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荟敏
- 作品数:19 被引量:26H指数:2
-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社会学更多>>
- 《离骚》香草意象之审美效应探析
- 清人施闰章所云"香草叠出"(《蠖斋诗话·苏诗》),是《离骚》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据台湾学者鲁瑞菁先生统计,《离骚》373句中,具体指称的香草如江离、芷、兰等共出现44次,计有19种香草,另外还有以"芬""芳""芳草""...
- 苏荟敏
- 关键词:《离骚》美感体验审美效应
- 天道·政道·人道——从刘勰、韩愈、章学诚的《原道》的比较中看儒“道”的流变
- 2002年
- 本文对刘勰的《原道》、韩愈的《原道》和章学诚的《原道》中“道”的各自内涵进行了探讨 ,并把它们界定为“天道”、“政道”和“人道” ,随后以之为出发点 ,分析了“道”在儒家思想史上的意义流变。
- 苏荟敏
- 关键词:天道政道人道
- 咒语的文化心理功能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咒语的文化心理功能分析,是合理解释咒语的巫术力量及其效果的关键。对人们的愿望与情感的语言表达,是咒语首要的文化心理功能,可以起到替代与宣泄的作用。咒语还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及其力量的巫术式肯定,尽管这种肯定有其盲目、空洞的一面,但仍具有增强人的自信的心理效力。不仅如此,咒语还承担着意义的群体转化与劝导功能,这既使其能起到社会规训与文化整合的作用,也使其从总体上趋向于封闭与保守。
- 苏荟敏
- 关键词:咒语巫术
- 佛教视野中的佛易交涉——对中国佛教历史的疏绎
- 2006年
- 佛易交涉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问题。其发展演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尝试以易解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偏重象数推衍的唐宋时期;力图以佛解易的明清时期;以及关注现实人生的近现代时期。从佛易交涉与佛教中国化与佛教人生化两大走向的关联可以发现,该发展演变是与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总体趋势相一致的。在此进程中,作为外来文化的佛教融入中华文化的洪流,并在对本土智慧的吸纳中创生出新的意义。
- 苏荟敏
- 关键词:佛教佛学历史研究宗教信仰
- 刘勰的“道家三品”说
- 2017年
- "道家三品"说是刘勰在《灭惑论》中提出的重要观点,其基本内涵是将道教区分为"老子""神仙""张陵"三个品级,并从佛教立场出发对其价值高下加以品评,其主要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与《文心雕龙》中的相关内容或倾向相互印证,大体上具有一致性。在道教史的视域中,刘勰的"道家三品"说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 苏荟敏
- “绝地天通”与巫人格的文化审美建构被引量:1
- 2016年
- "绝地天通"是中国上古时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从巫文化研究的角度来看,"绝地天通"不仅构成了巫人格的自觉文化建构的起点,还为其提供了基本方向乃至内容的指引。巫人格的文化建构的实质是巫文化语境中的人的理想化,即在肯定交通鬼神的巫术力量这一巫之为巫的基本规定的同时,从知识与道德两个方面对巫人格加以提升。这不仅是巫人格建构中最具文化价值之所在,还包含了丰富的人格审美内涵。
- 张震苏荟敏
- 关键词:文化建构
- 此岸的心物交融与彼岸的神人与共──刘勰“心物感应论”与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比较分析被引量:1
- 2005年
- “心物感应论”和“摹仿说”分别是刘勰和亚里士多德美学观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很多学者对二者在表现与再现、抒情与叙事、意境与典型、和谐与冲突等方面的不同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它们不同的哲学基础入手,通过对其艺术起源、创作手法、作品主题的比较分析,看出它们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前者笑纳此岸的心物交融,后者向往彼岸的神人与共。
- 苏荟敏
- 关键词:摹仿说心物交融
- 本根之思——《画语录》“一画”概念新解被引量:1
- 2011年
- "一画"是石涛《画语录》美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它由"一"和"画"两个概念组合而成。参照古代哲学与画论中"一"与"画"的基本含义,结合《画语录》关于"一画"的论述,可以梳理出"一画"的三层含义:内含于宇宙混沌状态之中的创化、界分的力量、源泉及其运动,同时也是艺术创造本身的力量、源泉及其过程;作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其艺术化形象显现的本体与终极依据;既是宇宙万物之整全,亦是艺术创化的动态整体。这三种内涵正对应于中国哲学中"本根"的三项基本意义:"始义"、"究竟所待义"、"统摄义"。因此,在《画语录》中,"一画"既是宇宙本根,亦是艺术本根。它贯通于形上与形下两个层面,即"道"、"理"和"笔"、"墨"。
- 苏荟敏
- 关键词:《画语录》艺术创造美学思想古代哲学
- 《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兼论南宗画论与神韵说
- 该文由前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和结语组成.前言旨在对该文的选题及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加以论证《二十四诗品》与宋代山水画及其画论在内涵与题材上都显现出诸多的相通之处.第一节借助'浑''神''淡''逸'四个重要的美学概念对《...
- 苏荟敏
- 关键词:二十四诗品宋代山水画神韵说
- 文献传递
- 宋代理学诗学的性情论及其当代意义
- 2023年
- 宋代理学的诗学性情论是其哲学性情论的延伸。理学哲学性情论的“性情之辨”,以“性体情用”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道德化倾向,还涉及到理性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问题。以此为参照,理学诗学性情论在普遍认可“吟咏性情”为诗之本质的同时,更重视“性”的基础地位,强调“明性”,反对“溺情”,认为无论是诗歌的创作还是鉴赏都必须符合“性情之正”,推崇自然平淡的风格。理学诗学性情论是“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建构的重要思想资源,其面对当代文艺创作中的某些问题,仍具备一定的阐释乃至批评的能力,而且对当代文化生活中的“浅阅读”现象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矫正、指导的作用。
- 苏荟敏
- 关键词:理学诗学性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