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锋龙
- 作品数:17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市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卫生厅医学创新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75岁以上人群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早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探讨75岁以上人群破裂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影响患者早期预后的重要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收集从2016年1月到2022年1月在厦门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病例均超过75岁,且均行栓塞治疗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脑血管病史、动脉瘤位置、Hunt-Hess分级、WFNSS分级、CT Fisher分级等;预后结果使用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量表,将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结局分为结局良好组(mRS评分Ⅰ~Ⅱ级)和结局不良组(mRS评分Ⅲ~V级);将上述临床资料统计学分析,筛选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统计学单因素分析,相对于预后良好组,预后不良组的GCS分级、WFNSS分级、Hunt-Hess分级越高,相对预后越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CS分级(OR=1.024,95%CI:0.214~4.914,P=0.976)、WFNSS分级(OR=9.021,95%CI:2.557~31.824,P=0.001)和Hunt-Hess分级(OR=6.848,95%CI:1.435~32.682,P=0.016)是预后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联合Hunt-Hess分级和WFNSS分级可作为神经功能恢复的重要影响因素(AUC=0.855),取最佳分界点时敏感性89.6%,特异性70.0%。结论 对于75岁以上人群破裂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近期预后,联合Hunt-Hess分级和WFNSS分级较其他因素更具评估价值,是临床判断患者预后的重要评估手段,具有更科学的临床价值。
- 陈锋龙陈金龙张弋
- 关键词:颅内破裂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
- 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引流在动脉癌破裂夹闭术后临床应用
- 龙建武陈锋龙郑巽陈金龙张弋郭之通
- 关键词:血管痉挛脑积水颅内压监测脑室外引流
- 巴佛洛霉素A1抑制胶质瘤迁移、侵袭及血管生成拟态的生物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研究巴佛洛霉素A1(Baflomycin A1,BAF-A1)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方法(1)利用巴佛洛霉素A1(10nmol/mL)处理胶质瘤细胞系U87和U251后,检测各组液泡-ATP酶(vacular-ATPases,V-ATPases)活性及培养液PH值,利用CCK-8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2)利用三维培养技术和Transwell小室观察各组细胞VM形成状态和侵袭能力。(3)采用western-blot法探究各组细胞中PI3K/AKT的表达水平。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巴佛洛霉素A1处理后,U87和U251细胞的V-ATPase活性受到抑制(P<0.05);细胞外培养液的PH值升高(P<0.05);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被抑制(P<0.05);血管生成拟态能力减弱(P<0.05)。(2)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巴佛洛霉素A1处理后,U87和U251细胞的PI3K、AKT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巴佛洛霉素A1通过抑制V-ATPase的活性来改变肿瘤的迁移、侵袭和血管生成拟态,其可能与PI3K/AKT等相关信号通路相关。
- 陈锋龙陈金龙张弋
- 关键词:胶质瘤血管生成拟态
- Mig-7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胶质瘤U251侵袭及血管生成拟态
- 目的研究迁移诱导基因7 (Mig-7)通过MEK/ERK信号通路抑制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体外血管生成拟态(VM)形成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RNA干扰技术将特异性针对Mig-7基因的sh-Mig-7转入人...
- 王帆陈锋龙张弋
- 关键词:人脑胶质瘤细胞MEK/ERK胶质瘤信号通路
- 文献传递
- 颅脑损伤后并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后致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8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性别、D-二聚体含量,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发生情况等,分析颅脑损伤后合并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 800例颅脑外伤后并发脑梗死30例,恢复良好17例,中度残疾8例,重度残疾3例,死亡2例。年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及D-二聚体是外伤性脑梗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高龄、脑挫裂伤、硬膜下血肿、脑疝、D-二聚体升高可能是颅脑损伤并发外伤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早认识及处理这些危险因素有利于外伤性脑梗死的防治。
- 陈文远陈锋龙龙建武刁艺郭之通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
- Mig-7通过Ras/MEK/ERK信号通路抑制人胶质瘤细胞系侵袭和血管生成拟态
- 王帆张弋陈金龙陈锋龙郭之通
- 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急诊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栓塞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 2024年
-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在急诊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栓塞术患者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至11月厦门市第三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治疗的40例颅内动静脉畸形出血并接受栓塞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栓塞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及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均未见再出血、股动脉血栓的发生,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应用快速康复外科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缩短患者的下床时间和住院天数,有效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陈金蓉陈锋龙张弋
- 关键词: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术后护理
- 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对比分析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各10例,比较两组术前GCS评分、Spetzler&Martin分级,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记录,术后3个月m RS、GOS神经功能评分。结果(1)复合手术组能大部分完整AVM切除,避免二次手术;(2)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较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复合手术室下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术后并发症,明显小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破裂出血的脑动静脉畸形,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术后致残率方面,复合手术室介入栓塞联合显微外科明显优于单纯显微外科治疗出血脑动静脉畸形。
- 陈锋龙王帆龙建武张弋郭之通陈金龙
- 关键词:复合手术动静脉畸形
- 复合手术在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诊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复合手术在脑动静脉畸形破裂急诊手术的优越性、安全性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性。方法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7月复合手术急诊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共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复合手术室完成手术治疗,其中2例根据术前评估仅接受开颅切除术及术中脑血管造影,根据造影情况分次切除残余畸形团;4例接受动静脉畸形栓塞加开颅切除术,先行血管内介入栓塞,然后行动静脉畸形切除加脑内血肿清除;2例接受动静脉畸形栓塞,加脑室外引流术,术后分别于2周复查头颅MRA+MRV,6个月复查头颅CTA或DSA。结果术前GCS评分:≥8分5例,<8分3例;手术中判断病灶Spetzler分级:Ⅰ级1例,Ⅱ级2例,Ⅲ级3例,Ⅳ级1例,Ⅴ级1例。大部分栓塞5例(62.5%)。无手术死亡病例,未发生与造影相关并发症。无术后颅内出血、手术相关切口感染或颅内感染。随访6个月,复查DSA或CTA均证实畸形血管团完整切除6例,残余2例;术后发生偏瘫1例,失语1例;迟发性癫痫1例,脑积水1例。结论利用复合手术平台治疗脑AVM,明显节省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全切率、降低手术相关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减轻社会及家庭经济负担。
- 陈金龙陈锋龙王帆郭之通
- 关键词:血管内栓塞脑动静脉畸形
- ONYX在颌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致鼻口腔大出血的治疗体会
- 目的探讨ONYX在颅底骨折致颌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形成并破裂导致鼻口腔大出血栓塞的临床意义。方法 8例患者颅脑外伤致颅底骨折引起鼻口腔大出血,经鼻腔填塞后仍活动出血不止,予患者采用经皮股动脉穿刺插管,行颈外动脉及颌内动脉选择...
- 陈金龙王帆龙建武陈锋龙
- 关键词:ONYXSELDINGER技术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