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涛 作品数:9 被引量:44 H指数:4 供职机构: 青岛大学医学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诊断价值 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的MRI表现。结果 13例病灶平扫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信号,延迟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11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 MR薄层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脏FNH的诊断具有特异性和准确性,结合临床检查能大大提高FNH的诊断率。 李兰涛 汝琦 顾华勇 林红雨 崔新建 刘惠敏关键词:局限性结节状增生 磁共振成像 纤维骨皮质缺损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提高对纤维骨皮质缺损(FCD)和非骨化性纤维瘤(NOF)的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对照分析60例FCD和NOF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结果 FCD和NOF均好发于膝关节周围骨,病理学上均为纤维组织,无成骨成分。X线和CT表现为局限于骨皮质内、骨髓腔内或位于骨皮质内偏心性膨胀累及骨髓腔,均匀软组织密度影。MRI上主要为等T1等T2异常信号。结论 FCD和NOF具有相同的好发部位和病理学表现,可视为同一病变的不同表现或不同发展阶段,影像上局限于骨皮质者为FCD,累及骨髓腔者为NOF。 张郁 李兰涛 刘少东 朱继兰 林红雨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 影像学 病理学 小脑血管母细胞瘤MRI表现与病理特征对照分析 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与病理特征之间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7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探讨其MRI表现及病理特征。结果MRI表现为大囊小结节型19例,实质型7例,单纯囊性型1例。T1WI上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低信号,瘤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稍低或等信号;T2WI及FLAIR上肿瘤囊性部分呈均匀高信号,瘤结节或实性部分呈稍高信号;增强后瘤结节或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节或实性部分主要由间质细胞构成,囊性部分主要由毛细血管网组成。结论小脑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且与其病理基础密切相关。MRI是诊断该病的有效方法。 李兰涛 荆航 徐静 杨奉常 林红雨 刘慧敏关键词:小脑 血管母细胞瘤 病理学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螺旋CT和MRI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肝脏FNH病人的CT和MRI表现。结果CT扫描检查10例,平扫9例病灶呈低密度,其中6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影,1例病灶呈稍高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呈均匀或不均匀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6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均延时强化。MRI检查11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增强扫描除中央瘢痕外,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呈稍高或近等信号,延迟期呈近等信号,9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和准确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的诊断率。 李兰涛 张密堂 林红雨 孙继泽关键词:肝疾病 局限性结节状增生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HRCT与PET/CT联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 被引量:21 2013年 目的探讨HRCT与PET/CT相结合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 88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SPN接受PET/CT显像和HRCT检查;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病灶的良恶性,HRCT根据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其良恶性;比较单纯HRCT、PET/CT和联合诊断对SPN的判断结果。结果 88例SPN中,44例良性,44例恶性。HRCT和PET/CT对恶性SPN内部和周围征象的检出率均高于良性SPN(P均<0.05),联合诊断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高于单独HRCT和PET/CT(P均<0.05)。结论 HRCT与PET/CT联合诊断SPN的特异度和准确率均较单独诊断为高,值得临床推广。 李兰涛 林红雨 王海燕 崔新建 刘少东关键词:孤立性肺结节 正电子发射型体层摄影术 18F氟脱氧葡萄糖 CT增强造影剂过敏反应的预防及处理 2013年 目的对CT增强患者的过敏反应提出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间增强CT扫描患者493例,对其中的过敏反应患者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发生过敏反应的共64例,男性25例,女性39例。轻度反应59例,中度反应4例,重度反应1例。结论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过敏反应的类型、预防和处理措施,尽量避免过敏反应给患者带来的危害。 张伟红 李兰涛 王爱英关键词:CT 过敏反应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MSCT和MRI表现 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tumor of pancreas,SPTP)的MSCT、MRI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SPT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11例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4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均呈囊实性肿块,均为单发,病灶位于胰头部5例,胰体部4例,胰尾部6例。MSCT示3例伴钙化,1例伴腹腔内、腹膜后转移,1例伴肝脏转移。15例均未见胰胆管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强化,实性部分可见渐进性强化。结论:SPTP的MSCT和MRI表现具有特征性,可与胰腺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韩金花 李雷 李兰涛 袁芬 王红霞关键词:胰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MRI对脊髓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MRI在脊髓型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2例脊髓型MS的临床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的病灶部位以颈、胸髓多见,病变脊髓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后无强化或仅有轻度斑片状、环状强化。MRI复查,1例病人发现有新的MS斑块出现。急性期需与髓内肿瘤及急性脊髓炎进行鉴别。结论MRI对脊髓型M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张密堂 李兰涛 陈海松 刘慧敏 崔新建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多发性硬化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扫描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优化16层螺旋CT在下肢动脉造影中的扫描参数。方法将80例接受下肢动脉CT造影患者随机均分成A、B、C、D四组,采用不同的准直宽度、螺距和旋转时间(A组:16.00 mm×0.75 mm,0.938,0.5 s/周;B组:16.00 mm×1.50 mm,0.938,0.75 s/周;C组:16.00 mm×0.75 mm,1.250,0.5 s/周;D组:16.00 mm×1.50 mm,0.938,0.5 s/周)进行扫描,对每例患者主—髂部、股—腘部和膝下部三段动脉的最大密度投影进行图像质量评分;记录每例扫描的剂量长度乘积(DLP)。对四组扫描的图像质量评分和DL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四组图像质量在主—髂部和股—腘部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在膝下部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四组图像质量比较,B、C组明显优于A、D组(P均<0.05),B、C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四组辐射剂量比较,C组明显低于A、B、D组(P均<0.05)。结论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造影采用准直宽度16.00 mm×0.75 mm、螺距1.25、旋转时间0.5 s/周的扫描参数匹配图像质量较好,且可减少辐射剂量。 刘少东 常春丽 李兰涛关键词: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动脉 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