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 作品数:13 被引量:38H指数:5
- 供职机构:新乡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36例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对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36例在全身麻醉及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矫治。结果:36例患者术后无死亡,均痊愈出院。结论: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手术的关键是避免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妥善修补房间隔缺损和二尖瓣裂。
- 李树斌李俊杰李斌
- 关键词:部分型房室间隔缺损外科治疗
- 一种心胸外科用重建板弯折装置
- 本发明属于重建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心胸外科用重建板弯折装置,包括工作台,工作台顶面固设有支撑块,支撑块顶面固设有固定块,固定块左端套设有重建板主体,重建板主体顶面呈线性等间距结构开设有多个安装孔。该装置通过重建板主体其...
- 谢延坤李斌刘浩杰王世杰
- 微创经胸封堵房间隔缺损10例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总结微创经胸封堵术治疗继发性AS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采用微创经胸封堵ASD患儿10例。男3例,女7例;年龄3~14岁;体质量12~35 kg。全身麻醉成功后,经胸骨右缘第4肋间切开进入胸腔,打开并悬吊心包,在右心房壁缝荷包,把输送器置入右心房,在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将输送器通过ASD送至左心房,先释放左心房侧封堵伞,缓慢推出鞘管,使封堵伞紧贴房间隔,回撤退、送鞘管入右心房,卡紧后,再释放右侧封堵伞。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证实无残余分流,完全释放封堵伞,确认封堵伞位置后,退出导管,荷包线打结,严密止血,依次缝合,结束手术。结果 10例ASD患儿中9例一次性封堵成功,1例因封堵失败转为右侧侧切口开胸体外循环下行ASD修补手术。无一例死亡,无输血病例。术后复查心脏彩超和ECG,无残余分流、封堵器脱位、栓塞、心律失常发生。术后随访3~12个月,患儿均恢复良好。结论微创经胸封堵术治疗继发性ASD恢复快、创伤小、安全性高。
- 靳中奎李俊杰杜德禄张长江王世杰李斌
- 关键词: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微创外科儿童
- 左旋精氨酸在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的肺保护研究
- 2017年
- 目的探讨左旋精氨酸在成人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术中的肺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患者52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6例。观察组在体外循环预充液中加入左旋精氨酸200 mg·kg^(-1),对照组则加入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手术的不同时间点进行数据监测:(1)两组体外循环时间及辅助通气时间;(2)肺动脉平均压监测(PAMP);(3)计算氧合指数;(4)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测定。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结果两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通气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平均压、氧合指数、血浆SOD浓度在主动脉开放后5 min、主动脉开放后4 h、主动脉开放后24 h,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患者行手术的同时使用左旋精氨酸能拮抗肺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肺的氧合,有良好的肺保护作用。
- 李树斌李俊杰李斌
- 关键词:左旋精氨酸成人房间隔缺损肺保护
- 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抗凝治疗临床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的抗凝治疗方案及其对妊娠、分娩、胎儿的影响。方法:对17例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行抗凝治疗,采用低强度抗凝策略(INR 1.5~2.0),妊娠期全程口服小剂量华法林。调整分娩前后抗凝方案并观察妊娠期间出血及血栓发生率、产后出血量及小剂量华法林对胎儿的影响。结果:17例患者妊娠18次,妊娠期均未出现血栓栓塞、出血及胎儿畸形。剖宫产11例,阴道分娩4例,人工流产2例,自然流产1例次,均未发生产后或流产后出血,胎儿无畸形,且出生时新生儿状况良好。稳定的INR为1.82~0.23,口服华法林维持剂量芬兰剂型为(3.00±0.91)mg/d,齐鲁制药剂型为(3.20±1.01)mg/d。结论:国人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妊娠期全程口服小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INR 1.5~2.0)是安全的。
- 王世杰李斌谢延坤
- 关键词:抗凝治疗华法林妊娠期心脏瓣膜置换
- 老年心脏瓣膜病128例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虽然心脏外科围术期各种技术不断发展,老年因素已不是手术禁忌证,但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由于各脏器功能较差,手术风险仍较大。为更好地评估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手术风险,本文回顾分析老年心脏瓣膜病患者外科治疗效果,探讨其手术安全性和可行性。
- 王世杰李斌
- 关键词: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假体植入
- 依达拉奉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脑保护研究
- 2018年
-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在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脑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选择32例择期首次在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合并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16例。治疗组于麻醉诱导后静滴依达拉奉0.5 mg/kg,对照组静滴等剂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于切皮前(T1)、主动脉开放后5 min(T_2)、6 h(T_3)、24 h(T_4)、48 h(T_5)采血,测定血浆神经组织蛋白(S-100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记录两组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无死亡,均顺利出院。两组在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通气时间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SE和S-100含量在T_1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_2时均达到峰值,后逐渐回落。对照组NSE在T_2~T_5时与T_1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且在T_2~T_3时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对照组S-100在T_2~T_4时均显著高于T_1(P<0.01),且在T_2~T_4时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S-100在T_5时基本降至正常。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依达拉奉可以有效清除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自由基,可减少NSE和S-100蛋白在围体外循环期的表达,呈现其脑保护的作用。
- 李树斌李俊杰李斌
- 关键词:依达拉奉体外循环脑保护
- 影响二尖瓣术后中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分析
- 2024年
-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中心接受二尖瓣手术318例患者中经过8年随访的相关数据,对影响二尖瓣术后中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为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瓣膜术后死亡风险预测模型奠定基础。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我中心成人二尖瓣病变行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自身的因素、心脏术前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术后发生的严重瓣膜及抗凝相关的并发症等临床变量分为无序分类变量和有序分类变量,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二尖瓣术后中长期生存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单因素分析,与死亡相关的主要因素有:性别、二次手术、术后出现瓣周漏、术中未保留瓣膜装置、糖尿病、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术前心功能NYHA分级、肺动脉高压、三尖瓣关闭不全、肌酐、左室射血分数、左房前后径、丙氨酸基转移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经多因素分析,与二尖瓣术后手术死亡相关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中未保留瓣膜装置(P=0.001),糖尿病(P=0.000),术后脑血管并发症(P=0.002),术前心功能分级(P=0.027),肺动脉高压(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0.001)。处于边缘的可能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程度(P=0.080),丙氨酸基转移酶(P=0.059)。结论 本研究证实影响二尖瓣术后中长期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术中未保留瓣膜装置,糖尿病,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术前心功能分级,肺动脉高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处于边缘的可能有意义的危险因素为:三尖瓣关闭不全病变程度,左室射血分数,丙氨酸基转移酶。这些因素在临床实践中也应得到关注。
- 李树斌李斌
- 70岁以上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搭桥术11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高龄因素对冠脉外科治疗安全性的影响及围术期管理。方法接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的7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116例及<70岁患者120例,对比两组移植血管数目、种类,手术持续时间。观测术后滞留ICU时间、术后气管插管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两组移植血管种类、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远心端吻合口数及围术期死亡率、术后脑血管病发生率、住院天数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气管插管时间、留滞ICU时间、术后心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要尽量考虑采用跳动下CABG(OP-CABG)方式及动、静脉移植血管相组合等低侵袭性手术方法,注意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心绞痛症状控制;术中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早发现并处理并发症,术后早期下床康复训练,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行CABG具有重要意义。
- 王世杰李斌谢延坤
-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术式选择围术期管理
- 氨甲环酸与半量抑肽酶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 2012年
- 目的:评估氨甲环酸和半量抑肽酶在儿科先心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90例先心患儿随机分为3组,手术中分别接受半量抑肽酶(抑肽酶组30例)、氨甲环酸(氨甲环酸组30例)或等量生理盐水(对照组30例)。抗纤溶药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输血例数比例、血制品用量;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半量抑肽酶组及氨甲环酸组术后出血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药物止血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半量抑肽酶组和氨甲环酸组间在输血例数比例、输血量、术后气管拔管时间、肾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并发症、ICU滞留时间及住院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儿科先心手术中应用半量抑肽酶和氨甲环酸是安全的,二者有相近的抗纤溶作用,均能明显减少术后出血、抑制纤溶亢进。
- 王世杰谢延坤李斌
- 关键词:氨甲环酸术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