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楠
- 作品数:6 被引量:27H指数:2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双股静脉入路结合导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
- 2013年
-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自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采用导管直接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114例,其中经健侧股静脉及患侧大小隐静脉、胭静脉插管失败7例,对这7例患者采用直接经患侧股静脉穿刺的方法,将导丝插入下腔静脉,再从健侧股静脉拉出建立左-右股静脉导丝轨道,再沿导丝轨道插入溶栓导管至血栓段行溶栓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尚斌李晓强孟庆友桑宏飞张晔青于小滨胡楠
-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静脉入路股静脉穿刺导管直接溶栓血管外科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疗效对比研究被引量:16
- 2015年
- 目的对比分析导管溶栓(CDT)和系统溶栓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近、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本科收治的126例DVT患者(126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A组)95例、经患肢足背静脉系统溶栓组(B组)31例,比较两组患者患肢溶栓率、消肿率、深静脉通畅率、生活质量调查表(CIVIQ)评分、CEAP分级的情况。结果近期疗效(住院期间溶栓后):A组患肢溶栓率平均(71.06±18.56)%,B组平均(63.17±17.71)%;A组患肢大腿中段消肿率平均(69.98±15.44)%,B组平均(60.75±13.16)%;A组患肢小腿中段消肿率平均(76.91±10.89)%,B组平均(65.59±11.81)%;A组溶栓后深静脉通畅率82.10%(78/95),B组51.61%(16/3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7~60个月,平均(17.51±9.86)个月。远期疗效:A组深静脉通畅率63.16%(60/95),B组29.03%(9/31);A组CIVIQ评分平均(92.27±7.30)分,B组(85.74±10.24)分;A组CEAP分级平均(1.52±1.25)级,B组(2.32±1.33)级,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近、远期疗效均优于系统溶栓。
- 王孝运李晓强孟庆友钱爱民桑宏飞姜坤雷锋锐李承龙于小滨张晔青胡楠陈弘
-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疗效
- 不同入路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10
- 2015年
-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nousthrombosis,DVT)为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白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收治20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别经4种不同入路行深静脉接触性导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thrombolysis,CDT)治疗,现报道如下。
- 陈弘胡楠孔令尚杜晓龙魏森于慧颖李晓强
-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入路置管血管外科
- 二甲双胍促进内皮祖细胞分化及其相关机制
- 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对内皮祖细胞分化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1.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SD大鼠来源的骨髓单个核细胞,差速贴壁法结合EPCs专用培养基(EGM-2MV)定向诱导培养EPCs,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特征,...
- 李文东杜晓龙孔令尚胡楠李晓强
- 3-甲基腺嘌呤调控自噬对大鼠内皮祖细胞促进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
- 2013年
- 目的观察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调控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自噬,探讨其对静脉血栓再通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法取大鼠骨髓EPCs,体外诱导分化并鉴定。建立大鼠静脉血栓模型。实验分为4组:单纯生理盐水组(对照组,A组)、单纯3-MA组(5mmol/L3-MA,B组)、单纯EPCs组(C组)和3-MA联合EPCs组(5mmol/L3-MA作用于EPCs24h,D组),每组各20只大鼠。在血栓形成后的10天经大鼠尾静脉注入各组试剂,再过14天取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HE)及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栓机化再通情况,并在镜下计数各组毛细血管数目,取其平均值。结果 (1)D组经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发现新生血管最多,与其余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组分别与A组和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5mmol/L3-MA调控自噬后的EPCs经大鼠尾静脉注射可促进大鼠静脉血栓再通,且比单纯注射EPCs效果更好。
- 胡楠李晓强蔡志新尚斌雷锋锐
-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静脉血栓自噬
- 调控内皮祖细胞自噬促进其功能的实验研究
- 2015年
- 目的研究利用自噬促进剂雷帕霉素和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ethlyadenine,3-MA)或渥曼青霉素调控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cells,EPCs)自噬,观察对其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的影响以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3-Ⅱ,LC3-Ⅱ)、溶酶体相关膜蛋白2A(lysosome-associated membrane proteintype2A,LAMP2A)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70,HSC70)的水平变化。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的骨髓单个核细胞,EGM-2MV培养基诱导、培养、扩增骨髓源性EPCs。分为四组,即雷帕霉素组,3-MA组,渥曼青霉素组和对照组,分别用10μg/L雷帕霉素,5mmol/L3-MA,50nmol/L渥曼青霉素处理EPCs12h,对照组加入等量培养基。分别用transwell实验及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迁移和成血管能力,ELISA检测细胞因子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AMP2A和HSC70水平。结果(1)10μg/L雷帕霉素抑制EPCs的迁移、成血管和分泌功能;而5mmol/L3-MA和50nmol/L渥曼青霉素促进EPCs功能。(2)Western blotting显示,雷帕霉素组EPCsLC3-Ⅱ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LAMP2A和HSC70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3-MA组和渥曼青霉素组则相反。结论适度抑制EPCs自噬可促进其增殖、迁移、成血管和分泌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为下调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水平。
- 胡楠钱爱民孔令尚李承龙于小滨陈弘杜晓龙李晓强
- 关键词:自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