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洁 作品数:19 被引量:159 H指数:8 供职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农业科学 化学工程 更多>>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被引量:4 2005年 刘春洁 张茁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自身免疫 免疫调节剂 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 已知动脉粥样硬化由多种因素促成,如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吸烟、肥胖、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血液中促凝血因子含量增高或功能亢进,纤溶功能减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但约有40﹪已发生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并不存在已知的因... 刘春洁 张茁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自身免疫 免疫调节剂 文献传递 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27 2012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发生脑梗死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对病程<7 d的220例TIA患者应用ABCD2评分分为低危组(0~3分)和中-高危组(4~7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TIA发病7 d、6个月、1年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根据ABCD2评分,108例患者归为低危组,112例归为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低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4.6%、6.5%及7.4%,中-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18.8%、27.7%及33.9%;中-高危组TIA发病7 d、6个月及1年内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危组(均P<0.05)。结论 ABCD2评分是临床上预测TIA患者发生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刘春洁 毕齐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ABCD2评分 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23 2016年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20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用药情况分为2组,即单用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mg/d组(单抗组,60例),阿司匹林100mg/d联合氯吡格雷75mg/d组(双抗组,60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病史、影像学资料,观察2组患者TIA于抗凝治疗7及21d后是否进展为脑梗死以及脑LH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皮肤黏膜出血等出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糖尿病史、吸烟饮酒史、既往脑梗死史、既往脑出血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抗组治疗7及21d后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病例占比少于单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1/60)比11.7%(7/60)、3.3%(2/60)比13.3%(8/60),P〈0.05]。2组治疗7d后均无出血发生;治疗21d后,双抗组有3例发生出血,单抗组有2例发生出血,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TIA疗效明显,出血不良反应小。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术后早期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行OPCABG的患者127例,根据术后是否出现POCD分为认知障碍组62例和非认知障碍组65例,分析OPCABG后POC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POCD组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于未发生POCD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OR=3.500,95%CI:1.177-10.403,P=0.024)是POC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是POCD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应加强对颈动脉狭窄的筛查,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旨在减少术后POCD的发生。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关键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的依从性研究 被引量:15 2009年 目的采取有效措施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对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采取ABCDE策略,观察患者出院后1年能否维持高水平药物治疗符合率。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178例,采取ABcDE策略进行规范的二级预防。观察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1年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符合率。结果 178例患者中既往有缺血性脑卒中或TIA史126例,其住院前抗血小板治疗比例为41.3%,服用降压、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比例分别为89.9%、83.3%和13.5%;155例完成出院1年随访,降压治疗符合率为100%,抗血小板治疗符合率为97.2%,降糖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符合率为98.2%和84.3%。结论采取ABCDE策略对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进行规范干预后,明显缩小二级预防循证证据与临床实践之间的差距,患者出院1年药物治疗符合率维持在较高水平。 刘春洁 张茁关键词:脑缺血 脑血管意外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高血压药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的18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头部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根据是否合并脑微出血分为脑微出血组(62例)和非脑微出血组(120例),分析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脑微出血组患者合并高血压史比例、腔隙性脑梗死灶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评分均明显高于非脑微出血组[69.4% (43/62)比50.0%(60/120)、(5.5±2.1)个比(2.2±1.0)个、(5.7±1.7)分比(2.5±1.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均P <0.05).结论 合并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数目和脑白质疏松程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是否伴发脑微出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后期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的临床分析Δ 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比较是否合并脑微出血(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0例,根据其是否合并CMBs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各70例。两组患者随访(随访期间规律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和/或氯吡格雷75 mg/d)1年后,比较其再发脑梗死及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CMBs组再发脑梗死的发生率为12.9%,非CMBs组为8.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2);CMBs组脑出血的发生率为10.0%,非CMBs组为1.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CMBs组后期脑血管事件的病死率为5.7%,非CMBs组为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结论:合并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脑出血的风险增加。对于伴CMBs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选择抗血小板药物时应充分权衡获益及出血风险。 刘春洁 郑海亮 李晓晴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 缺血性脑血管病 脑微出血 脑血管事件 应用ABCD2评分法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评估ABCD2评分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120例,依据是否发展为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32例和非脑梗死组88例,采用ABCD2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71例)和高危组(6~7分,11例),观察患者7 d内脑梗死的发生率。结果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患者7 d内发生脑梗死的比例分别为2.6%、32.4%和72.7%,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脑梗死组比较,脑梗死组年龄≥60岁、入院时血压≥140/90 mm Hg(1 mm Hg=0.133 kPa)、出现肢体无力、脑缺血症状持续时间≥10 min、有糖尿病史患者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BCD2评分标准是临床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比较有效的一种方法。 刘春洁 张茁关键词:脑梗死 糖尿病 基于罕见拷贝数变异分析的内脏异位候选基因研究 刘春洁 曹瑞雪 徐月娟 李婷婷 李奋 陈笋 徐让 孙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