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海红
- 作品数:27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艺术社会学更多>>
- 围绕“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的学术争论——三元论体系基础上的日本民俗理论的建构
- 2012年
- 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日本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剧,民俗学面临着研究对象消失的危机和如何应对变化进行学科自身调整的迷惑。柳田国男离世后,人们对柳田思想在继承的同时开始进行反思和重新解读。对于柳田确立的"日常态-非日常态"的分析概念,波平惠美子于1972年首先提出了第三元素的"污秽.晦气"(KEGARE)概念,之后引发了和樱井德太郎之间的"波平.樱井之争"。论文将围绕20世纪70、80年代日本民俗学界出现的这场"日常态-能量枯竭态-非日常态"的学术争论,对该民俗学研究的基本课题作出客观全面的梳理,考察其在民俗学史上的定位和意义所在。
- 郭海红
- 城市民俗学的方法被引量:4
- 2009年
- 近年来经常听到这样的呼声,认为城市也应该被列入到民俗学的研究对象中去。由此可以看出在以往的民俗学研究中很少把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尤其是对历史较浅的城市,几乎没有进行过民俗学的综合调查和研究。
- 仓石忠彦郭海红
-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城市正史
- 日本城市民俗学研究述略被引量:3
- 2009年
- 郭海红
-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城市农民问题
- “故乡”的文化遗产化与观光资源化——以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为中心被引量:9
- 2019年
- 地域振兴是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其解决途径多表现为挖掘地域原有内涵,例如乡土性、文化的景观或者传统建筑物群,并进一步赋予其文化价值与资源性价值。京都府南丹市美山町的"茅葺之乡"以"日本的原风景"著称,于1993年被指定为传统建筑物群。在这一景观的文化遗产化及以之为资源开展的地域振兴活动中,地方主体积极致力于景观保护、观光推介、产业促进、与城市的交流,并带动了民众对自身生活的重新审视。同时,资源化体系下的负面机制也必须引起我们更深的思考。
- 中井治郎郭海红
- 关键词:景观故乡资源化
- 批判、继承与反思——对1975—2005年日本民俗学研究动向的考察
- 2007年
- 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期的日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艺术等领域,受中同影响较大。日本一方面学习、借鉴了中国文化的优秀元素,一方面结合本同的国情加以发展、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明治维新,给日本的全面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政治改革、科技创新、
- 郭海红
- 关键词:民俗学研究中日文化交流政治改革中国文化
- 日本现代城市民俗的发现与学理思考——城市与城市化的民俗研究
- 日本曾经是农业大国,社会构成以村落为大、为主、为广,民俗学界也是村落民俗独大。但是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我们常说的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日本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村落民俗独大的现状开始被迫动摇。70年代以后,日...
- 郭海红
- 关键词:城市城市化城镇化进程村落
- 文献传递
- 米、年糕和日本人被引量:2
- 2003年
- 稻作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根本.米、年糕与日本人有着不同寻常、千丝万缕的联系.
- 郭海红
- 关键词:稻作文化年糕民俗文化
- 艺术民俗学的构想被引量:2
- 2014年
- 作为一名美术史学家,立足于以美术为代表的艺术学学科平台,强调在艺术鉴赏、艺术研究中,应该更多引入故乡、乡土的要素与内容,并同时对艺术研究脱离语境的现状提出批判。"艺术民俗学"以"艺术"为词干,以"民俗学"为附加语,艺术民俗学的研究不能剑走偏锋,避免以民俗学、民俗性完全覆盖艺术的偏执。
- 田中日佐夫郭海红
- 关键词:艺术民俗
- 日本女性民俗研究述略——以女性视角的思考为线索被引量:2
- 2015年
- 日本的女性民俗研究于20世纪30年代在柳田国男的启蒙下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确立,逐渐形成了以濑川清子、大藤由纪(音)、仓石敦子(音)、波平惠美子、刀根卓代等女性研究者为主流的研究队伍。她们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性,围绕自身女性的民俗,从以往女性仅仅被视为客体,转变为从女性主体的立场展开研究,采用主位—客位综合视角,尤其在婚俗、女性劳作、主妇权、生育持家、信仰禁忌等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女性学者以女性的视角研究女性民俗,是日本女性民俗研究始终如一的特色所在。究竟何为建立在性别基础上的男性与女性视角的不同?是否存在只有女性才能涉及的研究对象、研究课题?这些是今后研究中亟须进一步明晰的问题。
- 郭海红
- 关键词:女性民俗客体
- 作为“另一种生活技术论”的民俗学--城市民俗学与经世济民被引量:2
- 2017年
- 近代以后,城市环境造就的新兴民俗开始出现,我们姑且称之为"城市的生活技术传承"。城市的兴衰变化十分显著,其传承母体较为分散,故城市中的民俗呈各自发展的状态,而这正是城市民俗学要研究的问题。若是把E.F.舒马赫提倡的"另一种技术"运用到城市民俗学中,或能摸索出其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技术)的存在状态。地域振兴运动中同样存在问题,且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中家庭暴力等事件多有发生。以及,近年来出现了老年人希望"猝死"的现象,从中能看出其背后的高科技社会的混乱等因素。作为经世济民之学,当下民俗学究竟发挥着多大的作用?城市越是人造化,人们就越是追求自然的生活环境及节奏,面对此类社会性要求,民俗学应随时准备做出回答。
- 小林忠雄刘浅之郭海红
- 关键词:经世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