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毅
- 作品数:124 被引量:544H指数:11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 复方鹿衔草口服液对大鼠异丙基肾上腺素性心肌梗塞保护作用及其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1995年
- 本实验采用 Rona 氏法造成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坏死模型,观察了复方鹿衔草口服液的作用及其对自由基代谢的影响,结果该复方能明显减轻大鼠造模后心肌损害程度和血清 SGOT 改变,提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血浆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提示本方具有对抗自由基损伤,保护缺血心肌细胞的作用。
- 李新毅穆俊霞王朝宏
- 关键词:心肌梗塞异丙基肾上腺素鹿衔草自由基
- 口腔溃疡中医治疗概况被引量:1
- 1994年
- 叙述了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现状,其治疗方法主要为内治法、外治法、内外结合治法。内治法多从肝、脾、心、肾立论,有舒肝利胆、清心降火、清利阳明、滋阴降火诸等,顽固性口疮多从正虚邪恋、热毒伤阴辨治,慢性复发性口疮多从脾虚夹湿或脾肾阳虚论治。外治药有散剂、膜剂、含漱剂等。内外结合治法体现了局部与整体并重的特点,疗效显著。
- 穆俊霞李新毅
- 关键词:口腔溃疡中医药疗法
-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22年
- 血管性痴呆(VD)是一种严重的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痴呆类型,目前的主要治疗药物多是对症治疗,且有价格昂贵、不良反应多等缺点,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药物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银杏叶提取物(GBE)作为目前治疗痴呆的常用药物,有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多靶点共同作用的特点,在临床中应用广泛。针对VD,GBE具有改善脑循环、降低β淀粉样蛋白沉积、减少炎症因子等作用。本文就其在治疗VD的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GBE的临床应用提供更多依据。
- 徐振伟刘晓蕾李新毅
- 关键词:血管性痴呆银杏叶提取物Β淀粉样蛋白
- 远志对双侧海马注射ApoE4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远志对双侧海马注射apoE4致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影响。方法: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poE4组和远志组。采用腹腔注射D-半乳糖并联合使用apoE4双侧注射海马复制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各组动物以定位航行试验、空间探索试验为学习记忆能力评价指标。结果:ApoE4组和远志组较对照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远志组与apoE4组比较,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台次数明显增多(P<0.01)。结论:远志能改善腹腔注射D-半乳糖并联合使用apoE4双侧注射海马AD模型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
- 李新毅郭锋崔丽霞穆俊霞
- 关键词:远志APOE4阿尔茨海默病学习记忆
- 中药聪脑汤治疗老年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04年
- 目的:比较聪脑汤和双益平(石衫碱甲)片剂治疗老年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AD)的疗效。方法:35例AD病人随机分为2组,聪脑汤组20例,双益平组15例;分别给予聪脑汤50ml,口服,日3次和双益平片剂0.15mg,口服,日2次,两组疗程均为8w。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长谷川痴呆量表(HDS-R)积分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聪脑汤组和双益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5%和7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聪脑汤对AD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作用。
- 穆俊霞李新毅
- 关键词:老年性痴呆
- 急性给予ApoE4升高大鼠皮层神经元内静息[Ca^(2+)]i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E(ApoE)对大鼠皮层神经元内游离钙离子水平[Ca2+]i的影响。方法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和Fluo-3/AM荧光探针标记检测皮层神经元钙信号瞬间动态变化;用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剂MK-801观察ApoE4对其影响。结果ApoE4可以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升高神经元内静息[Ca2+]i(P<0.01或P<0.05),MK-801可以部分阻断ApoE4所致的静息[Ca2+]i升高(P<0.05或P<0.01);而ApoE3无影响。结论急性给予ApoE4能升高神经元内静息[Ca2+]i,NMDA受体的激活可能参与了ApoE4所致的胞内钙信号改变与其神经毒作用。
- 刘鑫爱李新毅
- 关键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A2+]I
- 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17白细胞介素-17及白细胞介素-23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动态表达和意义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及调节性T细胞的水平。方法急性发作复发缓解型MS患者(RRMS)组20例及对照组20名,分析Th17和调节性T细胞比率及IL-17和IL-23水平,比较2组Th17、调节性T细胞、IL-17和IL-23表达水平;给予甲泼尼龙治疗,比较治疗前后RRMS组Th17、调节性T细胞、IL-17和IL-23水平,并结合扩展残疾状况评分量表(EDSS)评分、头颅MRI增强病灶数目对RRMS组进行病情评估,采用IBM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RRMS组与对照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RRMS组治疗前、治疗后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RRMS组治疗前变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RRMS组外周血中Th17细胞高于对照组[(2.10±0.45)%与(1.09±0.20)%;t=9.130,P<0.01],IL-17和IL-23高于对照组(IL-17:t=19.843,P<0.01;IL-23:t=22.747,P<0.01),RRMS组调节性T细胞低于对照组[(1.33±0.30)%与(2.52±0.30)%;t=12.422,P<0.01]。Th17、IL-17与EDSS评分呈正相关(Th17:r=0.458,P<0.05;IL-17:r=0.480,P<0.05),IL-23与EDSS评分无明显相关性(r=0.368,P>0.05),Th17、IL-17、IL-23与头颅MRI增强数呈正相关(r=0.446,P<0.05;IL-17:r=0.544,P<0.05;IL-23:r=0.461,P<0.05)。给予甲泼尼龙治疗,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结束后,RRMS组Th17、IL-17、IL-23降低(Th17:t=5.747,P<0.01;IL-17:t=9.967,P<0.01;IL-23:t=14.697,P<0.01),调节性T细胞增高(t=10.050,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RRMS组Th17、IL-17及IL-23仍高于对照组(Th17:t=6.889,P<0.01;IL-17:t=7.185,P<0.01;IL-23:t=13.284,P<0.01),调节性T细胞仍低于对照组(t=7.622,P<0.01)。RRMS组治疗前后,EDSS评分降低(t=6.190,P<0.01),头颅MRI增强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53,P>0.05)。结论Th17/调节性T细胞表达失衡及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7和IL-23的高表达参与了MS的病理过程,可能作为治疗MS的新靶点。
- 任刚董捷刘晓蕾郭娟杨龙平薛峰峰张慧芳李新毅
-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白细胞介素-17白细胞介素-23
- 甘草黄酮对MPTP帕金森病小鼠的实验性治疗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多发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震颤、运动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缺失和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异常聚集为主要病理特点。目前PD发病机制未明,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 陈浩师亮王燕宏景玮李新毅
- 关键词:帕金森病MPTP甘草黄酮Α-SYNUCLEIN神经系统变性疾病Α-突触核蛋白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及其亚型相关性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缺血性脑卒中(IS)及其亚型的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探讨Hp感染是否为IS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及Cochrance Collaboration database电子数据库,检索时限为1 995~2009年。由2名评价者对文献的质量进行评价,纳入相关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0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并进一步进行异质性检验、敏感性分析及偏倚评估。结果共纳入11篇相关文献,其中与IS相关9篇(病例组1575例,对照组1 720例),与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相关7篇(病例组510例,对照组944例)。异质性检验提示,Hp与IS及LAA的研究间均存在异质性(I^2=58%,I^2=60%)。病例组与对照组的Hp感染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OR=1.57,95%CI:1.23~1.99);Hp感染与LAA亦存在相关性(OR=2.24,95%CI:1.46~3.43)。敏感性分析提示结果稳定。漏斗图表明存在发表偏倚,提示缺少小样本的阴性结果文献。结论 Hp感染是IS的危险因素,且与LAA的相关性更为密切;病例对照研究论证强度较低,仍需更多大样本及前瞻性研究以证实Hp在IS及其亚型发病中的作用。
- 杨旭郑志东裴婷婷赵晓丽李继来杜继臣李新毅牛小媛许贤豪
- 关键词:脑缺血卒中巨细胞病毒感染META分析
-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结果将205例伴颈动脉颅外段斑块的CI患者分为不稳定斑块组(73例)及稳定斑块组(132例);对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活习惯、既往病史、家族史等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以单因素及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与患者的文化程度及血载脂蛋白(APO)-A/APO-B比值呈负相关(均P<0.05);与患者吸烟、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以及糖尿病和卒中家族史、空腹血糖、血浆黏度、血沉、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正相关(P<0.05~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OR=2.702,95%CI:1.183~6.175,χ2=5.559,P=0.018)、高血压病(OR=2.682,95%CI:1.156~6.226,χ2=5.275,P=0.022)及吸烟(OR=1.371,95%CI:1.044~1.800,χ2=5.142,P=0.023)与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相关。结论糖尿病、高血压病及吸烟是CI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旭高金颖高永俊李新毅康春松牛小媛魏利华
- 关键词:不稳定斑块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