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培生

作品数:11 被引量:5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天河区科技计划项目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肠癌
  • 3篇细胞
  • 3篇癌细胞
  • 2篇凋亡
  • 2篇直肠
  • 2篇直肠癌
  • 2篇蒜素
  • 2篇脾功能
  • 2篇脾功能亢进
  • 2篇肿瘤
  • 2篇黏膜
  • 2篇黏膜下
  • 2篇微波
  • 2篇微波消融
  • 2篇微波消融治疗
  • 2篇消融
  • 2篇消融治疗
  • 2篇膜下
  • 2篇内镜
  • 2篇结直肠

机构

  • 9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陈培生
  • 8篇岳辉
  • 6篇邓三花
  • 6篇何锋坚
  • 6篇王伟飞
  • 4篇龙沛琪
  • 3篇彭芊芊
  • 3篇毛正果
  • 3篇刘素英
  • 2篇杨文娟
  • 2篇李清峰
  • 2篇李立夫
  • 2篇王新颖
  • 1篇刘燕兵
  • 1篇彭浒萍
  • 1篇邵兰
  • 1篇彭亮
  • 1篇王菁
  • 1篇何琼

传媒

  • 3篇胃肠病学和肝...
  • 3篇现代消化及介...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医学物理...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urvivin基因启动子驱动Trail诱导肝癌细胞凋亡
肝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以手术、介入、放疗为主,而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手段。在肿瘤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关键问题在于提高目的基因的靶向性。利用在多数肿瘤中特异性表达的启动子序列,驱动目的基因特异...
陈培生
关键词:肝癌基因治疗TRAIL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文献传递
双导丝插管技术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双导丝插管技术和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需要治疗性ERCP胆管插管的205例患者进行研究。对使用常规方法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常规组(205例),对常规插管反复进入胰管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胆管插管的定义为双导丝组(28例),而将常规插管不成功者即采用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后胆管插管的定义为预切开组(27例)。评价各组胆道插管的成功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在整个研究期间内需要ERCP胆管插管患者205例,其中常规胆管插管成功150例,成功率为73.2%(150/205),而常规胆管插管失败的55人随机分为2组,分别应用双导丝插管(28例)以及乳头括约肌预切开后选择性胆管插管(27例),其中双导丝组成功率为85.7%(24/28),预切开组成功率为85.2%(23/27),最终有8例不能完成ERCP胆管插管,总成功率达96.1%(197/205),术后常规组中插管相关并发症共12例(占8.0%),双导丝组2例(占8.3%)、预切开组2例(占8.7%),三者互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常规胆管插管不成功者采用双导丝插管技术或者乳头括约肌预切开术均能提高插管成功率,且后两者不增加ERCP的并发症的风险,是困难性胆管插管ERCP中可以选择的安全有效方法。
陈培生刘素英邓三花詹梅香孔伟芳何锋坚徐胜浩岳辉
关键词:ERCP
大蒜素对Wistar鼠诱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通过阶段性观察大蒜素处理后Wistar大鼠诱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ACF)的发展情况,比较和评价大蒜素对肠道病变的预防作用。方法 80只Wistar大鼠给予二甲肼(DMH)皮下注射(20 mg/kg,每周1次,连续18周),分为大蒜素处理组和非处理组,每组分两批,分别于第8、16周处死,将美蓝染色后的大肠组织在实体镜下观察。结果 ACF均分布于中段及远端大肠(大部分位距盲肠50%~80%处),共发现肿瘤2个,均为高分化腺癌。大蒜素处理组ACF数目较非处理组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大蒜素可以明显减少Wistar鼠诱癌模型中异常腺窝病灶的数量,从而进一步证实其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作用。
邓三花毛正果刘燕兵王伟飞陈培生岳辉
关键词:结直肠癌大蒜素异常腺窝病灶
PUMA在大蒜素诱导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探讨凋亡相关基因PUMA在大蒜素诱导肠癌细胞凋亡过程中的作用。方法蛋白印迹法检测在大肠癌LoVo细胞株中大蒜素对PUMA蛋白表达的诱导作用,Hoechst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测定细胞增殖。结果大蒜素可以诱导大肠癌LoVo细胞的凋亡,抑制其增殖,并且诱导PUMA的表达,在PUMA的表达受抑制后,大蒜素诱导大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明显减弱。结论 PUMA在大蒜素诱导LoVo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诱导PUMA表达可能是大蒜素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毛正果邓三花陈培生王伟飞王菁彭亮王新颖
关键词:PUMA大蒜素肠癌
CD2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CD24对大肠癌SW480细胞的增殖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肠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CD24的表达情况,用pcDNA3.1(+)载体构建CD24的表达质粒[pcDNA3.1(+)-CD24],应用半定量RT-PCR和流式细胞术,检测CD24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SW480及转染重组质粒的细胞体外增殖情况。结果 CD24在大肠癌组织中的染色定位于细胞膜和细胞质,膜表达和质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4.9%和89.6%,质表达水平与肿瘤病理分级和分期呈正相关性;成功地构建了pcDNA3.1(+)-CD24表达质粒并瞬时转染SW480细胞,质粒转染组在转染48、72和96 h时,细胞活性较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结论 CD24在大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而且可促进大肠癌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提示CD24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王伟飞王新颖岳辉毛正果陈培生
关键词:大肠癌增殖
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的价值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目的:探讨及评价内镜隧道黏膜下肿瘤切除术(STER)治疗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s)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方法2011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内镜中心经胃镜及超声胃镜诊断来源于食管固有肌层的黏膜下肿瘤并要求内镜微创治疗的患者13例,所有患者行STER治疗,完整切除病变并行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术后1~12个月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3例患者食管SMTs均应用STER完整切除,完整切除率100%;其中固有肌浅层9例,深层4例;切除病变直径1.3~3.0 cm,中位直径2.0 cm;手术时间50~120 min,中位时间80 min。术后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染色证实平滑肌瘤11例,间质瘤2例,切缘均为阴性;术中发生单纯皮下气肿3例,均保守治疗后恢复;皮下气肿合并气胸及气腹1例,予术中胸腔闭式引流术及气腹针放气后顺利完成手术并恢复;术中出现隧道黏膜侧小破损2例,均予钛夹封闭,术后愈合良好,未发生隧道瘘;所有病例均无术后隧道内出血及感染。采用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1~12个月,中位随访6个月,未见肿瘤残留及复发。结论 STER术治疗食管固有肌来源的黏膜下肿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但应注意来源于固有肌深层的病变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李清峰岳辉何锋坚刘素英徐胜浩王伟飞彭芊芊陈培生龙沛琪杨文娟
关键词:食管黏膜下肿瘤腔内超声检查
经皮多次与单次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患者脾功能亢进症的对照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经皮多次微波消融与单次微波消融治疗肝硬化所致脾功能亢进症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11月对本院39例(19名患者1次微波消融,20名患者行多次微波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症患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脾脏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9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术中术后大出血、胃肠道穿孔以及肝、肾、胰腺损伤等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为(2.8±1.5)h,平均消融时间为(1.7±0.9)h,单次消融组与多次消融组术中术后VAS评分无显著差异。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白细胞指标具有显著差异(3.5±0.7 vs 4.1±0.9),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也存在显著差异(61.7±12.9 vs 68.1±15.8)。肝功能指标的对比中,单次消融手术相比多次消融手术ALT明显下降(43.9±16.2 vs 50.1±20.6)。结论多次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脾功能亢进症并不增加相应手术并发症,近期疗效也相对较好,但远期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以及大量临床前瞻性研究证实。
何锋坚李立夫彭芊芊邓三花陈培生龙沛琪徐胜浩孔伟芳岳辉
关键词: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儿童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相关研究
骨髓炎(OM)是一种严重的骨和骨髓的炎症过程。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是OM最常见的病原体。急性血源性骨髓炎(AHO)主要见于青春期前的儿童患者。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可能影响OM的发生发展。宿主血液转录特征可...
陈培生
关键词: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发病机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抗生素治疗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诊治高度可疑结直肠癌或癌前病变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整块活检病理与内镜活检病理对早期癌诊断意义及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在随访中的价值。方法对于内镜下高度可疑早期结直肠癌或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19例患者行ESD治疗,术后评价ESD治疗相关的一次性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并发症;比较术后整块病理与术前内镜活检诊断符合率;在术后随访时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1、3个月)以指导活检并观察局部复发情况。结果 19处病灶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94.7%(18/19),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84.2%(16/19);病变平均大小(2.3±0.5)cm,平均手术时间(70±19.4)min;术后腹痛2例,延迟性出血1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成功,其余病例未发生急性或延迟性出血以及穿孔;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例,癌前病变10例,黏膜下癌2例,其中2例黏膜下癌均进一步补充开腹手术,术后切除病变肠段未发现癌组织残留和周边淋巴结转移;所有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4.6±8.0)个月,局部未见残留、复发及异时病灶发生;其中7例黏膜内癌ESD术后1、3个月采用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检查以指导活检进行随访未见癌组织残留及复发。19处病灶ESD术后大块组织病理诊断符合率为100%,而术前活检病理诊断符合率仅为57.9%,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ESD具有较高一次性整块切除率和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是一种治疗和诊断高度可疑或早期结直肠癌病变或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可能对早期结直肠癌的术后随访具有一定的价值。
邵兰岳辉彭浒萍李清峰徐胜浩何锋坚王伟飞龙沛琪陈培生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早期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共聚焦激光显微内镜
重组质粒pcDNA3.1/SurP/Trail联合吉西他滨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研究重组质粒pc DNA3.1/Sur P/Trail联合吉西他滨诱导胰腺癌细胞凋亡的能力。方法将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分为4组,第1组转染重组质粒联合吉西他滨(联合组),第2组单纯转染重组质粒(重组质粒组),第3组单纯加入吉西他滨(吉西他滨组),第4组未加任何处理(空白对照组)。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细胞中Trail蛋白表达的情况,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W1990胰腺癌细胞凋亡率。结果 (1)重组质粒组、联合组均有Trail蛋白表达,吉西他滨组、空白对照组则无Trail蛋白表达;(2)联合组SW1990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重组质粒组和吉西他滨组SW1990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重组质粒组与吉西他滨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质粒pc DNA3.1/Sur P/Trail与吉西他滨联可显著提高SW1990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
陈培生邓三花王伟飞何锋坚何琼岳辉
关键词:基因治疗吉西他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