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夏海涛

作品数:3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精神卫生临床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早年
  • 2篇精神分裂症
  • 2篇分裂症
  • 2篇父母
  • 1篇敌意
  • 1篇抑郁
  • 1篇抑郁症
  • 1篇神经症
  • 1篇神经症性
  • 1篇神经症性障碍
  • 1篇主观
  • 1篇主观感受
  • 1篇精神分裂症患...
  • 1篇患者攻击行为
  • 1篇归因

机构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精神卫...

作者

  • 3篇夏海涛
  • 2篇季益富
  • 2篇李晓驷
  • 1篇曹小梅
  • 1篇靳胜春
  • 1篇余家快
  • 1篇李文飞
  • 1篇蔡春岚
  • 1篇董毅
  • 1篇郑东旭
  • 1篇陈学全
  • 1篇耿峰
  • 1篇汪凯
  • 1篇谢美玲
  • 1篇王瑞斌
  • 1篇白伟
  • 1篇王安珍

传媒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华行为医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神经症性障碍患者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调查和比较神经症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正常者之间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神经症性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及有关健康问题的分类第十版(ICD-10)神经症性障碍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各100例,选取来自社区的10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编早年分离调查问卷对3组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进行调查。结果神经症性障碍组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的比率(χ2=7.113、15.092)、分离期间父母相距省外的比率(χ2=8.213、10.425)以及对分离经历的负面评价(χ2=11.051、9.273)均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P<0.01);神经症性障碍组早年与父母分离后的照料者类型与精神分裂症组、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33、12.273,P<0.05);各组与父母分离后互相之间联系频率方面(主观感受),神经症性障碍组与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59,12.221,P<0.05)。结论神经症性障碍患者较之精神分裂症患者与正常者有更多的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且对分离经历的主观感受多为负性。
谢美玲李晓驷夏海涛王安珍蔡春岚
关键词:神经症性障碍早年主观感受
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及童年创伤的关系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攻击行为与敌意归因偏向和童年创伤的关系。方法采用修改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对13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攻击行为评估,将患者分为攻击组(58例)和非攻击组(77例),同时做中文版模棱两可、目的和敌意问卷(AIHQ—C)以及童年创伤问卷(CTQ)评估,分析童年创伤、敌意归因偏向与攻击行为问的关系。结果攻击组患者AIHQ—C敌意偏向总分[(6.27±1.20)分]、责备偏向总分[(8.04±1.97)分]和攻击偏向总分[(6.17±1.02)分]均高于非攻击组患者[分别为:(5.90士0.97)分、(6.91±2.10)分、(5.59士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相关分析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AIHQ-C评分、CTQ总分和MOAS分两两间均呈正相关(r=0.171~0.350,P〈0.05—0.01);回归分析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可直强预测患者攻击行为(β=0.342,P〈0.05),在童年创伤与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攻击行为与童年创伤经历及归因方式相关,童年创伤通过敌意归因偏向的中介作用对患者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
陈学全汪凯董毅李文飞夏海涛季益富靳胜春白伟曹小梅余家快王瑞斌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敌意归因
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的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调查和比较抑郁症与精神分裂症患者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初步探讨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选取符合国际疾病和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第10版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各80例,选取8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匹配的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自编早年分离经历调查问卷对3组进行调查。结果:抑郁症组有早年与父母分离经历的比率(χ2分别=5.01,11.02)、在分离期间与父母相距省外的比率(χ2分别=8.17,15.07)及对分离经历的负面评价(χ2分别=12.57,9.99)均高于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P<0.05或P<0.01);抑郁症组早年与父母分离后的养育人与精神分裂症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1.91,10.90;P均<0.05)。结论:早年与父母分离的经历可能是成年后患抑郁症的社会心理因素之一。
郑东旭李晓驷耿峰季益富夏海涛
关键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