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永
- 作品数:29 被引量:188H指数:7
- 供职机构: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6%三消丹水分散粒剂对稻瘟病的防治研究被引量:1
- 2005年
-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网室生物测定,筛选出6%三消丹(6%丙多·多)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水稻稻瘟病。经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 施用三消丹水分散粒剂60 g/667m2 防治水稻穗颈瘟发生,防治效果可达到70%以上,推荐剂量60 g/667m2,对水稻植株的生长安全。
- 袁洁杨学辉杨永高何海永
- 关键词:水分散粒剂室内毒力测定田间小区水稻植株穗颈瘟网室
- 土壤环境因子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影响被引量:6
- 2020年
- 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油菜黔油1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土壤温度、含水量、pH和黏性等土壤环境因子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率与土壤温度、pH、含水量和黏性关系密切。根肿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5℃,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71.25%和38.75;酸性土壤有利于病害发生,土壤pH 5.5~6.0时病情指数为30.69~37.64;病害发病率和严重度随土壤含水量增加而增加,土壤含水量为50%~60%时发病率为70%~80%,病情指数为37.22~46.67;土壤黏性大不利于透水,纯白化泥处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为67.50%和35.0,均较其他处理高。
- 陈小均何海永王莉爽安星宇吴石平郑晓红高祥洪
- 关键词:十字花科根肿病油菜土壤环境因子
- 半夏软腐病防治药剂的筛选
- 2021年
- 为筛选防治半夏软腐病的高效低毒药剂,对四霉素、申嗪霉素、宁南霉素等14种药剂进行室内盆栽和大田防治试验,测定各药剂单独施用或组合施用对半夏软腐病的防治效果。室内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0.3%四霉素水剂和35%氟环嘧菌酯悬浮剂对半夏软腐病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分别为82.40%和79.11%,两者差异不显著。其次是3%细刹水分散粒剂+0.136%芸苔素可湿性粉剂、3%细刹水分散粒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30%噁霉灵水剂+沃丰素水剂+大蒜油乳油+0.5%小檗碱水剂,防效分别为65.93%、61.53%和61.53%;大田试验结果表明,35%氟环嘧菌酯悬浮剂防效最好,防效达77.83%,与其他处理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其次是3%细刹水分散粒剂+30%甲霜噁霉灵水剂和0.3%四霉素水剂,防效分别为70.76%和66.82%,两者差异不显著。生产防治大田半夏软腐病推荐交替轮换使用或复配使用0.3%四霉素水剂和35%氟环唑·吡唑醚菌酯悬浮剂。
- 赵光全赵玳琳何海永
- 关键词:半夏软腐病高效药剂防效
- 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被引量:4
- 2008年
- 通过在室内测定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的菌丝抑制作用、在田间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及对马铃薯的安全性试验。结果表明: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悬浮剂对马铃薯晚疫病的菌丝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中浓度(EC50)为0.4549mg/L,亚致死剂量(EC95)为1.6425mg/L,喷雾800倍液和1000倍液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效分别为80.66%和75.32%,对马铃薯喷雾600倍液和500倍液,药后3d、7d和14d马铃薯生长正常,无药害。
- 吴石平袁洁杨学辉陈小均何海永
-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
- 稻瘟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组成与水稻品种布局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09年
- 采用Rep-PCR分子指纹对来自贵州的200个稻瘟病菌菌株进行了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在0.83遗传相似水平下,供试菌株被划分为87个单元型,17个宗谱;同时,病菌群体遗传宗谱的组成与各地区水稻品种的布局有极大的相关性。以杂交稻为主栽品种的几个地区,如遵义、黔东南、黔西南等,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相对单一,且多为优势宗谱GZL17;以地方品种或粳稻为主栽品种的地区,如六盘水和毕节,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宗谱较为分散,各个宗谱所占的比例相对均匀,没有优势或次优势宗谱,显示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因此,大面积种植杂交水稻可促使稻瘟病菌群体的遗传背景趋于一致,增加稻瘟病的成灾风险。
- 杨学辉袁洁何海永王云月
- 关键词:稻瘟病菌遗传宗谱
- 贵州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测定被引量:4
- 2005年
- 对来自贵州省20个县(市)200余份稻瘟病标样上的146个单孢菌株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稻瘟病菌对稻瘟灵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贵州省主要稻区都有抗稻瘟灵菌株出现,但大部分抗性菌株的抗药性水平表现为低抗水平。黔东南、贵阳、遵义地区抗性菌株频率明显高于其它几个地区,抗性菌株频率分别为10.96%、9.59%和7.53%。
- 袁洁杨学辉何海永金星
- 关键词:稻瘟病菌稻瘟灵抗药性
- 贵州芸薹黄化病毒的分子检测及基因型鉴定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对贵州省白菜、萝卜和甘蓝感染芸薹黄化病毒(Brassica yellows virus,BrYV)进行分子检测及基因型鉴定,为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病毒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在贵州省遵义市、威宁县、关岭县、平坝县等县(市)共采集284份蔬菜(白菜、萝卜和甘蓝)疑似病毒病样品,利用马铃薯卷叶病毒属的通用引物进行RT-PCR分子检测,并对检测出的16个BrYV分离物进行P0和CP基因序列扩增,再与已报道的BrYV基因序列进行比对,从而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鉴定其基因型。【结果】284份疑似病毒病样品中,有43份样品检测出BrYV,检出率为15.14%,其中,感染BrYV白菜样品12份,占白菜总样品数的12.77%;感染BrYV萝卜样品14份,占萝卜总样品数的20.29%;感染BrYV甘蓝样品17份,占甘蓝总样品数的14.05%。贵州16个BrYV分离物P0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89.9%~100.0%,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相似性为93.5%~100.0%,二者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似性均为100.0%。基于P0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BrYV-Pingba-BC-2、BrYV-Zunyi-LB-1和BrYV-Zhijing-BC-1均与BrYV-BJS和BrYV-BBJ聚为一类,其余13个分离物均与BrYV-ABJ和BrYV-AJS聚为一类。基于CP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可知,贵州不同地区不同蔬菜作物的16个BrYV分离与BrYV-A和BrYV-B基因型无明显分界,亲缘关系均较近。BrYV P0基因检测到5个重组事件,BrYV CP基因未检测到潜在重组事件。【结论】BrYV在贵州白菜、萝卜和甘蓝上普遍发生,但对萝卜的危害最重,主要存在BrYV-A和BrYV-B 2种基因型。
- 王莉爽李淳陈小均何海永陈文黄露刘学辉
- 关键词:十字花科蔬菜基因型鉴定分子检测系统进化
- 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被引量:3
- 2021年
- 以非洲菊根腐病发病植株为试材,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引起非洲菊根腐病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研究了分离物对非洲菊的致病性,并通过形态学结合rDNA-ITS和TEF-1α序列的分子系统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以期明确非洲菊根腐病的病原菌类型。结果表明:从典型病根上共分离获得8株菌株,分别为FZJf 1-1、FZJf 1-2、FZJf 1-3、FZJf 2-1、FZJf 2-2、FZJf 2-3、FZJf 3-1和FZJf 3-2;8株菌株均能导致非洲菊幼苗出现典型的叶片枯萎和根腐症状,其中菌株FZJf 1-1和FZJf 1-3致病力最强,接种第3周植株开始发病,其次是菌株FZJf 2-1,接种第5周植株开始发病,其余菌株致病性较弱;根据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系统学特征鉴定出6株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分别是FZJf 1-1、FZJf 1-2、FZJf 1-3、FZJf 2-1、FZJf 2-3和FZJf 3-2,1株为茄类镰刀菌(F.solani)FZJf 2-2,1株为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FZJf 3-1,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为优势病原菌,茄类镰刀菌(F.solani)和层出镰刀菌(F.proliferatum)为弱势病原菌。
- 何海永赵玳琳谭清群杨学辉石乐娟
- 关键词:非洲菊根腐病形态学鉴定分子鉴定致病性测定
- 感染番茄斑萎病毒辣椒防御酶活性的变化被引量:7
- 2020年
- 为辣椒番茄斑萎病毒病绿色防控及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以贵州主栽辣椒品种百宜辣椒和遵义朝天椒及易感病品种茄门甜椒作为研究材料,采用ELISA法测定感染番茄斑萎病毒(TSWV)辣椒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变化,明确辣椒对TSWV的抗性与防御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接种TSWV第1天时,3个辣椒品种的PAL、POD、PPO和CAT活性均增高,PAL和CAT的最高峰出现在第7天,POD和PPO出现在第5天;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7 d后与对照(健康)的基本一致。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PAL、POD、PPO和CAT活性出现2个峰值,茄门甜椒出现1个峰值,遵义朝天椒和百宜辣椒对TSWV的抗性较好,茄门甜椒的抗性稍弱。5种防御酶活性与辣椒抗TSWV密切相关,在辣椒对TSWV抗性生化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刘学辉陈小均李淳何海永陈文王莉爽
- 关键词:辣椒番茄斑萎病毒防御酶活性抗性机制
- 贵州旱稻种质资源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3
- 2009年
- 本研究利用24对水稻微卫星(SSR)标记对源自贵州部分县乡种植以及早期基因库收集的112份地方旱稻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共检出187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变幅为4~13个,平均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431,平均香农指数为1.3669。籼粳亚种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前者稍高于后者,但差异不明显。黔西南州拥有最多的种质,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是贵州旱稻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旱稻种质总变异的88%是由各地区内的群体间差异造成,地区间和各个群体内的遗传变异较小,均为6%。不同地区旱稻种质的遗传分化程度不一,变幅为2%~18%。聚类分析将供试旱稻材料较为明显地分为籼粳两个类群,而地理分组不明显。
- 杨学辉袁洁陈小均阮仁超何海永吴石平王云月
- 关键词:旱稻种质资源微卫星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