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清
- 作品数:11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湛江市财政资金科技专项竞争性分配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被引量:20
- 2015年
- 目的:分析合理用药监测系统(PASS 1.6.1.7)在处方审核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5年第一季度处方4 942张,对PASS审核结果与药师点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软件审核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结果与结论:PASS与药师审核的处方合格率分别为81.20%、97.40%;PASS将合理处方审为不合理处方的有929张(18.80%),主要涉及用法用量、西药与中成药开具在同一处方上、重复用药及慎用等情况;PASS将不合理处方审为合理处方的有122张(2.47%),主要涉及用法用量、诊断与用药不符等方面。发生原因主要是医院相关管理不完善及软件智能化程度不高等。建议医院加强对信息系统的数据维护管理及PASS开发方对软件规则进行相应改进等,以提高处方审核的准确率。
- 高燕灵扶玲钟秀娟刘泽清
- 关键词:合理用药监测系统处方点评
- 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 2023年
- 目的:探讨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16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根据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0)和观察组(n=80)。两组均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或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传统疼痛管理模式,观察组给予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d及7 d疼痛程度,康复情况,术前及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并发症及满意度。结果:术后1 d、7 d,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较术前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功能锻炼开始时间早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两组畸形、关节活动度、疼痛、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畸形、关节活动度、疼痛、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75%)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疼痛管理模式应用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可减轻疼痛感,恢复髋关节功能,促进康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同时提高满意度。
- 李冬妹胡晓波丘龙海侯晓芬邹志娜刘泽清
- 关键词:髋部骨折髋关节功能功能锻炼
- 41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6年上报广东省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管理平台的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从报告级别、患者性别及年龄、引发ADR的给药途径、ADR系统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物种类、引发ADR病例数排序居前5位的药品及引发ADR的抗菌药物种类等方面对41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10例ADR报告中,一般的ADR 230例(占56.10%),严重的ADR 64例(占15.61%),新的、一般的ADR 63例(占15.37%),新的、严重的ADR 53例(占12.93%);严重的ADR共117例(占28.54%)。男性患者208例(占50.73%),女性患者202例(占49.27%);>60~70岁者最多(67例,占16.34%),且新的、严重的ADR中该年龄段患者数最多(9例,占2.20%);严重的ADR多发于>70~80岁者(14例,占3.41%)。静脉滴注致ADR最为常见,其次为口服给药。ADR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其次为循环系统及全身性。410例ADR报告共涉及药物16类262种,抗微生物药所致ADR病例数最多,其次为调节电解质、酸碱平衡及营养药和抗肿瘤药;抗菌药物引发ADR 153例(占37.32%),排序居前5位的药品分别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冻干粉末、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氧化钠注射液、复方氨基酸-18注射液和氯化钾注射液。结论:ADR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医疗机构加强对ADR的监测十分必要,同时应加强医药合作,积极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促进合理用药。
- 赖远花李楚云刘泽清陈耀哲
- 关键词:药品不良反应合理用药
- 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的研究现状及应用被引量:3
- 2014年
- 抗凝药物在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地位。抗凝治疗是防治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心房颤动(AF)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重点,由于传统药物的局限性,凝血因子Xa抑制剂成为了研究的热点药物并逐步走向临床。本文对凝血因子Xa直接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对其临床应用及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 刘泽清刘冬彭礼飞
- 关键词:抗凝药物
- 我院2014年围术期血凝酶类药物使用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为围术期合理使用血凝酶类药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4年1-12月围术期预防使用血凝酶类止血药患者的出院病历1 200份,对血凝酶类药物的消耗量、消耗金额、各科室使用情况、不合理用药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凝酶类药物金额占住院用药总金额的7.39%,其中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的消耗量和消耗金额最高,使用率为51.44%。各科室围术期血凝酶类药物平均用药天数为2.36d,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的平均血凝酶类药物费用最高为684.52元;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泌尿外科平均用药时间较长,分别为3.85、3.50d。围术期预防用血凝酶类药物的合理使用率仅为39.42%,其不合理情况主要表现为用药时机不当(52.15%)、术后用药时间过长(35.75%)、用法错误(5.61%)、无理由更换多种血凝酶类药物(5.06%)。结论:围术期血凝酶类药物不合理的使用现状令人堪忧,需要加强规范化的管理,同时加大临床药师的药学监督及干预措施。
- 钟秀娟扶玲高燕灵刘泽清
- 关键词:围术期预防用药合理用药
- 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诊疗实践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诊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收集医院2014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使用抗菌药物后出现药物热的住院患者79例,按临床药师是否干预诊疗过程分为干预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临床诊疗,对于干预组患者,临床药师以药学查房或药学会诊等形式干预其诊疗过程。结果2016年至2021年,临床药师对该病的干预率由22.22%提升至85.00%。干预组药品不良反应(ADR)再发生率、住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抗菌药物升级治疗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住院抗菌药物静脉输液占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抗菌药物降阶治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患者发热至停用疑似药时间及对症处理费用与对照组相当(P>0.05)。结论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相关药物热诊疗,可优化临床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保障治疗方案合理。
- 李丹刘泽清薛梅洪玉娇吴敏江
- 关键词:药物热药品不良反应药学干预
- 医院医保事前事中全流程闭环审核模式成效探讨———以惠州某三甲医院为例
- 2024年
- 本文通过医院内医保监管信息系统及HIS系统收集数据,对统计学手段进行分析,研究医保事前事中全流程闭环审核模式对医保管理和违规防范的作用和意义.该模式基本上可全面覆盖在院病人的医保限制类项目,在医保患者限制类项目审核上检出率更高,可以将违规情况在患者出院前及时修正,减少了医保拒付的情况.医院通过建立医保事前事中全流程闭环审核模式,可以提高院内运行效率,提高患者就医满意度,实现医院医保高质量、精细化管理.
- 钟勇辉李丹林燕峰刘泽清林彦勋
- 关键词:医保管理医保拒付
- 合作授课模式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 2022年
- 临床药物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实用性学科,为当前药学工作模式由药品模式向患者模式的转变提供有力支持。但在该课程教学中存在课程难度大,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学方法单一,难以学以致用;实践内容缺乏,与理想有差距等问题。选取惠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110名高职大二年级药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在临床药物治疗学授课中分别实施专任教师与临床药师合作授课创新模式和传统的专任教师授课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考试成绩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发现,专任教师与临床药师合作授课创新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水平,增强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实用性,提升教学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万欣刘泽清梁可
- 关键词:临床药物治疗学
- 丙硫氧嘧啶片致Stevens-Johnson综合征1例
- 2023年
- 1病例资料患者,男,28岁,身高162 cm,体质量51 kg,因“眼睑下垂3月,吞咽困难4 d,双上肢无力1 d”于2020年3月18日神经内科门诊拟诊“重症肌无力”收治入院。患者既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5年余,未规律服药,近3年自行停药。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睑下垂伴视力模糊,有晨轻暮重感,无意识或言语不清及肢体麻木或抽搐,并未就医。
- 刘泽清钟德胜薛梅吴敏江
- 关键词:丙硫氧嘧啶STEVENS-JOHNSON综合征甲状腺危象
- 抗菌药物致白细胞减少76例回顾性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18—2022年报告至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不良反应为抗菌药物相关白细胞减少的病例,对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物、临床症状、诱导时间、治疗措施、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病例76例,18~64岁年龄段居多,占65.79%,男女比例2.17∶1;涉及药品9类,16种,以β-内酰胺类酶抑制剂复合制剂最多(46例,58.97%),其中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26例)最为常见。抗菌药物诱导白细胞减少的程度主要分布在(1.01~3.00)×109/L,少数患者合并发热等症状。经过停药或对症治疗后,所有患者白细胞水平在5 d内得到改善。结论临床应重视抗菌药物致白细胞减少的监测,早发现、早处理,确保用药安全。
- 刘泽清李冬妹李丹吴敏江薛梅
-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抗菌药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