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丽忠
- 作品数:17 被引量:76H指数:5
- 供职机构:保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云南省保山市2005-2012年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下一步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监测疫情信息系统,对2005-2012年云南省保山市乙肝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05-2012年云南省保山市乙肝病例累计报告10 311例,发病率在41.26/10万~66.09/10万之间,年均发病率为51.92/10万,发病例数和发病率整体成上升趋势;0~岁组发病率最低,20~50岁组发病率最高;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隆阳区发病率最高,腾冲县最低;农民发病最多,占所有发病的68.76%,其次是学生。结论 2005-2012年保山市乙肝发病呈上升趋势,青壮年和农民是乙肝防治的重点人群。因此,应加大对该类人群乙肝的防治力度。
- 赵丽娟何恺黄东升王生芳段丽忠张天鸿李庆芳万琨珅郑维斌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
- 保山市隆阳区2009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检测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保山市隆阳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探讨预防接种效果,为及时制定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对隆阳区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进行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共调查三个乡镇健康人群450例,麻疹抗体阳性341例,麻疹抗体阳性率为75.78%;不同乡镇、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之间麻疹抗体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1岁年龄组麻疹抗体水平低于他年龄组,女性麻疹抗体水平高于男性。结论我区麻疹抗体水平降低,免疫屏障不牢固,需进一步加强麻疹工作防治。
- 李赵荣赵丽娟马云良段丽忠李庆芳王生芳郑维斌
- 关键词:麻疹抗体疫苗接种率
- 基于乡镇尺度的云南省保山市乙型肝炎时空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掌握保山市乙型肝炎(乙肝)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乙肝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Excel 2007及SPSS 19.0软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采用开源软件GeoDa 1.8.0软件进行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SaTScan 9.6软件开展回顾性时间扫描统计,同时运用ArcGIS 10.5软件绘制各乡镇乙肝年均发病率和急性乙肝年均发病率分布图以及发病风险图。结果2005-2018年云南省保山市共报告乙肝患者1846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2.30/10万。病例主要集中在青年男性农民;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每月均有病例报告,无明显的季节发病高峰。隆阳区乙肝报告病例数最多且发病率最高,空间自相关提示乙肝发病在乡镇尺度上存在空间聚集性;空间扫描统计量显示空间聚集区位于保山东北地区,空间聚集区以杨柳乡为中心,聚集半径为31.46 km,聚集区覆盖保山市区及周边地区等12个乡镇或街道办,聚集区内的乙肝发病风险(RR)是聚集区外的2.26倍。急性乙肝发病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Moran’s I为0.40;急性乙肝发病主要聚集在碧寨乡等保山西南部地区19个乡镇,聚集半径为38.92 km,聚集区内的发病风险是聚集区外的1.82倍。结论保山市部分乡镇乙肝和急性乙肝发病率高,且乙肝和急性乙肝发病在乡镇尺度上均存在热点地区,热点地区存在空间分异性。今后应根据本市乙肝流行特征,深入开展乙肝空间分异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黄东升马强何恺赵丽娟段丽忠王垠钧唐咸艳
- 关键词:乙型肝炎流行病学特征空间自相关
- 保山市2009年231例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 2011年
- 目的为掌握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探索流行规律,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报告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保山市共报告手足口病231例,无死亡病例,以散发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57∶1;有90.0%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幼儿,以1~2岁发病较多,占57.6%;散居儿童占74.0%,托幼儿童占19.5%,学生占4.8%;发病主要集中在夏秋季4~8月(65.8%)。结论应抓好托幼机构及儿童聚集单位的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应加强疫情监测,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防控,防止疫情扩散蔓延。
- 李庆芳何恺包应贵李赵荣马云良王生芳段丽忠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疾病控制
- 云南省保山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9年
- 目的开展保山市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调查和健康相关影响因素分析,为今后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促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6年10~12月对保山市隆阳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影响因素。结果共计调查30家公共场所118名从业人员,最近一个月自我认定健康者占61.86%(73/118),不健康者占38.14%(45/118);从业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为50.85%(60/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每天工作时间≥12 h(OR=8.70,95%CI=2.11~35.80)、工作环境潮湿(OR=30.68,95%CI=3.14~299.70)、有病媒生物(苍蝇、老鼠、蚊子及蟑螂)(OR=35.76,95%CI=3.47~368.92)是影响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的危害因素,但对健康知识的认知(OR=0.31,95%CI=0.11~0.89)是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的保护因素。结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知识知晓率较低,今后应加强工作人员健康教育知识宣传和改善工作人员每天工作时间、工作环境,以减少健康危害因素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影响。
- 段丽忠李艳萍黄东升彭佳艳赵丽娟
- 关键词:公共场所影响因素
- 国内外症状监测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中的比较及经验借鉴被引量:1
- 2023年
- 症状监测是实现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梳理国内外有代表性国家和地区关于在新冠病毒感染防控中症状监测的特点和实施情况,归纳国内外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监测项目的设计经验,为开展症状监测体系的构建提供经验借鉴。
- 王晓雯邱箫仪段丽忠周晓芳戚艳波宋志忠
- 关键词:症状监测
- 云南省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分析云南省保山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保山市2005—2015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年均发病率为12.11/10万,以伤寒为主;各年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伤寒=314.907,P<0.05;χ^2副伤寒=249.316,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2014年以后伤寒/副伤寒、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下降,各发病率均以2015年最低;各月均有病例报告,7—9月为发病高峰;五县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施甸县、龙陵县、隆阳区、腾冲县、昌宁县(χ^2伤寒=1375.149,P<0.05;χ^2副伤寒=431.417,P<0.05;χ^2伤寒/副伤寒=249.316,P<0.05);发病居前三位的职业为农民、学生和散居儿童,分别占总发病的53.95%、21.69%、12.60%;男∶女=1∶1.05;5~10岁组伤寒/副伤寒发病率最高。结论2014年后保山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大幅降低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应对农民、学生、散居儿童以及高发县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段丽忠何恺赵丽娟黄东升李庆芳王生芳张天鸿
- 关键词: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
- 2008~2016年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分析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探讨其流行规律,为保山市手足口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保山市2008~2016年手足口病病例的个案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PCR)对采集的病例粪便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核酸检测和型别鉴定。结果保山市2008~2016年累计报告手足口病病例23 403例,其中,重症病例149例,死亡5例。发病率由2008年的12.5/10万上升至2016年的167.65/10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P<0.01)。流行强度存在年度律性,偶数年发病率呈现4~7和9~12月2个峰值,奇数年通常只出现4~7月1个峰值。春夏、秋冬交接季,托幼机构寒暑假期间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发病人群集中在0~5岁儿童,男女比例为1.44∶1。发病具有明显的时空聚集性,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旅游热点城市,且有向农村蔓延趋势。2010~2016年手足口病确诊病率为3.17%(742/23 403)。病原构成,EV71型占23.05%,CoxA16型占33.82%,其他肠道病毒占43.13%。农村手足口病重症率、病死率、重症死亡率高于城镇(P>0.05)。病原学优势毒株存在交替变化现象。EV71型患者重症率、死亡率高于其他两种病原(P>0.05)。结论保山市手足口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季节性明显,流行病学特征典型。
- 何恺黄东升安丽张腾段丽忠
- 关键词: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病原学
- 2008—2014年云南省保山市手足口病的流行与病原特征分析被引量:18
- 2016年
- 目的了解云南省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与病原学特征,为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统计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云南省保山市2008—2014年的手足口病患者资料;基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对随机抽取的患者标本进行毒株筛选和评估。结果 2008—2014年保山市通过网络直报的手足口病患者总计为15 025例,其中重症98例,死亡5例,发病率从2008年的12.5/10万升至2014年的147.2/10万。病例的区域分布提示以隆阳区的病例构成及发病率最高(47.4%,110/10万);病例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峰值出现在夏季前后(4—7月、9—12月),冬春少见;病例大多是5岁以下的儿童(93.9%),相对集中在1岁年龄组(2192.8/10万),儿童病例中以分散居住(85.0%)明显多于托幼机构(10.2%)。抽取1042例病例标本经检测阳性为680例(65.3%):柯萨奇病毒A组16型247例、肠道病毒71型173例、其他肠道病毒189例、混合感染71例。结论手足口病在云南省保山市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发病的季节、年龄、区域分布和优势毒株型均有较典型的流行特征。提示对重点地区的重点人群亟需加强健康宣教和干预措施。
- 黄东升杨明强何恺段丽忠赵丽娟王生芳张天鸿李杨雪郑维斌
- 关键词:手足口病发病率流行病学病原学
- 2020—2021年云南省保山市手足口病病例中柯萨奇病毒A6型基因特征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2020—2021年保山市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A6型(coxsackievirus A6,CVA6)基因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策略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0—2021年保山市手足口病病例标本(粪便、咽拭子),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进行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核酸检测,CVA6阳性者用逆转录-PCR(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法扩增其完整VP1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利用序列结果进行型别鉴定并构建系统进化树,进行基因特征分析。结果 2020—2021年保山市共采集手足口病样本424份(粪便样本345份,咽拭子79份),CVA16阳性率1.65%(7/424),EV-A71阳性率3.30%(14/424),其他肠道病毒阳性率55.66%(236/424),CVA6阳性23份,阳性率5.42%(23/424);基因进化分析表明,23份CVA6均属于D3亚型,并可分为2个分支(cluster);与CVA6原型株Gdula (AY42176)相比,核苷酸(nucleotide, nt)相似性为80.63%~84.90%,氨基酸(amino acid,aa)同源性为91.78%~96.05%;CVA6 VP1区全长915 bp,编码305个氨基酸,本次研究23株病毒,10个变异位点CVA6均产生了变异。结论 2020—2021云南省保山市手足口病流行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CVA6流行基因型为D3a亚型。
- 赵丽娟姜黎黎段丽忠王黎明黄东升游晓迪杨家甜寸待稳伏晓庆
-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原检测基因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