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学成
  • 3篇化学成分
  • 2篇黄酮
  • 1篇异黄酮
  • 1篇异黄酮成分
  • 1篇碳谱
  • 1篇中药
  • 1篇中药化
  • 1篇中药化学
  • 1篇中药化学成分
  • 1篇化合物
  • 1篇化合物结构
  • 1篇化学成分研究
  • 1篇黄酮成分
  • 1篇黄酮甙
  • 1篇核磁
  • 1篇核磁共振
  • 1篇核磁共振碳谱
  • 1篇白桦脂酸

机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4篇刘勤
  • 2篇胡碧煌
  • 2篇张聿梅
  • 2篇许旭东
  • 2篇杨峻山
  • 2篇刘永隆
  • 1篇侯翠英
  • 1篇候翠英

传媒

  • 2篇药学学报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中药杂志

年份

  • 2篇1997
  • 1篇1990
  • 1篇1989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13)CNMR在黄酮甙类化合物结构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8
1990年
用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分析和鉴定豆科甘草属植物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P.C.Li)中13种黄酮甙类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5种不同骨架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异黄酮、双氢黄酮、查尔酮、黄酮和紫檀烷。通过对C-环碳(C_2~C_4)化学位移值的分析比较,证明藉碳谱数据可决定甙元的骨架类型和C_5位是否存在羟基;结合其他光谱数据,可确定糖基的种类及构型和甙键类型。此外,碳谱分析也可提供黄酮母核取代基位置、甙化位置和糖基之间连接方式的信息。
刘勤刘永漋
关键词:化合物结构核磁共振碳谱
黄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被引量:4
1997年
从黄甘草根及根茎中分到4个化合物,根据光谱数据分析及理化性质测定,鉴定为甘草查尔酮甲,glabrol,白桦脂酸和β谷甾醇,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鉴定。
许旭东候翠英张聿梅胡碧煌刘勤刘永隆杨峻山
关键词:白桦脂酸
黄甘草化学成分的研究被引量:43
1989年
本文首次报道自豆科甘草属黄甘草Glycyrrhiza eurycarpa P.C.Li(G.Korshinskyi non Grig.)根及根茎中分得四个黄酮甙,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IR,UV,MS,~1HNMR,^(13)CNMR及CD),化合物Ⅰ的结构推定为芒柄花素-7-O-[D-β-D-呋喃芹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甙(formononetin-7-O-[D-apio-β-D-fu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c),为一新天然产物,命名为黄甘草甙(glycyrosidc,Ⅰ)。化合物Ⅱ,Ⅲ,Ⅳ分别鉴定为甘草甙(liquiritin,Ⅱ)、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Ⅲ)和夏佛托甙(schaftoside,Ⅳ)。
刘勤刘永隆
关键词:化学成分黄酮甙
黄甘草异黄酮成分的研究被引量:30
1997年
从黄甘草(GlycyrrhizaeurycarpaP.C.Li)根及根茎中分得五个异黄酮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UV,MS,1HNMR,13CNMR,NOE,HMBC)数据分析,化合物I的结构推定为7,2′,4′三羟基3′异戊烯基异黄酮,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黄甘草异黄酮A(eurycarpinA)。化合物I的结构推定为7,2′二羟基(2″,3″∶4′,3′)6″,6″二甲基吡喃异黄酮,为一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黄甘草异黄酮B(eurycarpinB)。其余化合物分别鉴定为licoisoflavoneA(III),毛蕊异黄酮(calycosin,IV)和芒柄花素(formononetin,V)。化合物II~V均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得到。
张聿梅许旭东胡碧煌刘勤侯翠英杨峻山
关键词:异黄酮中药化学成分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