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小冬
- 作品数:10 被引量:76H指数:4
- 供职机构:如皋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南通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南通市科技局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联合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
- 目的:分析腔镜深筋膜下交通支离断术(SEPS手术)联合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07年8月收住的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性溃疡患者15例(18条患肢),使用腹腔镜行深筋膜...
- 褚雪峰卢小冬
- 关键词:静脉曲张下肢溃疡钬激光治疗交通支离断术
- 文献传递
-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配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细胞亚群及VEGF、FGF的影响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分析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配合化疗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细胞亚群及VEGF、FGF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多西他赛联合卡培他滨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进行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细胞亚群及血清VEGF、FGF水平进行评估与检查。结果两组患者近期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存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4^+、CD4^+/CD8^+及NK细胞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4^+/CD8^+及NK细胞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两组患者VEGFA、VEGFB、VEGFC及FGF水平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各指标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配合化疗可有效提高晚期乳腺癌患者无进展生存期,改善患者外周血细胞亚群及VEGF、FGF水平,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许伟卢小冬沙德胜
- 关键词: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化疗晚期乳腺癌细胞亚群VEGFFGF
- 长链非编码RNA牛磺酸调节基因1和miR-132的表达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牛磺酸调节基因(TUG)1和miR-132表达情况及两者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1月如皋市人民医院90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采用qRT-PCR法检测TUG1和miR-132表达水平,使用Kaplan-Meier法计算TUG1和miR-132表达对乳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乳腺癌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癌旁组织相比,乳腺癌组织中TUG1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65.781,P<0.001),miR-132表达水平显著下降(t=33.089,P<0.001),均与雌激素受体(E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FIGO分期、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均P<0.05)。乳腺癌组织中TUG1和miR-132表达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767,P=0.025)。TUG1高表达者3年生存率为80.77%(42/52),显著低于低表达者97.37%(37/38)(χ^2=5.639,P=0.018);miR-132低表达者3年生存率为81.25%(39/48),显著低于高表达者95.24%(40/42)(χ^2=4.085,P=0.043)。Cox回归分析发现,ER、HER-2、FIGO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TUG1和miR-132均是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在乳腺癌组织中,TUG1表达水平显著上调,miR-132表达水平显著下调,且两者呈负相关,都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TUG1可能通过调控miR-132的表达发挥促癌基因的作用,有望成为乳腺癌独立预后标志物和治疗新靶点。
- 卢小冬
- 关键词:乳腺肿瘤牛磺酸微RNAS
- 胆源性胰腺炎26例临床分析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胆源性胰腺炎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07年26例胆源性胰腺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1例行早期手术治疗,治愈11例,8例经保守治疗7~10天手术,治愈8例,另有4例于急性期后3周~3个月接受择期手术治疗,治愈4例,其余3例拒绝手术,复发2例。结论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应以去除原发胆道疾病为根本,以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的治疗措旖为基础,根据具体病情,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注重临床表现及腹部体征,依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率和降低死亡率。
- 卢小冬
- 关键词:胆源性胰腺炎个体化治疗手术治疗
- 钬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4
- 2008年
- 目的比较钬激光与传统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3月~2006年12月,对226例(274条患肢)下肢静脉曲张分别采用钬激光治疗120例(148条患肢)(钬激光组),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抽剥术106例(126条患肢)(传统组)。结果与传统组相比,钬激光组手术时间短[(38.0±10.8)minvs(61.5±12.3)min,t=-15.294,P=0.000],术后需止痛剂患者比例少[0%(0/120)vs54.7%(58/106),χ2=88.329,P=0.000],下床活动早[(6.2±0.8)hvs(22.5±1.5)h,t=-105.034,P=0.000],术后住院时间短[(3.0±0.5)dvs(8.5±2.5)d,t=-23.632,P=0.000],并发症发生率相近[16.9%(25/148)vs18.3%(23/126),χ2=0.087,P=0.768],1年复发率相近[3.8%(3/78)vs3.1%(2/65),χ2=0.000,P=1.000]。结论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具有能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切口数量,术后疼痛轻,可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保证疗效...
- 褚雪峰缪秀华圣小平张松贵许晓萍陈正言龚就成卢小冬
- 关键词:静脉曲张传统手术钬激光
- 急性重症胆管炎16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急性重症胆管炎早期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08年16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其中12例急性重症胆管炎病人均施行早期手术,从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12小时,最长68小时,手术效果满意,治愈12例,另有一例因入院时已出现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失去手术时机,抢救无效死亡,其余3例拒绝手术,复发2例。结论对急性重症胆管炎需要早期诊断和紧急处理,手术是急性重症胆管炎的主要治疗手段,以切开减压并引流胆管、挽救生命为主要目的。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应积极抢救,并做好术前准备,注重临床表现及腹部体征,依据病情,及时掌握手术引流胆道的时机,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
- 卢小冬
- 关键词:急性重症胆管炎手术治疗上腹疼痛
- 腹腔镜疝修补术及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疗效探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腹腔镜疝修补术及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用于治疗成人腹股沟疝的疗效。方法选择如皋市人民医院于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成人腹股沟疝患者84例作为研究资料,随机抽签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观察组实施腹腔镜疝修补术治疗,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恢复时间,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测定术后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且术后疼痛缓解时间、术后进食时间、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7.14%,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19%(P<0.05)。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6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3%(P<0.05)。结论与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治疗成人腹股沟疝采取腹腔镜疝修补术可减少术中出血量,加快胃肠道恢复,缩短住院时间,而且术后疼痛快速消退,并发症少,手术安全性高。
- 卢小冬
- 关键词:腹腔镜疝修补术开放式无张力疝修补术腹股沟疝疼痛程度
- 预防误吸型胃管在急诊颅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32例分析
- 2010年
- 目的评价预防误吸型胃管在急诊颅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急诊颅脑手术患者,常规留置预防误吸型胃管,观察反流、误吸的发生率。结果全组有效观察病例无一例发生反流误吸,有效率100%。结论预防误吸型胃管能有效预防急诊颅脑手术患者发生反流误吸,临床效果满意。
- 马晓梅杨小林吴宏伟李淑云卢小冬
- 关键词:急症
- 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研究被引量:55
- 2020年
- 目的研究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80例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40例。两组均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经胆囊三角解剖入路,观察组采取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手术用时、失血量、中转开腹发生率)、术后恢复情况[疼痛(VAS)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相关血清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两组胆囊三角无粘连者手术用时、失血量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胆囊三角粘连者手术用时短于对照组胆囊三角粘连者,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胆囊三角粘连者(P<0.05)。观察组胆囊三角粘连者中转开腹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胆囊三角粘连者(9.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胆囊三角无粘连者术后VAS评分、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胆囊三角粘连者术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胆囊三角粘连者,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胆囊三角粘连者(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较对照组(12.5%)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两组血清TNF-α、IL-6、CRP水平较术前升高,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SF-36评分较术前升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患者应用经胆囊后三角解剖入路腹腔镜手术治疗,可显著优化胆囊三角粘连者手术情况,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促进其术后恢复,还可减轻炎性应激反应,且并发症少,生活质量较高。
- 顾宏阮汝娟卢小冬
- 关键词:腹腔镜手术胆囊后三角胆囊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