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建 作品数:13 被引量:138 H指数:5 供职机构: 滨州市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指导项目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青风藤方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21年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使用青风藤方治疗取得的效果。方法:62例研究对象均为2020年4月~2020年11月于滨州市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RA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进行组别划分。对照组31例服用甲氨蝶呤片,研究组31例在此基础上应用青风藤方。针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关节数、关节肿胀关节数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总有效率的观察与比较中,研究组90.32%较对照组64.52%高(P<0.05)。治疗后,在晨僵时间、关节压痛关节数、关节肿胀关节数比较中,研究组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低(P<0.01)。不良反应比较中,两组之间无差异性(P>0.05)。结论:RA患者使用青风藤方治疗具有满意的应用效果,快速且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症状,适于临床推广。 于洪建 张成勇 秦翠梅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 青藤碱 医用磷酸钙和硫酸钙骨替代物在骨缺损修复中的疗效对比分析 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人工合成的医用磷酸钙和硫酸钙在骨缺损中行骨替代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0年2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骨创伤合并骨缺损患者85例,按骨替代物选择不同分为磷酸钙组(43例)与硫酸钙组(42例)。均进行骨科常规处理,行外固定(外固定架、石膏)或内固定(钢板、钢针)。磷酸钙组43例均使用医用磷酸钙,硫酸钙组42例均使用医用硫酸钙。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骨替代物吸收时间。结果本组85例骨创伤合并骨缺损的患者进行人工骨填充后,骨折均临床愈合,磷酸钙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2.5周(9~17周),硫酸钙组平均愈合时间为11.3周(7~15周)。硫酸钙组均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或异常反应。磷酸钙组出现切口渗出4例,经换药后愈合。平均随访时间54.5周(14~70周),磷酸钙组平均吸收时间较硫酸钙组多7.3周(P〈0.05)。结论医用磷酸钙和硫酸钙人工骨都能用作骨替代物,在内外固定辅助下具有方便、安全、愈合优良等特点。硫酸钙比磷酸钙更坚固,支撑作用较强。硫酸钙作为骨替代比磷酸钙临床疗效更确切,并发症少且术后愈合时间短。 陈志强 于洪建 韩立仁 韩士章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 硫酸钙 磷酸钙 骨缺损 股骨颈骨折患者影响手术治疗效果因素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因素。方法对1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记录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血清白蛋白水平、血清Hb水平、受伤时间和手术时间的间隔时间、术前合并症及术前的身体状况,分析其对术后1年的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死亡患者与存活患者的合并症(89.6%与10.4%)、身体状况分级(84.9%与15.1%)、Hb水平(98.4%与1.6%)、血清白蛋白水平(98.9%与1.1%)以及总淋巴细胞数目(96.6%与3.4%)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7.227、13.855、16.201、6.678、4.649,均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合并症〉2种、身体状况分级处于Ⅲ级或Ⅳ级、Hb水平〈100g/L、血清白蛋白水平〈35g/L以及总淋巴细胞数目〈1.5×10 9/L均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症、身体状况分级、Hb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及总淋巴细胞数目为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增加临床病死率的危险因素。 孙国锋 李晓东 于洪建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血清白蛋白 血红蛋白 L_(4/5)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内镜治疗的影像测量 2024年 [目的]在三维模型确定与镜下观测一致的骨性标志点,测量辅助单孔分体内镜准确定位并安全减压L_(4)出口神经根的参数。[方法]构建34例L_(4/5)单侧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CT三维模型,以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的交点(intersection of the lower margin of the transverse process root with the lateral margin of the isthmus,ITPI)为骨性标志点,分别在ITPI所在的矢状面测量相关指标,并进行男女间、健侧与患侧的比较。[结果]L_(4)出口神经根下缘投影于L_(4/5)椎间隙之上,健侧占比(4/34,11.8%)小于患侧占比(18/34,52.9%),投影于L_(4/5)椎间隙之内,健侧占比(30/34,88.2%)大于患侧占比(12/34,35.3%)。分别测量ITPI至L_(4)出口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_(4)出口神经根下缘的垂直距离、L_(4)出口神经根后缘的前后水平距离、L_(4)下终板的垂直距离、L_(5)上终板的垂直距离、L_(4)椎弓根下缘的垂直距离;ITPI分别至L_(4)下终板最外侧缘的左右水平距离以及其所在矢状面上L_(4)出口神经根上缘的垂直距离、L_(4)出口神经根下缘的垂直距离、L_(4)下终板的垂直距离、L_(5)上终板的垂直距离;ITPI分别至L_(4)椎弓根内侧壁的左右水平距离、硬脊膜外侧缘的左右水平距离,以上指标男女间、健患侧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测量指标与年龄、BMI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以L_(4)横突根部下缘与峡部外侧缘交点作为骨性标志点,无需向上探查,只需向外、向下磨除部分骨质即可显露并安全减压L_(4)出口神经根。 冯志萌 杜衍志 孙兆忠 孙宁 于洪建 任佳彬关键词: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 三维模型 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损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分析肩袖损伤采用切开修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64肩)肩袖损伤,按累及范围分单纯累及冈上肌腱34例,同时累及冈上肌腱和冈下肌腱23例,累及冈上肌腱和肩胛下肌腱7例,分别予以肌腱修补、止点重建,肌腱转位等治疗。结果本组获随访1~5年,早期肩部疼痛及稳定性恢复最明显,单纯外伤性损伤早治疗效果满意。年龄、术前病程及肩袖撕裂大小与术后结果呈负相关。结论切开修补治疗肩袖损伤能获得满意的效果,重视、提高肩袖损伤的诊断水平,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李宝克 封占民 马建民 于洪建关键词:肩袖 切开 回旋套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 目的探究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陈旧性股骨颈骨折手术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14年2月015年5月收治的30例陈旧性股骨胫骨折手术的患者,对比手术前后Parris评分及VAS评分,并且应在手术后对X线进行复查,对其假体... 于洪建 李宝克 李晓东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 陈旧性股骨颈骨折 临床治疗效果 文献传递 Tile 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6 2013年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伴有纵向不稳的骨盆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52例Tile C型骨盆骨折在X线引导下,采用前、后联合手术入路内固定;后环采用脊柱固定系统髂腰间纵向撑开,横向加压复位固定;前环采用髂腹股沟入路复位耻骨骨折和耻骨联合分离并用钢板内固定。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48个月,骨折均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按Majeed评分标准:优5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8.1%。结论 Tile C型不稳定骨盆骨折经后路髂腰间纵向撑开横向加压植骨内固定后复位良好,骨折愈合率高,术后长期随访效果良好。 李宝克 于洪建 罗绍春 孙国锋关键词:骨盆骨折 内固定 重建钢板 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 被引量:32 2018年 目的研究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盆腔粘连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妇科千金片)组、配伍液高剂量组(40 g/kg)、中剂量组(20 g/kg)、低剂量组(10 g/kg)。除假手术组外,各组大鼠均采用机械损伤联合植入菌种法制备慢性盆腔炎模型。造模后,除假手术组、模型组外,各组大鼠灌胃给药20 d。末次给药后,采用Verco评价标准对各组大鼠盆腔粘连进行评分,子宫组织HE染色后观察,并进行病理评分,ELA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TNF-α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组织FGF-2、IGF-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配伍液高剂量组大鼠盆腔粘连Verco评分明显降低(P<0.05);配伍液高、中剂量组大鼠子宫上皮变性坏死、慢性炎症浸润、上皮细胞增生的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P<0.05);配伍液高剂量组大鼠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著降低(P<0.01);配伍液高、中剂量组子宫中FGF-2、IGF-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三棱-莪术有效组分配伍液能明显抑制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的盆腔粘连,改善病理状态,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介质IL-1β、TNF-α释放,下调FGF-2及IGF-1的蛋白表达有关。 秦翠梅 于洪建 陈建梅 曹秀莲 任艳青 任艳青关键词:盆腔粘连 慢性盆腔炎 FGF-2 IGF-1 下肢力线调整区域对胫骨高位截骨后膝关节功能及运动学的影响 2025年 背景: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力线调整会影响膝关节后倾、髌骨高度等,另外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过程中根据不同内翻畸形力线调整也有差异,目前负重位力线调整差异对术后膝关节相关指数以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仍存争议。目的:探究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过程中力线调整区域对术后膝关节功能及关节运动学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并且接受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治疗的患者76例,男33例,女43例,均为单膝。以胫骨平台外侧缘视为100%,膝关节中央髁间嵴位置为0%,根据患肢负重位力线经过外侧平台区域的不同分为2组:力线经胫骨平台外侧0-29%的区域归为A组(39例),30%-40%归为B组(37例)。分析术前、术后的胫股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骨后倾角以及髌骨高度的改变;通过疼痛数字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症状和功能情况。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胫骨后倾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均较前增大(P<0.05),胫股角较术前减小、髌骨高度较术前降低(P<0.05);术后1年两组间胫骨后倾角、胫骨近端内侧角、胫股角、髌骨高度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HSS膝关节评分均优于术前,并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两组间术后1周、3个月的HSS膝关节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B组优于A组(P<0.05);③术后膝关节疼痛数字评分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④结果表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中早期膝关节功能及症状明显改善,随着负重位力线外移,膝关节相关参数发生变化;术后1年随访时B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于A组;术后更远期膝关节功能及临床差异有待进一步的随访研究。 位长强 于洪建 刘宁宁 张寅啸盆腔炎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与白介素-2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 被引量:30 2018年 目的探讨盆腔炎症感染妇女中的白介素-2(IL-2)与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4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84例盆腔炎症感染妇女患者作为试验组,并选取同期于医院接受体检的84名健康妇女作为对照组;使用干式免疫荧光法检测CRP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IL-2、MCP-1水平,采用全自动血液流变分析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血清CRP、IL-2、MCP-1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比不同严重程度患者各检测指标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CRP、MCP-1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高于对照组,而IL-2指标则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盆腔炎症感染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不断加大,患者CRP、MCP-1指标不断上升,而IL-2指标不断下降(P<0.05),其中MCP-1指标数据差异较大;随着感染程度的不断加重,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不断上升(P<0.05),重度盆腔炎症感染患者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最高,轻度盆腔炎症感染患者各项指标均最低。结论盆腔炎患者血清中CRP、IL-2、MCP-1以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健康妇女均有显著变化,且轻度、中度及重度盆腔炎患者各指标也存在明显差异。 秦翠梅 刘可娜 于洪建关键词:血清C-反应蛋白 白介素-2 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血液流变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