组,各30例。Q组采用喉罩七氟醚吸入,L组单纯静脉注射氯氨酮麻醉,且切皮前均在阴茎根部予以1%利多卡因充分浸润。观察记录所有患儿诱导前后、术中、术毕时的HR、SpO2以及睫毛反射消失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和镇痛效果等并作比较分析。结果 Q组在起效时间、术后苏醒时间、SpO2、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方面明显由于L组(P<0.05),但诱导前两组患儿HR、MAP无明显差异(P>0.05),麻醉后Q组HR、MAP明显低于L组以及诱导前水平(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在小儿包皮环切术中均安全有效,但七氟醚吸入全麻起效快,苏醒快,术后躁动少且易被小儿接受,临床上优于单纯氯胺酮静脉全麻。
- 张长春
- 关键词:七氟醚氯胺酮小儿包皮环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