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帆
- 作品数:9 被引量:48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被引量:20
- 2010年
- 文学批评不仅指认经典,同时限定了对于"经典"的理解方式,这种限定往往"自然地"沉淀为文学史共识。本期发表的杨晓帆的《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即如何看待一篇小说经典化前后文学批评的影响。她指出,1984年《棋王》发表后,传统文学批评试图把它纳入"现实主义文学"轨道,但阿城坚持认为这是一篇"另类知青小说";寻根文学兴起后,批评宣布把《棋王》作为自己的文学样板,渐成"主流"的寻根浪潮使阿城改变了主意。在以后的多篇文章中,阿城不断在修改自己的"知青小说家"形象,并在此基础上重建了"寻根小说家"的形象。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作家的自我认同并非一成不变,文学批评会重塑这种认同。作家还会与批评联手悄悄移动文学作品的缘由位置,使之最终据以文学批评的中心,这就是文学经典的成因。作者文章的理论张力和朴素的文字叙述,使问题在自身逻辑中得以呈现。
- 杨晓帆
- 关键词:《棋王》寻根文学知青小说传统文化精神
- 历史重释与“新时期”起点的文学想象——重读《哥德巴赫猜想》被引量:2
- 2013年
- 197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召开科学大会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抓紧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要求“各宣传单位要运用各种形式,为迎接全国科学大会和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大造革命舆论”。当月,《人民文学》编辑部便积极响应、筹备组稿,计划请作家写一篇反映科学领域先进人物的报告文学。几天后,封笔近十年的老作家徐迟从武汉被借调进京,风尘仆仆地住进中科院招待所,开始了对青年数学家陈景润的深入采访。
- 杨晓帆
- 关键词:哥德巴赫猜想文学想象重读
- “新文学”与“现代人”:《人的文学》的人文话语透视被引量:2
- 2009年
- 周作人的《人的文学》一文,向来被认为是以欧洲人道主义精神具体化了文学革命的基本内容与根本意图。本文则引入欧文·白璧德对"人文"与"人道"两种人文话语的区分,尝试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与周作人自身的思想演变中,还原"人的文学"主张的内在危机与复杂内涵。一方面,这一主张围绕个人主义话语确立了"伦理自然化"的新道德,呼应了"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时代主调,以形塑"现代人"的基本特质确立起新文学之内涵与意义。另一方面,对比吴宓等学衡派文人围绕"以文立人"提出的不同主张,它又暴露出从传统伦理束缚中解放出来的"现代人"在参与建构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困境,对新文学之最初设想提出挑战。周作人40年代关于"儒家人文主义"的种种论述,正可以看做是他在人文话语内部重新思考传统与现代之关系后,对"人的文学"做出的新的调整。
- 杨晓帆
- 关键词:人道主义人文主义
- 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研讨会纪要被引量:14
- 2010年
- 2009年10月24日下午至10月25日上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程光炜教授和姚丹副教授主持的“当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化’研讨会”在北京九华山庄召开。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贺桂梅副教授,上海大学文学院蔡翔教授.《上海文化》主编吴亮,苏州大学文学院王尧教授、季进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罗岗教授、倪文尖副教授,
- 杨晓帆虞金星
- 关键词:当代文学研究历史化副教授
- 死火重温:走出思想史的可能与限度——读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正所谓"十年磨一剑",当贺桂梅2000年以题为《80年代文学与五四传统》的优秀博士论文开始她的学术之路与北大执教生涯时,或许没有人想到,她会用十年时间推翻自己,以全新的理论语言与历史视角重绘一幅80年代文化地图。如今,"重返八十年代"已经成为学术热点话题。
- 杨晓帆
- 关键词:80年代文学中国文化研究思想史执教生涯博士论文五四传统
- 流浪者与“讲故事的人”——读《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
- 2011年
- 《荒原纪事》的推荐语是:“触目惊心的民间疾苦,一场关于社会公平与正义的较量”。小说的开头几乎像是复述了一则我们常见的新闻。例如广西靖西县群体性事件:一个给当地投资300多亿的铝厂因矿区运输通道施工等项目,严重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与水源,上千村民积压已久的愤怒最终爆发,自发游行,与铝厂派出的保安和黑社会成员肉搏,死伤惨重。
- 杨晓帆
- 关键词:纪事荒原流浪者运输通道
- 迂回、进入与记忆的幽灵——读李轻松的《无限河山》
- 2010年
- 杨晓帆
- 关键词:幽灵记忆起承转合自戕伤痕
- 历史书写的困境和可能——《古炉》三人谈被引量:5
- 2011年
- 现代的古典写作
杨庆祥:新世纪以来历史写作面临着两难之境,一是如程光炜所言,作家们尤其是一批比较重要的作家都意识到,必须写历史才能出大作品,而另外一方面,怎么去写历史,怎么去处理当代那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记忆又是非常困难之事。包括莫吉、王安忆、贾平凹、阎连科等作家这几年的创作实际上都在这种两难之境中挣扎。
- 杨庆祥杨晓帆陈华积
- 关键词:历史书写历史写作历史记忆历史事件作家
- 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的译介与误读被引量:4
- 2010年
- 郑振铎的文学观通常被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本文聚焦于郑振铎1920年代初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一书的译介和阐发,分析其早期文学思想中的表现论色彩:以"诉诸情感之力"定义新文学之现代内涵与革命潜能;在对文齐斯德"道德情感"概念的洞见与误读中,强调情感的普遍性,形成"为人生的同情说";在具体的创作实践经验中提倡"血与泪的文学",以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落实情感动力学。只有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思想中强调以情感为中介实现文学社会功利性价值的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参与促进新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生成中的独特思考与启示价值。
- 杨晓帆
- 关键词:情感论为人生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