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春丽

作品数: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血管造影术
  • 2篇造影
  • 2篇造影术
  • 1篇动脉造影
  • 1篇动脉粥样硬化
  • 1篇心肺
  • 1篇心肺复苏
  • 1篇心肺复苏术
  • 1篇原发性
  • 1篇原发性肠脂垂...
  • 1篇院前
  • 1篇院前猝死

机构

  • 5篇青岛大学

作者

  • 5篇常春丽
  • 4篇刘少东
  • 1篇林红雨
  • 1篇李兰涛
  • 1篇刘桂芳
  • 1篇李晓云

传媒

  • 2篇齐鲁医学杂志
  • 1篇哈尔滨医药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1
  • 1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39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THP)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9例浅表性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者,术后1周开始用吡柔比星(40mg)膀胱内灌注,每周1次,连用8周;以后每月1次,连用8个月。结果 39例患者随访9~24个月,平均17个月,肿瘤复发率为10.2%。结论 THP用于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有满意疗效,体内应用安全性好。
刘光田常春丽
关键词:膀胱癌膀胱灌注化疗
院前猝死32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1年
目的分析院前猝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探讨防治措施,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急救中心2003年1月—2010年7月院前猝死321例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21例病人中254例有明确心血管病史,高发年龄为6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冬季多发,夜间多发。院前急救仅5例复苏成功。结论院前猝死以心脏性猝死为主,加强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可减少猝死的发生;对公众普及心肺复苏术技能,可提高院前猝死急救的成功率。
常春丽刘少东李晓云
关键词:猝死急救医疗服务心肺复苏术
颈动脉粥样硬化MSCTA表现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3年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表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231例怀疑脑部缺血或颈动脉病变病人行MSCTA检查和颅脑扫描,其中脑梗死病人53例(脑梗死组),无脑梗死病人17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颈动脉狭窄程度、硬化斑块性质及颅底Willis环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对照组(χ2=14.93,P<0.01),且颈动脉狭窄的程度较对照组严重(χ2=6.22,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斑块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5.32,P<0.01);脑梗死组Willis前环不完整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χ2=18.15,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的狭窄程度、斑块的稳定性及Willis环的完整度密切相关,中重度狭窄、不稳定斑块、Willis前环不完整是颈动脉硬化病人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刘少东林红雨常春丽
关键词: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
MSCT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检查价值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脂垂炎(PEA)的CT特征,MSCT的检查价值.方法 对12例具有完整MSCT扫描资料并随访证实的原发性肠脂垂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2例均行全腹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10例病灶位于直乙状结肠转折处,1例位于回盲部,1例位于降结肠;12例卵圆形脂肪密度病灶均可见边缘高密度环,11例病灶中心可见高密度影;9例病灶周围可见继发性炎性改变,其中5例可见邻近腹膜增厚,但均未见邻近肠壁增厚及周围积液;2例增强扫描病灶边缘的高密度环及邻近增厚的腹膜可见强化.4~10周后CT随访,12例病灶均自行消退.结论 边缘高密度环征、中心高密度影和周围继发性炎性改变为原发性肠脂垂炎的特征性CT表现,MSCT能清楚显示病灶细节特征及毗邻结构,对原发性肠脂垂炎的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刘少东常春丽刘桂芳
关键词:原发性肠脂垂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扫描参数的优化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优化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扫描参数。方法将80例接受下肢动脉CT造影患者随机均分成A、B、C、D四组,采用不同的准直宽度、螺距和旋转时间(A组:16.00 mm×0.75 mm,0.938,0.5 s/周;B组:16.00 mm×1.50 mm,0.938,0.75 s/周;C组:16.00 mm×0.75 mm,1.250,0.5 s/周;D组:16.00 mm×1.50 mm,0.938,0.5 s/周)进行扫描,对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和膝下部三段动脉的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例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对四组扫描的图像质量评分和DL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组图像质量在主—髂部和股—腘部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膝下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图像质量比较,B、C组明显优于A、D组(P均<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四组辐射剂量比较,C组明显低于A、B、D组(P均<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采用准直宽度16.00 mm×0.75 mm、螺距1.25、旋转时间0.5 s/周的扫描参数匹配图像质量较好,且可减少辐射剂量。
刘少东常春丽李兰涛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