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秀

作品数:17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2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8篇英语
  • 7篇隐喻
  • 3篇大学英语
  • 3篇语码
  • 3篇语码转换
  • 3篇码转换
  • 3篇汉英语码转换
  • 2篇语篇
  • 2篇诗歌
  • 2篇文学
  • 2篇文学作品
  • 2篇衔接
  • 2篇教学
  • 1篇大学公共英语
  • 1篇大学英语教学
  • 1篇动因
  • 1篇新闻语篇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性别语言
  • 1篇言意

机构

  • 17篇淮阴工学院
  • 2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7篇陈玉秀
  • 2篇杨昆
  • 1篇刘正霞
  • 1篇李霞
  • 1篇李辉

传媒

  • 2篇安徽工业大学...
  • 2篇科技信息
  • 1篇湖北广播电视...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皖西学院学报
  • 1篇兰州工业高等...
  • 1篇淮阴工学院学...
  • 1篇淮阴师范学院...
  • 1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河北广播电视...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新疆职业大学...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贵阳学院学报...
  • 1篇兰州工业学院...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年级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延续性探讨及考核方式研究
2009年
修订后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大学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有利于学生英语能力的延续性培养。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只抓大学英语一二年级基础阶段教学、三四年级后续课程尚未跟上而导致学生英语学习的间断,对培养学生外语能力十分不利的状况,探讨高年级大学公共英语课程延续性问题,旨在寻求适合我院学生英语学习四年不断线的延续性教学模式。
陈玉秀
关键词:大学英语英语能力培养
中西方教育的跨文化比较被引量:2
2007年
文化与教育关系密切,文化影响教育,教育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中西方教育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各自的文化背景。
陈玉秀李霞
关键词:中西方教育跨文化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艺术思维——李清照的词《鹧鸪天》赏析被引量:1
2013年
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从传统的修辞学研究到认知语言学研究,到隐喻艺术思维研究,隐喻成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工具,隐喻不仅是文学语言的特征,而且是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隐喻是诗学比喻表现的基本形式,隐喻是诗的灵魂。文学作品中隐含的隐喻艺术思维,使作品真正的价值超出文本层面,并且因为它们的隐喻层面的意义而流芳百世。
陈玉秀
关键词:隐喻隐喻艺术思维文学作品诗歌
性别语言中的语言意识形态研究
2019年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语言也不断国际化,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语言的国际化不仅仅局限于语音、语法和文字,还有语言的意识形态。语言的意识形态是关于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合理性和合法性的语言信仰,语言意识反映出基本的社会制度,是语言的中介,也是语言使用的结果。研究语言的意识形态在性别语言中的作用,能够推动性别平等,消除语言歧视,加深文化交流,是性别语言发展中不可逆转的潮流。
刘正霞陈玉秀
关键词:性别语言性别差异
汉英语码转换的动因浅探被引量:1
2010年
以斯科顿的"标记模式理论"和弗希曼提出的"域分析法"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实际语料的分析,揭示了印刷媒体及网络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复杂的动因。语码转换不是随意的,是一种主观性的言语选择过程,是用来传递一种社会及语用特性。汉语中夹着英语的这种现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语言学现象,汉语语境下的汉英语码转换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陈玉秀
关键词:语码转换动因社会语言学
也谈大学英语语篇教学
2009年
大学英语语篇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仍很普及,阻碍着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本文指出语篇分析法的重要性,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探讨文章的构架,对增强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他们的英语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都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玉秀
关键词:大学英语语篇教学衔接连贯
空间隐喻与现代汉语中“上/下”的隐喻义
2014年
空间隐喻是始源域向目标域或其他认知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义或抽象意义的认知过程。虽然生活在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但人们会使用相同的空间词汇来描述抽象概念。汉语中垂直性空间隐喻语言(上/下)的出现频率非常高,它们和英语有着非常一致的对应映射。汉语中的"上/下"是表达空间关系的最常用的一对多义词,它们表达了时间、社会等级、主观优劣等隐喻义。
陈玉秀
关键词:空间隐喻隐喻义
基于口语语料库的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连接语使用状况的对比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本文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和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借助中国学习者口语语料库对非英语专业与英语专业学生连接语的使用状况进行研究。本研究参照Quirk等的连接语分类法,对比分析了非英语专业和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口语中连接语的使用状况。通过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语中连接语的使用既具有趋同性,又存在显著差异:(1)两者都频繁使用例举和结果关系的连接语,而较少使用总结、推断、过渡关系的连接语;(2)在个别语义使用上具有显著差异,非英语专业学生较少使用举例、推理、对比、转题等类别的连接语,而过多使用总结、同位和结果关系类连接语;(3)中国大学生口语中连接语的使用具有书面语倾向。本研究还对产生这种异同的因素如语域意识的缺乏、思维方式的不同、口语考试话题的限制等进行了分析。
李辉陈玉秀
关键词:口语语料库衔接
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12年
传统修辞学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现象,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中我们到处可以看到隐喻。语言是隐喻的,将隐喻引入英语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对增强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
陈玉秀杨昆
关键词:隐喻大学英语教学
基于ICM的英汉隐喻谚语认知对比
2011年
本文以Lakoff的"理想化认知模型"为视点,阐释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喻谚语构建存在的同与异及其成因。英汉隐喻性谚语的共性来源于人类隐喻思维的共性。而语言受制于文化,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认知方式导致各自语言中的概念隐喻系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陈玉秀
关键词:理想化认知模型隐喻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