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颖
- 作品数:31 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部分传染病防控形势与对策建议分析被引量:23
- 2021年
- 随着我国逐步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群占比越来越大,其健康受到慢性病和传染病的双重威胁。传染病种类繁多,针对成年人的重要疫苗可预防传染病有流感、肺炎球菌性疾病和带状疱疹等,另外新发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造成了全世界的大流行,死亡人群中老年人占比最高,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胁。本研究主要针对老年人群的疫苗可预防疾病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进行概述,总结老年人群所面临的部分传染病问题,并提出防控建议。
- 程颖李娟彭质斌张慕丽秦颖杨孝坤李志丽赵宏婷孙成玺马吉祥高欣安志杰殷大鹏李中杰
- 关键词:流感肺炎球菌带状疱疹老年人
- 生物信息学在医院感染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4年
- 医院感染(HAI 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是指住院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与医疗措施有关的感染,有些会导致严重后果甚至致命。2010年由原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网(http://www.yygr.cn/)的现患率调查,显示我国医院感染现患率大约为3.6%[1]。医院感染给医院和患者均造成很大的损失,美国每年医院损失583~4 886美元/人[2]。我国每年由于继发医院感染造成的损失约10亿元,
- 王晶程颖陈晨卢金星
- 关键词:医院感染生物信息学
- 2006-2015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特征分析
- 2018年
- 目的分析2006-2015年重庆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为控制乙脑流行提供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防治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利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重庆市共报告乙脑病例1 611例,发病率由2006年的0.72/10万降低到2015年的0.12/10万,发病率年均降低17.67%,年均发病率为0.49/10万;死亡31例,年均死亡率为0.009/10万,年均病死率为1.62%。男性发病率(0.57/10万)显著高于女性(0.40/10万)(P<0.05)。39个区县均有病例报告,发病呈散发,主要分布在大足区(129例,8.00%)、丰都县(123例,7.64%)、开县(114例,7.08%)、垫江县(97例,6.02%)。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发病病例和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7-8月(1 530例,94.97%);发病年龄以1~7岁为主,占73.43%,死亡以1~3岁为主,死亡中位年龄为2岁;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55.62%。临床诊断病例698例(43.33%),实验室确诊病例913例(56.67%);病例以发热(89.63%),嗜睡(72.32%)等症状为主。病例中有疫苗接种史占18.37%,无疫苗接种史占26.88%,免疫史不详的占54.75%。结论重庆市乙脑发病逐年降低,今后应加强流行季节病例监测,在持续常规免疫的基础上,免疫重点应针对发病率相对较高地区的1~5岁散居儿童,同时提高个案调查质量和实验室诊断比例。
- 周春碚姚宁姚宁李勤申涛程颖
- 关键词: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率死亡率
- 中国部分地区艰难梭菌PCR-核糖体分型及毒素基因多态性研究被引量:10
- 2014年
- 目的了解中国部分地区艰难梭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核糖体型别分布及其A、B毒素基因多态性,为建立适宜中国的艰难梭菌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技术提供基础数据,同时在基因水平上为艰难梭菌感染导致的复杂临床表现提供依据。方法对中国3个城市(北京、广州、济南)分离的64株艰难梭菌临床株进行PCR-核糖体分型,并对不同型别的26株代表菌株的A、B毒素基因进行扩增测序。结果 64株艰难梭菌中,毒素基因型以A+B+型(45株,70.31%)为主,A-B+型19株(29.69%)。共存在9种PCR-核糖体型别,以017型(21株,32.81%)为主要型别,其次为001型(13株,20.31%)、012型(11株,17.19%)。A-B+菌株中,14株(73.68%)是017型,1株是001型。A、B毒素基因呈现一定的多态性,其中有7种A毒素序列型别(TSTA),6种B毒素序列型别(TSTB),8种A、B毒素序列型别组合(TSTG)。结论我国部分地区的艰难梭菌可能以PCR-核糖体017型为主,A、B毒素基因在菌株间存在多态性,且核糖体型别与毒素基因多态性间存在相对应的关联。应进一步扩大菌株数量和范围,探寻适合我国的分子检测和分子分型方法,从而帮助医院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艰难梭菌感染。
- 王晶李春辉杜鹏程曹波陈晨卢金星李中杰余宏杰程颖
- 关键词:艰难梭菌假膜性肠炎抗生素相关腹泻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前后个人手卫生状况及影响因素调查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前、后公众的洗手相关行为及影响因素。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微信公众号平台发放电子调查问卷。结果调查期间后台访问13193次,共收集有效问卷7011份。日常生活每天洗手>10次的比例从疫情前15.0%提升到疫情后48.3%,洗手次数小于3次的比例从疫情前13.3%下降到疫情后1.5%。每次洗手时间大于20 s的比例疫情前22.2%提升到疫情后51.7%,每次洗手小于10 s的比例疫情前35.3%下降到疫情后4.0%。手消毒液的使用率从疫情前40.6%增至疫情后84.0%。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疫情发生后男性、学生、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更有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洗手次数<3次/d。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公众对勤洗手预防病毒感染的接受程度高,需要针对性提升男性、学生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人群的手卫生教育,认识到洗手的重要性。
- 郑建东杨剑牟笛王蕾李培龙赵宏婷李志丽张慕丽孙成玺程颖崔颖冯录召李中杰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手卫生消毒
- 临床分离艰难梭菌毒素携带特征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对医院细菌室送检粪便标本中分离出的艰难梭菌,进行毒素基因以及耐药基因的初步分析。方法将细菌室收集到的112份粪便标本,经选择性厌氧培养,谷氨酸脱氢酶(GDH)以及API 20A生化条鉴定后,分离出12株艰难梭菌,分别采用PCR的方法检测tcdA和tcdB基因、二元毒素基因,克林霉素抗性基因(ermB)。结果12株艰难梭菌中8株为毒素基因阳性,其中tcdA+tcdB+为5株,占62.5%;tcdA-tcdB+为3株,占37.5%;二元毒素基因均为阴性;耐药基因ermB阳性为4株,占50%。结论艰难梭菌tcdA-tcdB+毒株所占比例增加,临床单独检测A毒素易造成漏检;艰难梭菌耐药现象值得关注。
- 程颖卢金星鄢盛恺贾红兵李文革
- 关键词:艰难梭菌
- 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毒素检测和MLST分型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初步研究中日友好医院艰难梭菌临床分离株的毒素特征、核糖体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情况.为进一步监测医院内艰难梭菌暴发流行奠定基础。方法收集2012年至2013年本院疑似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cile infection,CDI)的321例腹泻患者的标本,采用表型培养法进行菌株分离和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毒素B的细胞毒试验,分析菌株的毒素基因(tcdA、tcdB、cdtA、cdtB),采用核糖体分型(ribotyping,RT)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uhiloeus sequence typing,MLST)分析菌株间的同源性;收集患者临床信息,分析不同患者人群的CDI发生率。结果共从46名腹泻患者中分离到48株艰难梭菌菌株,其中3株菌株分离自同一患者;CDI发生率为14.3%(46/321),其中门诊患者为12.8%(5/39)、住院患者为14.5%(41/282);所有菌株的毒素B细胞毒试验均为阳性,其中STl型较其他ST型菌株毒素作用更强;毒素基因tcdA(-)/tcdB(+)型为20.8%(10/48),主要是ST37和ST81:所有菌株的RT和MLST结果一致,均为相同的9个型别,其中以STl/RT027为主。占27.1%(13/48),这些STl/RT027菌株毒素基因检测均为tcdA(+)/tcdB(+)、二元毒素基因检测均为cdtA(+)/cdtB(+),其中中医呼吸病区占84.6%(11/13),提示该病区存在STl/RT027型菌株的小范围暴发流行的可能。结论CDI在我院主要以医院感染为主,分离株主要为毒素基因,tcdA(+)/tcdB(+)的菌株,监测STl/RT027高产毒性流行株引发的暴发流行尤为重要。
- 贾红兵杨辉杜鹏程魏利龙窘沁梅陈晨程颖王靖
- 关键词:艰难梭菌细胞毒试验多位点序列分型
- 艰难梭菌分子分型技术及其应用被引量:2
- 2011年
- 艰难梭菌是一种专性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能够产生肠毒素A和细胞毒素B,是导致假膜性结肠炎的主要致病菌,并能引起牛、猪等动物腹泻。2001年以来,艰难梭菌感染在欧美各同广泛流行,件院患者感染率在英国占15.0%、法同1.7%~6.4%、两班牙8.8%、加拿大17.0%、印度15.0%;在中国。
- 严其容程颖卢金星
- 关键词:艰难梭菌分子分型
- 医院分离艰难梭菌耐药性研究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临床分离的8株产毒型艰难梭菌进行PCR分型以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初步了解临床分离艰难梭菌的耐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临床送检的粪便标本,经生化鉴定和毒素检测后,确定8株为产毒型艰难梭菌,分别采用PCR方法进行分型,并采用Etest方法测定8株艰难梭菌对氨比西林(AC)、克林霉素(CM)、甲硝唑(MZ)、万古霉素(VA)的最小抑菌浓度,并对耐药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8株产毒型艰难梭菌中有5株属于同一型别,7株出现耐药;3株对AC耐药;7株对CM耐药;1株对MZ耐药;未检测到对VA耐药菌株。结论临床分离艰难梭菌耐药比例高,且存在多重耐药;临床应加强艰难梭菌及厌氧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程颖卢金星鄢盛恺贾红兵李文革
- 关键词:艰难梭菌ETEST最小抑菌浓度PCR分型
- 埃博拉病毒病:病原学、致病机制、治疗与疫苗研究进展被引量:32
- 2014年
- 2013年12月始,埃博拉病毒病在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尼日利亚4国暴发.其病原体——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于1976年被首次分离,为单股负链、不分节段、有囊膜的RNA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分5种,包括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其基因顺序为3′端-NP-VP35-VP40-GP-VP30-VP24-L-5′端.埃博拉病毒属于A类病原,致病能力极强,操作活病毒需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进行.其主要靶细胞是血管内皮细胞、肝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等,通过抑制天然和获得性免疫应答反应,增加血管通透性,引起肝脏等多脏器损伤,引发发热、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和休克等症状.目前尚无批准上市的特异治疗药物和疫苗,处于研发或临床试验阶段的治疗药物包括:(ⅰ)抗流感病毒药物T-705可能阻碍埃博拉病毒在细胞内增殖,从而遏制感染;(ⅱ)ZMapp包含3种人源化的单克隆抗体,属优化的鸡尾酒疗法;(ⅲ)基于RNA干扰的基因治疗药物TKM-Ebola;(ⅳ)凝血调节因子、炎性介质制剂,如源于丝虫的抗凝蛋白rNAPc2等.处于研发阶段的疫苗有:(ⅰ)复制缺陷型疫苗,安全性好,但诱导免疫的时间较长;(ⅱ)减毒复制型疫苗,效果好,但存在安全隐患.开展深入的病原学、免疫病理和致病机制研究,将有利于治疗药物和疫苗的研发.同时,应推进有希望的治疗方案和疫苗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
- 程颖刘军李昱刘翟任翔施一高福余宏杰
- 关键词:埃博拉病毒基因组致病机制治疗药物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