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仲昕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5篇动脉
  • 14篇冠状
  • 14篇冠状动脉
  • 9篇病变
  • 8篇慢性
  • 8篇闭塞病变
  • 6篇介入
  • 5篇完全闭塞病变
  • 5篇慢性完全闭塞
  • 5篇慢性完全闭塞...
  • 5篇冠状动脉慢性...
  • 5篇冠状动脉慢性...
  • 4篇动脉疾病
  • 4篇介入治疗
  • 4篇冠状动脉疾病
  • 3篇心肌
  • 3篇慢性闭塞
  • 3篇慢性闭塞病变
  • 2篇动脉介入治疗
  • 2篇动脉硬化

机构

  • 18篇复旦大学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18篇仲昕
  • 17篇葛均波
  • 13篇葛雷
  • 13篇钱菊英
  • 12篇李晨光
  • 11篇戴宇翔
  • 9篇刘学波
  • 8篇樊冰
  • 7篇黄浙勇
  • 6篇王齐兵
  • 6篇黄东
  • 6篇张峰
  • 5篇姚康
  • 5篇杨虹波
  • 5篇颜彦
  • 3篇张书宁
  • 3篇沈怡
  • 2篇徐磊
  • 2篇王齐冰
  • 2篇马剑英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医学
  • 3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心脏...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大众医学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中华全科医师...
  • 1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295例因胸痛、胸闷、心悸等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判定标准分为慢血流组(n=196)及血流正常组(n=99)。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导致慢血流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血流组男性(73.5%比42.4%,P<0.01)、吸烟者所占比例(36.2%比24.2%,P=0.038)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12±0.25比1.21±0.36,P=0.014)显著低于血流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70.34±107.9比326.90±92.4,P<0.01)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尿酸升高是影响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尿酸升高可能参与冠脉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何进舟仲昕李晨光戴宇翔黄浙勇刘学波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当代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流程图解读及对比
2023年
随着技术、理念的精进及新型器械的出现,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成功率较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全球多个国家、地区陆续形成了各自的手术推荐路径,即流程图。各流程图特点鲜明,有着明显的时代及地区印记,体现出了流程图制定者对CTO-PCI的深刻理解,对全球CTO-PCI的普及与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未来学术交流环境更加全球化、规范化,CTO-PCI的技术、理念也必将得以进一步提高。
仲昕葛雷葛均波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流程图
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及核素显像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左心室功能的评价
2014年
对20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术前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及99mTc-甲氧基异丙基丁腈(MIBI)灌注扫描、18F-葡萄糖代谢显像.根据MIBI左心室灌注缺损面积分为2组:高缺损组(缺损面积比例>10%),低缺损组(缺损面积比例≤1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灌注/代谢显像及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高缺损组患者平均灌注缺损面积占左心室面积比例为25.0%,低缺损组平均灌注缺损面积占左心室面积比例为2.6%,高缺损组的平均左心室代谢缺损比例更高(P=0.02).高缺损组患者心超检查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低于低缺损组(均P<0.05);但高缺损组患者负荷状态下LVEF上升百分比更高.提示,CTO患者心脏超声LVEF受左心室灌注缺损影响,多巴酚丁胺负荷时CTO患者具有良好的代偿性.
杨虹波钱菊英姚康黄浙勇葛雷王齐兵樊冰张峰黄东仲昕李晨光戴宇翔葛均波
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显像
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分析变异性心绞痛患者伴发晕厥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3年1月至2011年03月期间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中诊断变异性心绞痛74例,根据病程中晕厥发作的有无,分为晕厥组(n=16)和非晕厥组(n=5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1)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发作时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0.3%对100%,P<0.0001),空腹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2.15±0.73mmol/L对1.68±0.45mmol/L,P=0.003),两组患者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胸痛特点和入院前使用药物、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发作时心电图的心脏缺血部位和ST段抬高导联数目并无统计学差异。(2)冠脉造影显示,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严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与非晕厥组比较,晕厥组患者中前降支固定性狭窄较少(34.48%对6.25%,P=0.03),而右冠狭窄较多,但未达统计学差异(8.62%对25%,P=0.09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心律失常(P<0.0001)和右冠状动脉狭窄(P=0.028)是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发生晕厥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变异性心绞痛患者并发晕厥并非少见,恶性心律失常是晕厥的直接原因。右冠状动脉固定性狭窄的患者容易发生晕厥,需要引起重视并积极干预。
黄浙勇钱菊英杨虹波沈运丽徐磊戴宇翔李晨光仲昕刘学波葛雷葛均波
关键词:变异型心绞痛晕厥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狭窄
“心梗”高峰将至 牢记7句“护心”忠告
2010年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11月份已是深秋时节,随着气温逐渐下降和昼夜温差不断扩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趋势。心内科专家提醒: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冠心病家族史.吸烟和饮酒等心肌梗死易患因素者在秋冬季节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提防心肌梗死“偷袭”。
刘学波仲昕
关键词:冠心病家族史心梗护心昼夜温差秋冬季节
21例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成功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对2012年中国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CTOCC)入选患者的介入治疗操作成功率及其成功因素进行分析。方法:观察入选CTOCC的21例患者,分析介入治疗过程特点、即刻造影成功率及操作成功率。结果:21例患者均为外院或中山医院首次介入治疗失败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完成冠状动脉(冠脉)CT检查,双侧穿刺造影使用率为100%。其中17例前向导丝通过法成功完成介入治疗,最常使用的技术为平行导引钢丝技术;4例逆向技术成功开通血管,其中3例使用Reverse Cart技术。平均钢丝使用数量为4.24根,术者首先尝试使用软导引钢丝者19例(90.5%),其中最常使用的是锥形导丝Fielder XT,占(52.6%),其次为Sion导丝(26.3%),其中成功者5例(23.8%),多数需要使用硬导引钢丝通过病变(76.2%),通过CTO病变术者最常使用的硬导引钢丝为Conquest(42.9%)系列导引钢丝,其次为CrosswireNT导丝(28.6%)。术中微导管使用率为100%,其中Cosair导管最常使用(76.2%)。操作中血管内超声(IVUS)的使用率为42.9%,主要用于判断导丝远端是否位于真腔、植入支架时管腔直径判断以及寻找闭塞血管入口。21支闭塞血管成功植入支架46枚,平均2.19个,均为药物洗脱支架,PCI成功率达100%。住院期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2012年CTOCC病例介入治疗全部获得成功,可能与术者术前充分读片,指导操作的辅助检查使用率高,术中合理使用导丝和相关器械,IVUS使用充分有关。
姚康钱菊英葛雷杨虹波王齐冰樊冰张书宁张峰黄东陆浩戴宇翔李晨光仲昕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介入治疗
一种冠脉介入术中用的球囊导管收纳器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冠脉介入术中用的球囊导管收纳器,包括长条状的弹性夹持体,弹性夹持体上表面分布开设有多个夹持卡槽,所述夹持卡槽依赖弹性夹持体弹性夹持按入夹持卡槽内的球囊导管。夹持卡槽设计能够快速收纳球囊导管;球囊导管的球囊...
邓欣马元吉仲昕张书宁葛均波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支架植入后嵴支架梁优化并置导管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微导管、一推送杆和一手柄;所述微导管呈Y型并包括一主直管和两分叉支管,所述主直管远离所述推送杆的一端分叉形成两所述分叉支管。本实用新型...
仲昕葛均波
文献传递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介入治疗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经皮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2004年1月—2009年12月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并成功植入药物支架的129例CT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AG随访是否出现再狭窄,将129例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非再狭窄组。采用单因素及Logistic多因素分析影响CTO病变PCI术后发生ISR的因素。结果:129例患者中,发生ISR者24例(18.6%)。与非再狭窄组比较,再狭窄组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患者比例较高(54.2%比31.4%,P=0.036),即时最小管腔直径(minimal lumen diameter,MLD)较小[(2.13±0.31)mm比(2.29±0.40)mm,P=0.038)]。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P=0.045,OR=3.268)、术后即时MLD(P=0.049,OR=0.071)为CTO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的独立负性预测因素。结论:既往心肌梗死病史、术后即时MLD与CTO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后发生再狭窄相关。
仲昕李晨光黄浙勇刘学波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药物洗脱支架支架内再狭窄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图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SPECTG—MPI相位图,探讨其在CTO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中国CTO俱乐部的21例CTO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7(平均56.6)岁]。患者术前完成^99Tc^m-MIBIG—MPI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应用G—MPI所测LVEF评价左心室功能,并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组(11例,LVEF〉60%)和非正常组(10例,LVEF≤60%)。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LVEF、灌注/代谢缺损、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分析CTO患者中同步性参数[峰相位,相位标准差(SD),相位图带宽、偏斜及陡度]与LVEF的线性相关性。结果21例CTO患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相位SD和相位图带宽均高于健康参考值,分别为(30.8±28.3)°与(14.2±5.1)°,t=3.09;(58.1±39.4)°与(38.7±11.8)°,t=2.61,均P〈0.05。这2个参数与LVEF均呈负相关(r=-0.785、-0.883,均P〈0.01),而相位图偏斜和陡度与LVEF均呈正相关(r=0.755、0.666,均P〈0.01)。正常组患者LVEF高于非正常组患者:(69.3±4.7)%与(44.7±13.0)%,t=-5.65,P〈0.01;灌注缺损比例低于非正常组:4.0%与16.0%;Z=-2.23,P〈0.05;代谢缺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P〉0.05)。正常组相位SD及相位图带宽显著低于非正常组,分别为(18.7±19.0)°与(44.2±31.6)°,t=2.21;(36.4±12.7)°与(82.1±45.4)°,t=3.08,均P〈0.05。相位图偏斜、陡度正常组高于非正常组-5.11±0.75与3.55±1.05,t=-3.89;30.77±10.49与15.66±10.12.t=-3.35,均P〈0.01。结论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健康人差,核素显像相位图同步性参数可有效预测左心室泵功能。
杨虹波钱菊英姚康黄浙勇葛雷王齐兵樊冰张峰黄东仲昕李晨光戴宇翔石洪成葛均波
关键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脱氧葡萄糖MIBI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