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燕
- 作品数:18 被引量:33H指数:3
- 供职机构: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卫生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胱抑素C及白细胞介素-17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损伤的诊断价值
- 2023年
- 探讨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胱抑素C(CysC)及白细胞介素(IL)-17联合检测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肾损伤的诊断价值。研究发现血清HMGB1、CysC及IL-17在MM患者中异常高表达,且与病情进展及肾损伤存在密切联系,三者联合检测诊断MM患者并发肾损伤的效能较高。
- 杨春燕黄倩程盼盼陈璐璐贾燕张顥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高迁移率族蛋白B1胱抑素C白细胞介素-17
- 改良MAIPA与网织血小板检测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特异性抗体及网织血小板(RP)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中的意义及2者的相关性。方法:通过改良的单克隆抗体特异性俘获血小板抗原实验(MAIPA)检测90例ITP患者与20例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NITP)血浆中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和Ⅰb/Ⅸ的特异性抗体;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以上患者RP%值。结果:①ITP患者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抗体共阳性率为33.30%,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为8.89%,抗GPⅠb/Ⅸ抗体为12.22%;ITP初发患者血小板膜特异性抗体阳性率为58.73%,复发患者为44.44%,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皮质激素应用前的MAIPA实验阳性率为58.46%,高于用药后的阳性率44.00%;PLT≤30×109/L的ITP患者MAIPA的阳性率58.18%高于PLT>30×109/L患者的阳性率48.75%,但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TP患者的RP%(5.45±5.78)与正常人(0.81±0.4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TP患者RP%(0.89±0.06)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糖皮质激素前92.30%ITP患者高于对照,用药后为72.00%,用药前后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膜特异性抗体的MAIPA实验对ITP的诊断特异性高,单一抗体检测阳性率低,通过2种特异性抗体联合检测可以提高MAIPA的敏感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对抗GPⅡb/Ⅲa、抗GPⅠb/Ⅸ抗体的阳性率有影响。RP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该实验也可用于协助激素治疗效果的判断。
- 单哲杨春燕方美云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特异性抗体网织血小板
- 淋巴单核比、淋巴细胞亚群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分析及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通过检测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淋巴/单核细胞比值(LMR)、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评估MM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医院收治的57例MM患者作为病例组,并选取同时期健康对照3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和分析研究对象外周血淋巴、单核细胞数,T、B、NK以及CD4/CD8双阳性T淋巴细胞(DP)、CD4/8双阴性T淋巴细胞(DN)水平,计算LMR并分析其与MM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M组LMR、T淋巴细胞、Ts细胞比例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Th/Ts、B淋巴细胞比例均减低,虽然NK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淋巴细胞、Ts细胞与白蛋白呈正相关,NK淋巴细胞与白蛋白呈负相关,CD4/8双阴性细胞与β2-微球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LMR与淋巴亚群水平异常、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疾病进展及预后相关。
- 程盼盼王翠玲张向晖杨春燕窦翠云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伊沙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效果及安全性观察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以伊沙佐米为基础的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以伊沙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的3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7例复发难治,15例初治。治疗方案包括ID(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RD(伊沙佐米+来那度胺+地塞米松)、ICD(伊沙佐米+环磷酰胺+地塞米松)方案。分析复发难治、初治患者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复发难治患者总反应率(ORR)达52.9%(9/17),其中6例完全缓解(CR),2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硼替佐米难治者的ORR为40.0%(4/10)。可评估疗效的初治患者ORR为100.0%(14/14),其中9例CR,2例VGPR,3例PR。32例患者治疗后,2例(6.2%)患者发生Ⅲ~Ⅳ级不良反应(1例带状疱疹、1例血小板减少),所有患者在以伊沙佐米为基础方案治疗中均未发生Ⅲ~Ⅳ级周围神经病。结论伊沙佐米治疗初治和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 于明晓刘海惠任赛赛杨春燕黄倩陶艳玲张颢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
-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效果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的41例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霍奇金淋巴瘤6例,非霍奇金淋巴瘤35例。采用化疗药物+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血小板生成素(TPO)或化疗药物+G-CSF的动员方案。移植前预处理方案:26例患者采用BEAM方案+地西他滨,12例采用BEAM方案,3例采用BEAM方案+西达苯胺。观察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相关并发症、移植后转归,以及临床分期、B症状、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LDH)、β_(2)-微球蛋白(β_(2)-MG)、移植方案、移植前状态对移植后OS及PFS的影响。结果41例患者中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前疾病获得完全缓解37例(90.24%),部分缓解2例(4.88%),未评估2例(4.88%)。24例干细胞采集资料完整的患者采集的中位有核细胞计数12.74×10^(8)/kg[(3.91~22.68)×10^(8)/kg],中位CD34阳性细胞数为6.74×10^(6)/kg[(0.91~50.47)×10^(6)/kg]。全部41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中位血小板植入时间为11 d(7~32 d),中位粒细胞植入时间为9 d(8~16 d)。41例患者移植后疾病均获得完全缓解,无一例发生移植相关死亡。至随访结束,无疾病进展33例,死亡8例。患者移植后12、24、72个月OS率分别为93.4%、85.3%和60.9%,PFS率分别为93.3%、84.0%、84.0%。中位PFS及OS时间均为未达到。不同性别、临床分期、B症状、IPI评分、结外累及部位、血红蛋白、LDH、β_(2)-MG、移植前状态患者OS及P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前预处理方案为BEAM方案+地西他滨患者PFS及OS均优于单用BEAM方案患者(均P<0.05)。结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具有较好的效果。BEAM方案+地西他滨预处理方案较单用BEAM方案可获得更长的生存时间。
- 张晶晶黄玉黄倩刘磊刘海惠任赛赛王海燕杨春燕贾路吕琳琳李颖宋东晓张颢
-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
- 急性白血病患者WT1基因定量监测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通过检测WT1基因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非APL)中的表达,探讨其在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反应和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3例,其中不包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用SYBR Green I定量RT-PCR方法检测63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WT1基因的表达。结果:WT1基因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高表达,在低危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P <0.05)。WT1基因在中危组与高危组中的表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中、高危组病人经1疗程正规治疗后,缓解组的WT1基因表达量与未缓解组相比明显下降(P <0.05)。在中、高危组病人中,首次治疗未缓解的病人,给予再次诱导治疗达到缓解病人的WT1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未缓解组(P <0.05)。在中高危组病人中,WT1低表达的患者治疗后2年总体生存时间(OS)较未缓解病人明显延长(P <0. 05)。结论:检测WT1基因的表达可有助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低、中、高危分群,也有助于评价中、高危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及预后情况。
- 窦翠云张继磊黄倩杨春燕程盼盼刘磊李四萍张颢
- 关键词:WT1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预后
-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 2025年
- 目的探讨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T-LB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3年3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诊断为T-LBL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T-LBL患者22例,其中男性19例(86.4%),女性3例(13.6%);发病中位年龄19.5(15,28)岁;根据Ann Arbor分期Ⅰ~Ⅱ期3例(13.6%),Ⅲ~Ⅳ期19例(86.4%);有B症状10例(45.5%),无B症状12例(54.5%);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16例(72.7%)。发病时合并纵隔包块7例(31.8%),3例(13.6%)患者在诊断时中枢神经系统受累,17例(77.3%)骨髓受累。22例患者总有效率(ORR)为81.82%(18/22),完全缓解率31.82%(7/22)。19例接受ALL样治疗方案患者ORR为84.21%(16/19)。3例接受NHL样治疗方案患者达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各1例。7例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总生存(OS)时间为22个月;未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位OS时间为14个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年OS率分别为64.30%、16.00%,两组O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例移植前为疾病进展患者,移植后死于多重耐药菌感染。结论T-LBL少见,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具有高度侵袭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延长OS,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的预后。
- 李熙宇张敏张晶晶杨春燕黄倩王海燕贾路陈璐璐张颢
- 关键词:T细胞淋巴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
- 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及安全性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1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达雷妥尤单抗单独或联合化疗方案治疗的19例MM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单独使用达雷妥尤单抗2例,达雷妥尤单抗联合来那度胺+地塞米松(DRD)方案6例,联合脂质体多柔比星+地塞米松(DVD)方案1例,联合地塞米松+环磷酰胺+依托泊苷+顺铂(DECP)方案2例,联合伊沙佐米+地塞米松(ID)方案3例,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BD)方案2例,联合地塞米松(DD)方案3例,分析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19例患者中完全缓解(CR)8例,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1例,部分缓解(PR)5例,疾病稳定(SD)1例,疾病进展(PD)4例,总反应率(ORR)73.7%(14/19)。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10.42个月(95%CI 8.04~12.79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52.06个月(95%CI 37.85~66.27个月)。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3级中性粒细胞减少3例,3级淋巴细胞减少3例,2级贫血5例,2级恶心、呕吐7例,输液相关不良反应7例。结论以达雷妥尤单抗为基础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MM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 马欣颖黄倩杨春燕黄玉贾路刘磊张晶晶任赛赛张颢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药物疗法
- Loeffler心内膜炎2例
- 2024年
- Loeffler心内膜炎又被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性心内膜炎,最早由Loeffler于1932年报道而得名。其诊断标准是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总数高于1.5×10^(9)/L,并有心脏受累征象。Loeffler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一般不典型,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表现,心脏磁共振检查是非侵入性的金标准诊断方式。Loeffler心内膜炎发病罕见,临床医生应当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
- 张娜娜崔英华张程征翟宁杨春燕
-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
- 改良MAIPA、网织血小板与血小板生成素检测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血小板膜特异性抗体、网织血小板(reticulated platelet,RP)以及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检测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
- 杨春燕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网织血小板血小板生成素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