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亮 作品数:25 被引量:105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转录因子RUNX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与临床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AL患者RUNX1转录因子异构体RUNX1a和RUNX1b/c表达情况,为AL个体化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有价值的实验依据。方法: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类型AL患者不同疾病状态的RUNX1基因异构体RUNX1a... 刘佳 王巍 梁亮 李宁 杨志刚关键词: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聚合酶链反应 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 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i FISH)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检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双色双融合及双色分离探针对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及11q23/MLL基因重排进行检测。结果:105例初诊成人ALL患者,BCR-ABL融合基因阳性率为19%,MLL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8%,染色体核型分析仅检出5例Ph染色体异常和3例11q23染色体异常。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50%,4例MLL基因重排阳性患者3例复发死亡。结论:BCR-ABL融合基因和11q23/MLL基因重排是ALL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常规染色体分析检出率较低,i FISH技术可以显著提高检出率。 梁亮 王巍 李庆华 文瑞婷 蔡静怡 张宇明 杨志刚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92例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观察组,9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未治疗前两组血清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白蛋白水平及其中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治疗达完全缓解后血清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的水平变化。结果未治疗前观察组血清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28例患者血清胱抑素C、β_2-微球蛋白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与多发性骨髓瘤肿瘤负荷密切相关,其检测水平高低对多发性骨髓瘤临床治疗的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具备很好的参考价值。 熊丹 李末娟 李庆华 梁亮 吴东红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血清胱抑素C Β2-微球蛋白 I3.血液系统免疫性疾病和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regs的临床意义 伦伟丹 吕俊延 张宇明 梁亮 杨志刚文献传递 海南汉族人群中α和β纤维蛋白原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研究α纤维蛋白原基因的TaqⅠ多态性和β纤维蛋白原基因-455G/A、-249C/T、-148C/T、+1689T/G、βBsmAⅠG/C、448G/A、BclⅠG/A、HinfⅠA/C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用比浊法测定160例海南籍缺血性脑卒中和130名海南籍对照个体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法确定基因型,用EH+程序分析核苷酸多态性的连锁不平衡关系及单倍型,用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的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单倍型频率的差异。结果-455G/A、-148C/T、448G/A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6个核苷酸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和对照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455、T-148、A448携带者患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对危险度比非携带者分别大2.46倍、2.30倍和2.08倍。连锁不平衡分析未发现所分析的区域内存在单倍型板块。9个位点构建的单倍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4个位点构建的单倍型中,某些单倍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某些携带G-455、C-148、G448位点的单倍型的频率高于病例组,而病例组中某些携带A-455、T-148、A448位点的单倍型的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多个位点和单倍型分析的结果提示β纤维白原455G/A、-148C/T、448G/A可能是海南汉族人群中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的危险因素。 梁亮 孙川 廖小平 肖锋 陈晓丹 黄仕雄 汤小兰 文国强 龙志刚 王小英 刘国勋 程爽 蔡望伟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缺血性脑卒中 连锁不平衡分析 单倍型 自然杀伤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英文) 2010年 背景:近几年,自然杀伤细胞与异基因骨髓移植的关系备受关注。目的:探讨自然杀伤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方法: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自然杀伤细胞。结果与结论:在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移植中,输注自然杀伤细胞与不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白细胞计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计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移植后28d,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自然杀伤细胞组,60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非致死剂量全身照射的移植中,移植30d,异基因骨髓组H-2Kb+细胞表达百分率明显下降,60d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自然杀伤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d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Kb+细胞表达。提示,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杨志刚 熊丹 曾耀英 梁亮 李庆华 吴国才关键词:自然杀伤细胞 骨髓移植 全身照射 H195.雷公藤内酯醇对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及DNA甲基转移酶的影响研究 蔡静怡 张宇明 吴国才 梁亮 杨志刚文献传递 纤维蛋白原Bβ-455G/A、-854G/A、-1420G/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Fg)Bβ启动子区-455G/A、-854G/A、-1420G/A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脑卒中(IS)的关系。方法应用病例对照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60例IS患者与130名健康对照组的FgBβ-455G/A、-854G/A、-1420G/A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与IS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IS组的FgBβ-455G/A SNP 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为0·3688,与对照组的A位点的等位基因频率0·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组-455位点的基因型频率(GG:33·8%,GA:58·8%,AA:7·5%)与对照组的基因型频率(GG:55·4%,GA:38·5%,AA: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组中-455位点的GA+AA基因型频率(66·3%)高于对照组的GA+AA频率(44·6%,P=0·001);在高血压分层分析后-455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和GA+AA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两组间-854G/A、-1420G/A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gBβ-455G/A位点与IS有关联,可能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854G/A、-1420G/A与IS无关联。 符俏 邢宏运 廖小平 文国强 龙志刚 孙川 梁亮 黄仕雄 刘国勋 包承鑫 蔡望伟关键词:纤维蛋白原 缺血性脑卒中 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等位基因频率 基因型频率 NK细胞对异基因骨髓移植中移植排斥和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 被引量:3 2008年 本研究探讨自然杀伤(NK)细胞在小鼠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中对移植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的影响。以C57BL/6(H-2b)小鼠为供鼠、BALB/c(H-2d)小鼠为受鼠,分别在致死剂量和非致死剂量(≤7.0Gy)全身照射(TBI)的预处理条件下进行allo-BMT,移植同时输注供鼠外周T细胞和(或)NK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检测受鼠外周血白细胞、骨髓CD34+细胞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细胞、CD19+细胞及供鼠来源的H-2Kb+细胞表达的百分率,并对不同移植组的存活率、植入与排斥、造血及免疫重建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输注NK细胞与不输注NK细胞的移植组比较,存活率显著增高(60天存活率为70%vs0.0%);白细胞数、CD19+细胞表达及骨髓CD34+细胞数恢复快;H-2Kb+细胞的表达水平高[(86.68±4.45)%vs(4·68±0·32)%]。移植后28天输注NK细胞组CD3+细胞表达水平明显低于不输注NK细胞组[(33.69±3.36)%vs(50.40±5·06)%,p<0.01],移植后60天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非致死剂量TBI预处理的移植中,移植后30天,异基因骨髓移植组H-2Kb+细胞表达率明显下降,移植后60天已下降至移植前水平;而输注高浓度和低浓度NK细胞的两组在移植后60天仍能检测到80%以上的H-2b+细胞表达。结论:在小鼠allo-BMT中,同种异基因反应性NK细胞可以抑制移植排斥,提高造血干细胞的植入水平,促进造血及免疫重建并增加移植受鼠的生存率。 杨志刚 熊丹 曾耀英 梁亮 李庆华 吴国才关键词:天然杀伤细胞 骨髓移植 造血重建 伴11q23/MLL基因重排白血病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分析 2014年 目的研究伴11q23/MLL基因重排阳性白血病的临床与形态学、免疫学、遗传学特征。方法对10例伴11q23/MLL基因重排初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6例初治白血病患者中,10例伴有11q23/MLL基因重排,发生率为6.4%。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4例(M4a、M4b及M5b),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L2型3例,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1例,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1例,分类不明细胞白血病1例。所有患者均伴有CD33、HLA-DR表达;1例AML及CMML患者伴有淋系抗原表达,ALL(均为B细胞ALL)及急性混合细胞白血病伴有CD19、HLA-DR表达;1例伴有CD56表达。FISH检测11q23/MLL基因重排荧光信号为23%-95%。10例中,有9例接受了诱导缓解化疗,首次诱导化疗完全缓解率为66.7%(6/9),2例经2次诱导后完全缓解,1例未缓解后死亡。共有6例复发,其中5例因复发死亡,生存期为4-14个月。仅1例M4a患者持续完全缓解至今,生存期为11个月。结论 11q23/MLL基因重排主要见于单核细胞白血病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伴淋系和髓系抗原混合表达,具有高白细胞、复发率高及易于髓外浸润等临床特点,为预后不良的细胞遗传学改变。 梁亮 刘佳 文瑞婷 王巍 吴国才 林斌 张宇明 杨志刚关键词:基因重排 白血病 免疫表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