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志伟
- 作品数:23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核科学技术更多>>
-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6的研究被引量:6
- 1993年
- 采用IL-6依赖细胞株B9的^3H-TdR掺入法,我们检测了不同病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24小时培养上清的IL-6活性水平。结果显示:活动期SLE患者IL-6活性较水平较正常人明显增高(P〈0.01);非活动期SLE同样较正常人为高(P〈0.05);活动期与非活动期之间IL-6活性水平差别也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提示SLE患者PBMC体外分泌IL-6功能亢进。
- 陈家福殷志伟茅子均匀
- 关键词:红斑狼疮PBMC白细胞介素6
- 抗IL-2单抗诱导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研究
- 1999年
- 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研究了抗白介素2单抗(IL2McAb)诱导7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百分率,并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结果表明:IL2McAb能诱导SLE患者及正常人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且SLE患者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活动期高于非活动期(P<001);IL2McAb对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调控呈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提示:从抗IL2McAb能诱导SLE患者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可间接地证明IL2在SLE疾病过程通过抑制外周血活化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而参与SLE免疫病理损伤。
- 申咏梅殷志伟谢平冯树一步鸣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T淋巴细胞凋亡
- SLE患者淋巴细胞膜上IL-2R表达的动态分析被引量:1
- 1993年
- 本实验采用Wu Tac单克隆抗体的间接荧光抗体法,动态观察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和正常供血员(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刺激后,于不同时间(0、24、48、72小时)内细胞膜上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表达。结果表明在给予PHA刺激培养24、48和72小时后,与对照组比较SLE患者淋巴细胞的IL-2R表达明显下降,提示了SLE的T淋巴细胞反应性降低可能与被激活的T细胞表面IL-2R的表达功能缺陷有关。此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探讨SLE的免疫调节紊乱的发生机制。
- 谢平殷志伟胡玉敏罗健君茅子均
- 关键词:红斑狼疮淋巴细胞IL-2R
-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凋亡的研究被引量:2
- 2000年
-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凋亡率异常是否与其自身抗体产生高低有关。方法 采用碘化丙锭 (PI)染色法 ,在流式细胞仪下定量检测 2 0例SLE患者及 10名正常人PBMC体外凋亡情况 ,同时观察了SLE患者自身抗体的表达及与凋亡率的关系。结果 SLE患者PBMC体外培养 0、2 4、48、72h后凋亡率较正常人明显增高 (P <0 .0 5 ) ,且活动期SLE高于非活动期 (P <0 .0 5 )。SLE患者自身抗体产生越多者较自身抗体产生少者的凋亡率明显增高 (P <0 .0 1)。结论 SLE患者PBMC的凋亡加速 ,与其自身抗体产生增高有关 。
- 陈琦殷志伟步鸣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凋亡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Fas抗原的表达和凋亡的研究被引量:2
- 1999年
- 申咏梅殷志伟杨永生谢平冯树一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T细胞FAS抗原
- 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 IL—2受体免疫放射测定
- 1991年
- 采用^(125)I 标记小鼠抗人IL—2受体(P55)的抗Tac(CD_(25))单克隆抗体,成功地建立了人IL—2受体的免疫放射分析法,动态观察了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经PHA 刺激24、48和72h 后IL—2受体表达的时间曲线,通过Scatchard 作图分析表明^(125)I—抗Tac 单克隆抗体与PHA 活化的上述三个时间点的T 淋巴细胞的最大结合容量(B_(max))分别为43000位点/细胞、54000位点/细胞和61000位点/细胞。本研究为临床IL—2受体检测提供一种简便的免疫放射测定法。
- 殷志伟杨惠斌冯树一步鸣张学光茅子均
- 关键词:淋巴细胞受体
- 云芝糖肽对大鼠下丘脑内侧基底部电活动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 1996年
- 目的:探讨云芝糖肽(PSP)免疫增强作用的神经机制.方法:用Wistar大鼠细胞外记录下丘脑内侧基底部(MBH)神经元的单位放电,并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给大鼠灌胃PSP1g·kg-1,连续5天,使脾脏T淋巴细胞增加,并引起脾脏和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的明显增殖.损毁MBH能阻断这种增殖作用.PSP使MBH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增加,加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能去除这种作用.结论:神经系统(主要是MBH)参与PSP的免疫增强作用.
- 俞光第印其章胡玉敏殷志伟殷志伟钱曾年顾振纶
- 关键词:云芝糖肽淋巴细胞下丘脑神经免疫调节
- 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bcl-2蛋白的表达
- 1998年
- 淋巴细胞bcl-2蛋白表达增强能使其对常见的凋亡激发因素如电离辐射,糖皮质激素和多种细胞毒药物产生较强的抵抗性.研究表明bcl-2蛋白在T细胞生长发育、免疫记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表达异常与SLE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了不同病期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bcl-2基因表达情况,旨在从分子水平上探讨SLE免疫功能紊乱的基因调控机制,为今后SLE治疗提供新线索和途径.
- 汤宇澄殷志伟毛棣华杨晓慧
- 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T细胞BCL-2蛋白
- Wistar大鼠脾B淋巴细胞体外照射及其在体内迁移和归巢的辐射效应
- 1989年
-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观察了^(60)Co γ线对Wistar 大鼠脾B 淋巴细胞体外照射及其迁移和归巢至同系受体脾脏、肠系膜淋巴结、胸腺和血液等组织的辐射效应。实验表明:(1)体外照射的B 细胞数(%)随照射剂量增加呈依赖性递降(P<0.01);(2)注后3、24h,经1~8 Gy 受照淋巴细胞迁移和归巢至受体脾脏和肠系膜淋巴结的B 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非常明显地下降(P<0.01),且与体外照射的辐射效应呈平行关系。但归巢至胸腺和再循环迁入血液的B 细胞数(%)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3)从分布比率提示受照B 细胞继发性迁移和归巢至脾脏的量呈上升趋势,而归巢至肠系膜淋巴结的量则继续减少。
- 殷志伟茅子均杨惠斌胡玉敏
- 关键词:淋巴细胞迁移归巢
- 血浆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蛋白对大鼠淋巴细胞粘附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影响
- 1991年
- 淋巴细胞粘附于血管内皮细胞(EC)是它们从血液迁移进入血管外组织的关键之一。我们利用主动脉内膜制备(Hautchen)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法初步研究了猪血浆非特异性免疫抑制蛋白(PNIP)对淋巴细胞粘附主动脉EC的影响,结果表明,PNIP不仅能抑制淋巴细胞的丝裂原反应而且也能够显著地抑制血液、胸腺或肠系膜淋巴结(MLN)淋巴细胞粘附主动脉EC。研究还发现,粘附细胞中膜表面免疫球蛋白IgG阳性(SmIgG^+)B细胞所占比例明显下降。这些结果提示血浆免疫抑制蛋白能够抑制淋巴细胞对EC的粘附,从而可能影响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的形成。
- 耿永建茅子均殷志伟
- 关键词:淋巴细胞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