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宇翔

作品数:74 被引量:343H指数:11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部属(管)医院临床学科重点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政治法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6篇期刊文章
  • 23篇专利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1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33篇动脉
  • 31篇冠状
  • 30篇冠状动脉
  • 22篇心肌
  • 16篇血管
  • 14篇病变
  • 12篇介入
  • 11篇心脏
  • 11篇慢性
  • 10篇心肌病
  • 10篇肌病
  • 8篇动脉疾病
  • 8篇冠脉
  • 8篇闭塞病变
  • 7篇心病
  • 7篇心肌纤维
  • 7篇心肌纤维化
  • 7篇纤维化
  • 7篇冠心病
  • 6篇蛋白

机构

  • 66篇复旦大学
  • 9篇北京协和医院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温州医学院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医学会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北京协和医学...
  • 1篇嘉峪关市第二...
  • 1篇安徽省六安市...

作者

  • 73篇戴宇翔
  • 54篇葛均波
  • 30篇李晨光
  • 30篇钱菊英
  • 17篇葛雷
  • 16篇陆浩
  • 13篇黄浙勇
  • 13篇龚惠
  • 12篇姚康
  • 12篇常书福
  • 12篇黄东
  • 12篇刘学波
  • 11篇王齐兵
  • 11篇仲昕
  • 11篇樊冰
  • 11篇张峰
  • 9篇马剑英
  • 9篇张抒扬
  • 8篇颜彦
  • 7篇杨虹波

传媒

  • 8篇中华心血管病...
  • 7篇中国临床医学
  • 5篇中国介入心脏...
  • 4篇中华内科杂志
  • 4篇上海医学
  • 3篇中华全科医师...
  • 2篇中国分子心脏...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临床心血管病...
  • 1篇大众医学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基础医学与临...
  • 1篇中华医学信息...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 1篇中华核医学与...

年份

  • 2篇2024
  • 12篇2023
  • 6篇2022
  • 4篇2021
  • 9篇2017
  • 1篇2016
  • 8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4篇2011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 4篇2007
  • 1篇2006
  • 2篇2005
7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及其亚型的变化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急型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及其亚型的变化。方法:选择17例ST段抬高型AMI患者(AMI组)和14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患者(SAP组)为研究对象,并以15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三色分析法测定3组人群外周血中DCs及其亚型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和绝对数,其中DCs以Lin1-HLA-DR+确定,髓样树突细胞(myeloid dendritic cell,mDC)以Lin1-HLA-DR+CD11c+确定,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lasmacytoid dendritic cell,pDC)以Lin1-HLA-DR+CD123+确定;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其中ST段抬高型AMI患者在AMI发作7 d后进行随访。结果:AMI组患者急性期(<24 h)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低于SAP组和对照组(P<0.01、0.05)。发作7 d后复查,AMI组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均高于急性期(P<0.01、0.05)。SAP组与对照组外周血中DCs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DCs的绝对数、mDC和pDC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百分比、mDC和pDC的绝对数、mDC与pDC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急性期血清TNF-α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和SAP组(P<0.05),发作7 d后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AMI时外周血中的DCs包括mDC及pDC在急性期均明显降低,发作7 d后恢复至正常水平,提示外周血中DCs在AMI急性期可能参与了不稳定斑块的形成。
陆浩姚康黄东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孙爱军邹云增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免疫反应
梗死心肌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后梗死心肌中侧枝血管形成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alpha,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表达水平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连续收集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为完全闭塞病变者214例,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或)影像学资料,确诊为CTO者89例。采用ELISA法检测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提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定量PCR法测定PBMC中VEGF-A的mRNA水平。采用JMP9.0和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比较各组糖尿病患者比例,Rentrop 2级组(11/31,35.5%)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18/38,47.4%),P〈0.05;比较各组的空腹血糖水平,Rentrop 2级组(6.67±1.41)mmol/L)和3级组(5.48±1.26)mmol/L)显著低于0-1级组(7.24±1.39)mmol/L),P〈0.05;比较各组患者中临床心衰(NYHAⅡ-Ⅳ级)的比例,Rentrop 2级组(12/31,38.7%)和3级组(3/20,15.0%)显著低于0-1级组(20/38,52.6%),P〈0.05;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蛋白水平,Rentrop 2级组[(85.5±27.7)pg/mL,(139.5±42.1)pg/mL]和3级组[(103.3±30.2)pg/mL,(162.6±43.3)pg/mL]显著高于0-1级组[(42.0±16.1)pg/mL,(76.5±32.2)pg/mL],P均〈0.01;比较各组HIF-1α和VEGF-A的mRNA水平,Rentrop 2级组(1.31±0.46)和3级组(1.38±0.44)VEGF-A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0-1级组(1.00±0.28),P〈0.01。结论:慢性持续缺血、缺氧所导致的HIF-1α和VEGF表达增加在促进冠状动脉侧枝循环的建立、增加心肌血供、改善预后、减少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戴宇翔王审李晨光黄浙勇陆浩常书福钱菊英葛雷王齐兵颜彦樊冰张峰姚康马剑英黄东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临床分析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中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295例因胸痛、胸闷、心悸等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冠状动脉无明显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判定标准分为慢血流组(n=196)及血流正常组(n=99)。应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2组间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导致慢血流的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所占比例、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血流组男性(73.5%比42.4%,P<0.01)、吸烟者所占比例(36.2%比24.2%,P=0.038)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1.12±0.25比1.21±0.36,P=0.014)显著低于血流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70.34±107.9比326.90±92.4,P<0.01)显著高于血流正常组。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表明,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尿酸升高是影响慢血流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尿酸升高可能参与冠脉慢血流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何进舟仲昕李晨光戴宇翔黄浙勇刘学波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的临床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691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中记录且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患者共102例,选择同期接受支架植入但未发生冠状动脉痉挛且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患者共204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液学检查指标及平均植入支架数目和植入支架总长度。结果:冠状动脉痉挛组男性比例、高脂血症病史比例及目前吸烟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植入支架数目多于对照组植入支架总长度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后即刻非支架节段内冠状动脉痉挛多发生于男性和吸烟患者,过多、过长的支架植入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慢性炎性反应可能在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戴宇翔李晨光黄浙勇陆浩常书福钱菊英葛雷王齐兵颜彦樊冰张峰姚康马剑英黄东葛均波
关键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痉挛炎性反应
老年胸痛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观察和分析老年胸痛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点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199例胸痛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根据CAG结果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n=95)、稳定性心绞痛(SAP)组(n=63)和非冠心病组(n=41)。比较三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颈动脉斑块积分,分析ACS相关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老年ACS的发生与糖尿病、cIMT和颈动脉斑块相关(P<0.05);进一步的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IMT和颈动脉斑块是老年AC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P<0.05)。三组间c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积分与颈动脉斑块积分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00)。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对老年人群进行常规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估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有利于冠心病的早期防治。
谢赟戴宇翔李清
关键词:老年胸痛颈动脉超声
2013年介入心脏病学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3年
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研究为基础的指南成为我们开展临床实践的基石和依据。2013年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公布的几个重要临床研究结果,
葛均波戴宇翔
关键词:介入心脏病学
早发冠心病的临床特点研究被引量:37
2008年
目的分析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脂类代谢情况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收集临床资料和血管造影结果,对早发冠心病患者、非早发冠心病患者和非冠心病患者的传统危险因素、脂类代谢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早发冠心病与非早发冠心病比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①传统危险因素较少(2.50±1.28比2.76±1.43,P〈0.05);②吸烟[50.3%(73/145)比38.0%(82/217),P〈0.05]和阳性家族史[29.7%(43/145)比19.9%(43/217),P〈0.05]比率较高,高血压比率较低[59.3%(86/145)比73.3%(159/217),P〈0.05];③甘油三酯水平较高[(2.13±1.89)mmol/L比(1.78±1.14)mmol/L,P〈0.05];④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为主[66.2%(96/145)比42.6%(89/209),P〈0.05],并且以单支血管受累为主[51.0%(74/145)比30.4%(66/217),P〈0,05];⑤病例平均病变积分较低(4.86±2.30比5.92±2.66,P〈0.05),轻度病变比率较高[46.9%(68/145)比31.2%(68/217),P〈0.05]。(2)logistic回归发现阳性家族史是早发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66,95%c,1.060-2.940,P:0.029),吸烟(OR=1.561,95%C10.971—2.510,P=0.066)起较重要的作用。结论与非早发冠心病相比,早发冠心病患者中传统危险因素虽所占比例较少,但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以及吸烟比例明显高于非早发冠心病患者,常以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起病为主,常为单支不稳定病变。提示冠心病阳性家族史即遗传倾向和代谢综合征在早发冠心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戴宇翔张抒扬田然陈连凤朱文玲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脂类代谢
SPECT门控心肌灌注显像相位图在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性闭塞病变(CTO)患者SPECTG—MPI相位图,探讨其在CTO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中国CTO俱乐部的21例CTO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7~77(平均56.6)岁]。患者术前完成^99Tc^m-MIBIG—MPI和^18F—FDG心肌代谢显像。应用G—MPI所测LVEF评价左心室功能,并将患者分为2组:正常组(11例,LVEF〉60%)和非正常组(10例,LVEF≤60%)。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LVEF、灌注/代谢缺损、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分析CTO患者中同步性参数[峰相位,相位标准差(SD),相位图带宽、偏斜及陡度]与LVEF的线性相关性。结果21例CTO患者闭塞时间为3—60个月,相位SD和相位图带宽均高于健康参考值,分别为(30.8±28.3)°与(14.2±5.1)°,t=3.09;(58.1±39.4)°与(38.7±11.8)°,t=2.61,均P〈0.05。这2个参数与LVEF均呈负相关(r=-0.785、-0.883,均P〈0.01),而相位图偏斜和陡度与LVEF均呈正相关(r=0.755、0.666,均P〈0.01)。正常组患者LVEF高于非正常组患者:(69.3±4.7)%与(44.7±13.0)%,t=-5.65,P〈0.01;灌注缺损比例低于非正常组:4.0%与16.0%;Z=-2.23,P〈0.05;代谢缺损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2,P〉0.05)。正常组相位SD及相位图带宽显著低于非正常组,分别为(18.7±19.0)°与(44.2±31.6)°,t=2.21;(36.4±12.7)°与(82.1±45.4)°,t=3.08,均P〈0.05。相位图偏斜、陡度正常组高于非正常组-5.11±0.75与3.55±1.05,t=-3.89;30.77±10.49与15.66±10.12.t=-3.35,均P〈0.01。结论CTO患者左心室收缩同步性较健康人差,核素显像相位图同步性参数可有效预测左心室泵功能。
杨虹波钱菊英姚康黄浙勇葛雷王齐兵樊冰张峰黄东仲昕李晨光戴宇翔石洪成葛均波
关键词: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脱氧葡萄糖MIBI
慢性完全闭塞病变介入治疗诱发血管弥漫性夹层延迟干预的安全性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hronictotalocclusion,CTO)可能导致冠状动脉弥漫性夹层形成,观察此类患者延迟支架置入的安全性、靶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及预测因素,以及对再次PCI治疗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3年8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进行CTO介入治疗时导致病变血管弥漫性夹层,并采用了延迟支架置入策略的患者19例,观察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夹层长度及TIMI血流分级对再闭塞的影响,比较原位闭塞及非原位闭塞患者再次PCI的成功率。结果所有患者住院及随访期间未发生心脏压塞、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术后6—50周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再闭塞15例(78.9%),其中原位闭塞11例,非原位闭塞4例,首次PCI术后靶血管的TIMI血流均为I~Ⅱ级;血管再通4例,TIMI血流均为Ⅲ级。再次PCI的患者中,原位闭塞9例,正向PCI均失败,逆向PCI成功5例(55.6%);非原位闭塞4例,正向PCI3例,逆向PCI1例,均成功;非原位闭塞再次正向PCI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原位闭塞患者(P=0.003)。结论CTO介入治疗后出现弥漫性夹层,延期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可选择的治疗方案,TIMI血流Ⅲ级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若出现原位再闭塞,在有可利用的侧支循环血管的情况下,应尽早选择逆向PCI策略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陆浩李晨光常书福戴宇翔黄东马剑英姚康张峰葛雷钱菊英葛均波
关键词:慢性完全闭塞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一种用于支架释放时定位冠脉开口位置的分叉导丝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支架释放时定位冠脉开口位置的分叉导丝,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导丝远端设有分叉的两根导丝,分别设为长导丝和短导丝,长导丝的长度大于短导丝的长度;分叉处设有显影标记。长导丝的远端设有显影段;短导丝的远端设有...
常书福李晨光戴宇翔陆浩马剑英葛均波
文献传递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