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志强

作品数:8 被引量:37H指数:4
供职机构:酒泉市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脑梗
  • 5篇脑梗死
  • 5篇梗死
  • 3篇血清
  • 3篇急性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抑郁
  • 2篇神经功能
  • 2篇睡眠
  • 2篇睡眠障碍
  • 2篇他汀
  • 2篇脑血
  • 2篇脑血流
  • 2篇脑血流动力学
  • 2篇急性期
  • 2篇伐他汀
  • 2篇阿托
  • 2篇阿托伐他汀
  • 2篇阿托伐他汀钙

机构

  • 8篇酒泉市人民医...
  • 1篇兰州大学第二...

作者

  • 8篇丁志强
  • 6篇闫贵国
  • 3篇李伟海
  • 3篇尤玉娟
  • 3篇郭百海
  • 3篇梁鹏
  • 3篇章睿
  • 2篇彭德强
  • 2篇葛晓玲
  • 2篇温世斌
  • 2篇郭淑红
  • 2篇石晓娟
  • 1篇夏金花
  • 1篇董强利

传媒

  • 2篇中国初级卫生...
  • 2篇内科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内蒙古医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大面积脑梗死脑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流动力学动态的变化特点。方法对5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采用影像学供血模型分为完全MCA型和MCA皮质型,利用床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于入院当天和1周内隔日1次及第14天动态检测颅内血流情况,通过测定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速度比值(RVACA),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Vm)、颈内动脉(I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组较MCA皮质型组M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完全MCA型与MCA皮质型梗死后动态观察MCA血流变化不明显,NIHSS评分及Pi在第3、5、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0.05),NIHSS评分变化最明显。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床旁TCD动态检测,及时发现侧支循环代偿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颅内压动态变化,结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脱水降颅压治疗反应,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温世斌尤玉娟葛晓玲彭德强郭百海丁志强闫贵国梁鹏章睿
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经颅彩色多普勒血流动力学
大面积脑梗死的脑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与卒中预后的观察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后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64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根据影像学供血模型分为完全大脑中动脉(MCA)型和MCA皮质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利用床旁经颅彩色多普勒(TCD)于入院当天和1周内隔日1次及第14天动态检测颅内血流情况,通过测定脑底动脉血流速度、搏动指数及血流速度比值(RVACA和RVPCA),观察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3个月后存活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评价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变化与临床预后的关系。选取我院健康体检者64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为同期健康体检人群。性别与年龄选取与病例组具有可比性。结果大面积脑梗死病灶侧MCA平均血流速度(Vm)、颈内动脉(ICA)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完全MCA型组较MCA皮质型组M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P<0.01);完全MCA型与MCA皮质型梗死后动态观察除部分再通外,MCA血流动态变化不明显(P>0.05),NIHSS评分及脉动指数(PI)在第3,5,7天较第1天明显增高(P<0.05),在第3,5,7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可通过床旁TCD动态检测,可评价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闭塞血管部位,及时发现侧支循环代偿及血管再通情况,评价颅内压动态变化,观察脱水降颅压治疗效果;在完全MCA型患者中,治疗过程中如果存在RVACA和RVPCA增高,且NIHSS评分稳定,往往对脱水剂治疗敏感,预后较好,可以考虑内科保守治疗。
温世斌夏金花彭德强尤玉娟葛晓玲郭百海丁志强闫贵国
关键词:脑梗塞预后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不用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11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其中40例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20 mg/d作为A组,30例采取阿托伐他汀钙40 mg/d作为B组,40例采取阿托伐他汀钙60 mg/d作为C组,比较3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B组NIHSS评分、NO、hs-CRP、TC、TG以及LDL-C水平均低于A组以及C组,但HDL-C水平比A组以及C组高(P<0.05);3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采取阿托伐他汀钙40mg/d治疗效果显著,明显改善相关指标水平,提高神经功能。
闫贵国尤玉娟丁志强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神经功能阿托伐他汀钙血清NO
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多巴胺能药物与夜间睡眠关系的临床研究
2016年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神经病变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步态障碍,还可伴有睡眠障碍、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非运动症状[1]。本研究通过对PD患者睡眠状况调查,探讨多巴胺能药物及其他因素对早期PD患者夜间睡眠的影响,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丁志强
关键词:帕金森病睡眠障碍抑郁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和血脂水平影响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41例。A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20 mg/次,1次/d; B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40 mg/次,1次/d; C组患者口服阿托伐他汀钙60 mg/次,1次/d,疗程均为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神经缺损功能(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结果治疗2周后,三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下降(P <0. 05),C组患者NIHSS评分最低,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的ADL评分均显著增加,C组患者的ADL评分最高,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的NO水平均显著升高、ET-1水平均显著下降,C组患者的NO水平最高、ET-1水平最低,三组患者的NO、ET-1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的LDL-C、TG、TC水平均显著降低、HDL-C水平均显著升高(P <0. 05),C组患者的LDL-C、TG、TC水平最低、HDL-C水平最高,三组患者的LDL-C、TG、TC、H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高剂量(60 mg/d)阿托伐他汀钙治疗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低剂量(≤40 mg/d)治疗,可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和血脂水平。
闫贵国郭淑红石晓娟丁志强章睿梁鹏李伟海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钙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血脂
抑郁症患者血清紧密连结蛋白-5和内源性配体-13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发展和睡眠障碍的关系
2024年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血清紧密连结蛋白-5(claudin-5)和内源性配体-13(Apelin-13)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发展和睡眠障碍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7月期间酒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28例抑郁症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者12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抑郁症患者血清claudin-5、Apelin-13表达水平与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相关性以及血清claudin-5和Apelin-13对抑郁症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claudin-5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随病情严重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与HAMD评分呈正相关(r=0.713,P<0.05),且睡眠障碍组患者血清claudin-5表达水平高于无睡眠障碍组(P<0.05),Apelin-13表达水平变化趋势与之相反;年龄、首发抑郁年龄和claudin-5为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的危险因素,Apelin-13为保护因素(P<0.05);血清claudin-5和Apelin-13联合检测优于各自单独检测(Z_(二者联合-claudin-5)=2.393、Z_(二者联合-Apelin-13)=1.964,P=0.016、0.044)。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claudin-5和Apelin-13表达水平与病情发展及睡眠障碍有关,二者联合检测对重度抑郁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丁志强董强利梁英石文元
关键词:抑郁症睡眠障碍
不同类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效果观察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经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间70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确诊患者,根据瘤体大小分为小型组(30例)和中大型组(40例)。两组患者接受介入栓塞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结果小型组的完全栓塞率(100.00%)高于中大型组的完全栓塞率(85.00%),P<0.01;小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3.33%)低于中大型组的并发症发生率(30.00%),P<0.05;小型组的复发率(10.00%)低于中大型组的复发率(40.00%),P<0.05;小型组的GOS评分(1.2±0.4)分显著优于中大型组的GOS评分(2.3±0.8)分,P<0.01。结论相较于中大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小型瘤更适用于介入栓塞治疗,完全栓塞效果更佳,并发症少,低复发,预后更佳。
丁志强闫贵国郭百海李伟海
关键词:颅内未破裂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探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炎症因子和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1.84%)显著高于对照组(73.47%),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均显著提高,观察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IL-1β、CRP、IL-6和TNF-α水平显著降低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PT和APTT水平显著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血清PT和AP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并改善凝血功能。
闫贵国郭淑红石晓娟丁志强章睿梁鹏李伟海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养血清脑颗粒阿替普酶炎症因子凝血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