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司达

作品数:15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文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艺术
  • 6篇文化科学
  • 1篇政治法律
  • 1篇文学

主题

  • 6篇电影
  • 3篇影片
  • 3篇影像
  • 2篇电影史
  • 2篇独立纪录片
  • 2篇影视
  • 2篇殖民主义
  • 2篇文学
  • 2篇媒体
  • 2篇纪录片
  • 2篇改编
  • 1篇代文
  • 1篇道德
  • 1篇道德焦虑
  • 1篇电视
  • 1篇电视媒体
  • 1篇电视文化
  • 1篇电视叙事
  • 1篇电影节
  • 1篇电影批评

机构

  • 14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江西日报

作者

  • 15篇司达
  • 1篇俞虹

传媒

  • 2篇云南艺术学院...
  • 2篇电影评介
  • 1篇电影艺术
  • 1篇边疆文学
  • 1篇云南社会科学
  • 1篇传媒论坛
  • 1篇电视研究
  • 1篇民族艺术研究
  • 1篇中国广播电视...
  • 1篇学术探索
  • 1篇中国报业
  • 1篇艺术评论
  • 1篇云岭先锋

年份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07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主体性话语的“三位一体”——近10年中国民间纪录片发展特征概述(2010—2020)被引量:1
2021年
近10年来,民间纪录片创作者在理论研究、影视创作和作品传播等3个方面凸显出三位一体的主体性格局。由于对学界某些研究导向的质疑,纪录片创作者依托互联网媒体,自主展开影视批评和理论研究。由于纪录伦理之争和西方纪录美学范式的发展瓶颈,创作者的作品选题逐步从旁观转向内省,从关注外界转向关注自身生活、阐述自身观点的主观性领域,部分纪录片尝试突破传统的纪录类型外延,借助多种视听修辞方法,建构出具有强烈美学探索精神的创作风格,其间,创作者的性别、作为他者的创作客体,均退居到表述主创观念之下的次要地位。创作者更成为了影片的传播主体,逐渐摆脱了对策展人和电影节的依赖,形成了集制作、传播、售卖于一身的作坊式行销体系。
司达国巍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主体性
后殖民主义在当代柬埔寨题材电影中的隐性书写——以《他们先杀了我父亲》的文学改编为例
2020年
旅美柬裔作家梁恩(Loung Ung)创作的小说《他们先杀了我父亲:一个柬埔寨儿女的回忆录》,从儿童的视角讲述了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统治时期一个家庭的命运:作者生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在五岁以前都与家人一同生活在金边,家里一共有七个孩子,父亲是朗诺政府的高级官员,一直生活无忧。1975年,红色高棉进入金边并清空城市,作者一家人被迫放弃所有财产,进入农村干农活。直至越南入侵柬埔寨,击败红色高棉,作者和大哥前往美国。
司达周小港
关键词:红色高棉后殖民主义文学改编高级官员
北野武电影语汇研究被引量:1
2007年
一部影片的最初构思的形成方式是多样的。它可能起步于“要把内心的混乱整理出秩序”,也可能是“开始于一些朦朦胧胧的事情,一句偶然的议论或谈话中的只言片语,一件与任何形势无关却模模糊糊正中下怀的事件。
司达
关键词:影片
中国大陆纪录片的海外传播特征——基于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电影节参展影片的定量研究被引量:7
2019年
笔者选取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立至今参展的大陆纪录片进行定量研究,考察其国际传播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力度。结合影片类别、内容、主创访谈和颁奖词分析发现,大陆纪录片的获奖并不由题材决定,而受到影片制作和剪辑结构创新度、对世界纪录美学观念传承度、对人类共通生存状态的揭示度、主创与被摄对象的关系亲密度、世界观积极度六个方面的影响。因此,以敏感题材、边缘人群和阴暗面描写的影片来试图获奖,是一种错误观念。
司达赖思含
关键词:独立纪录片
中国精神:电视文化的时代意义与现实途径——党的十九大以来主流电视文化类节目述评被引量:2
2021年
党的十九大以来,主流电视媒体从多个维度进行内容创新,一批电视文化类节目立足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借助多元视点和立体时空的叙事形式,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典故、事件和楷模形象,在赋予节目沉浸式体验的同时,积极帮助受众构建主流价值观,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节目体现了主流媒体对当代青年观众之重视,彰显出电视在讲述中国精神方面的社会责任和现实使命。本文认为,打造节目形态的独特性、增强节目内容的乡土性、扩展传播渠道的多元性,是保持电视文化类节目长足发展的一种破局思路。
司达俞虹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电视叙事
柬埔寨电影史:研究框架与主要议题
2022年
柬埔寨电影生产、传播和文化的历史流变可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殖民化时期、去殖民化时期、反殖民化时期和后殖民化时期。其间,柬埔寨影人依托高棉文化范式,将电影作为教育手段,在民族认同、阶级调和、社会和谐及文化改造等方面,实现了电影的社会治理功能。历史上,柬埔寨电影曾凸显出明显的主体性特征和高辨识度的民族性元素,但在当代,本土影业深受西方资本干预,形成了极具剥削特征的制片模式。西方意识形态的腹语术,也隐蔽地潜藏在影片文本中。
司达赖思含
关键词:殖民主义
扶贫影视创作回顾与乡村振兴影视的研发策略
2021年
自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根据相关题材剧情类影视作品信息建立的数据库,考察其收视、票房、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不难发现扶贫题材作品存在两级分化现象:优秀作品取得了不俗的收视、票房与口碑,证实了此类题材作品在讲述中国故事中的创作可行性,但也有一批影视项目存在成活率低、有效传播度弱,内容模式化倾向高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成功案例,总结出此类题材,尤其是乡村振兴题材的创作应整合资源,集中打造拳头作品,转变编剧思维,按照类型化原则书写,构建多轮次提升的戏剧情节结构,塑造具有多维特征的深度人物,依靠专业化核心团队运作,并打通多层次的有效传播渠道,从而提升新主流现实主义题材的三性统一。
司达赖思含
关键词:主旋律影片主流意识形态
广播电视媒体话语建构的逻辑策略被引量:1
2019年
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媒体的话语建构旨在从具体实践出发,赋予广播电视媒体话语具有导向性的新时代内涵,确立广播电视媒体在新时代语境下话语建构的规范体系。本文从逻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广播电视媒体话语建构的预设策略、生成策略、就近策略、共知背景的深入讨论,分析如何构建新时代广播电视媒体的话语体系。
国巍刘雯娴司达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体话语建构
20世纪60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欧洲影视思潮的影响——让·吕克·戈达尔:一个个案研究
2015年
本文以诞生并植根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电影批评理论为出发点,研究马克思主义在电影理论与实践中的历史脉络,并结合个案,探索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吕克·戈达尔于20世纪60年代期间的电影观念和电影创作。本文认为,此时间段内的戈达尔电影,以具体的影像美学和故事结构方法,批判而又继承地阐释了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资本主义工业和消费主义的相关抽象理论。
司达
关键词:电影批评马克思主义戈达尔
从书面叙述到影像叙述的文本变化特征--以电影《背靠背脸对脸》的改编为例
2018年
以中国电影史中的经典小说改编案例《背靠背脸对脸》为个案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总结出从书面叙事到电影叙事的改编过程中,因叙事时间的差异性而造成的文本变化特征。在针对中短篇小说的电影改编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叙事时间悖论:即电影本该扩展小说内容,以延长叙事时间,然而其视觉形象直观性呈现的时间却又往往比文字叙事时间更短。而解决此悖论的方法,在于将改编重点立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丰富性之上。改编的有效手段包括让矛盾冲突升级、强化人物性格、精简角色数量及提供高辨识度的视听体验等。小说家和电影导演对于故事主题、精神内涵表达的统一性,在书面叙事向电影叙事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路标的作用。
司达
关键词:叙事学研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