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青

作品数:13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西北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文学

主题

  • 4篇叙事
  • 3篇叙事艺术
  • 2篇井上厦
  • 2篇共同体
  • 2篇非理性
  • 2篇悲哀
  • 2篇《海边的卡夫...
  • 1篇对峙
  • 1篇心灵
  • 1篇心灵自由
  • 1篇形式主义理论
  • 1篇叙事结构
  • 1篇言语
  • 1篇言语艺术
  • 1篇艺术
  • 1篇意象
  • 1篇义理
  • 1篇中国意象
  • 1篇什克洛夫斯基
  • 1篇素材

机构

  • 11篇西北大学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装甲兵工程学...

作者

  • 11篇张青
  • 1篇翁建文
  • 1篇王晶
  • 1篇毕忠安

传媒

  • 2篇当代外国文学
  • 2篇外语教学
  • 2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国外理论动态
  • 1篇理论导刊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外语研究
  • 1篇西安外国语大...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4
  • 1篇2009
  • 5篇2008
  • 2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被引量:16
2006年
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在叙事上具有典型的现代小说之特点:借用传统文类“神话”构筑一个“互文性”叙事的开放性文本;运用音乐、绘画等形式中段叙事时间的连续性,使小说呈现出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梦幻与现实的融合将一个普通的“我”的成长故事(小事件)和潜在着大事件踪迹—“二战”背景下的中田老人一生的故事整合为一体,使文本的叙事实现了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同整个社会变化相联系的目的。
张青
关键词:互文性现代主义
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被引量:6
2006年
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村上春树在《海边的卡夫卡》中,通过主人公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经历,思考并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作者认为命运是被动与偶然的、命运是非理性的,文本表现了作者独特的命运观:既不同于西方式的抗争,又不同与东方式的顺从,而是人与人互助、人与自然共存的现代命运意识。
张青
关键词:命运非理性
超越时空的叙事结构——论村上春树的《倾听风吟》被引量:3
2008年
学界对村上文学的研究多于主题分析,少于叙事结构的探讨。《倾听风吟》一发表就以"阅读这部作品,就像收看不连续的时间由不同颜色的版块拼凑在一起组成的电视连续剧"之复杂结构受到日本文学界的关注,但至今尚未见到分析该作品叙事结构的系统研究成果。本文将从作品在叙事上追求打破时空的限制,放任无意识的自由奔流,情节上呈现"片断化"的特点切入,剖析村上文学在整体上是如何表现多种叙事时空并置,进而实现了意识世界与潜意识世界有机融合的叙事艺术。
张青
关键词:叙事结构碎片化
“共同体”的幻灭·寻找·重构--村上春树《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解读被引量:2
2018年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在作品中通过主人公多崎作的"巡礼",对日本直面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出路进行了深刻反思。所谓现实问题是指,在政治体制上,日本首相走马灯似轮流坐庄;在经济上因1995年泡沫经济崩溃,导致日本工业"共同体"解体;在自然环境上是1995年和2013年相继发生阪神和东北地区大地震。特别是后者因核电站爆炸,造成周围民众笼罩在核辐射下惶惶不可终日。在此大背景下,村上试图通过"共同体"的重构,从精神层面拯救日本国民摆脱困境,进而提出重建日本未来的宏伟设想。
王晶张青
关键词:共同体
翌日清晨的蝉
2008年
井上厦张青
关键词:火车票出口放行
追求心灵的自由--卡夫卡《万里长城》和开高健《流亡记》
2008年
以中国古代的"万里长城"为题材,卡夫卡和开高健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表现了同一主题:卡夫卡探讨了在近代工业化社会中共同体意识尚未解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开高健从卡夫卡手中接过近代工业走向现代工业的接力棒,探索了在现代工业文明带来共同体解体后人们的生存境遇。同一主题就是人们追求心灵自由的深层心理:卡夫卡的《万里长城》表现了在相对不自由的近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开高健的《流亡记》再现了在绝对不自由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自我存在的价值。
张青毕忠安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心灵自由
历史“记忆”的痛切反思与希望——村上春树《开往中国的慢船》论被引量:1
2018年
《开往中国的慢船》是村上初期创作的重要短篇。叙事者"我"站在现时点上,根据过去"不确切的记忆"叙述"我"在小学、大学和成年时邂逅的三个中国人的故事。文章从历史"记忆"的痛切反思与希望切入,立足于中日战争、太平洋战争和日本"战后民主主义"的历史背景,探讨美国和"中国"在"我"印象中的不同"记忆"以及"开往中国的慢船"的象征意义。经分析表明,"我"对美国的"记忆"是"屈辱",而对中国则是"荣耀";"开往中国的慢船"不仅象征着"我"想象中的日本社会的希望,同时预示着现代社会的未来走向。"我"意象中的那个"中国"或许真的很遥远,但无疑是未来世界的曙光所在。
张青
关键词:历史记忆
悲哀的记忆与历史再现——试析井上厦《翌日清晨的蝉》的叙事艺术
2008年
日本战后作家井上厦的短篇小说《翌日清晨的蝉》以少年"我"的战后生活为题材,运用日本"私小说"特有的真实笔触,控诉战争所造成的无数人家破人亡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反对战争、渴望人间真爱、希望世界和平的主题。本文从叙事学的视角分析井上这篇小说在自叙传、时间及空间方面的叙事艺术。
张青
关键词:井上厦叙事
明暗对峙的绝望抗争——论夏目漱石作品《梦十夜》之“第九夜”
2014年
夏目漱石的《梦十夜》以梦幻的形式揭示了潜在人类灵魂深处的"原罪"意识、对生的困惑与不安、以及在绝望中的抗争,其中"第九夜"特别凸显这一主题。以"第九夜"为中心,通过分析母子对话,揭示一个母亲的"心像世界"。在"第九夜"中,我们从一种看似"徒劳"的反抗中感悟到:现实虽然是一个非理性的、令人绝望的社会,但同时也是一个蕴含希望的混沌世界,如果能从"徒劳"行为中发现蕴含的人生意义,就能够使隐遁在黑暗中的希望之光发生戏剧化的逆转,显现出"徒劳"转为"幸福"的端倪。
张青
关键词:夏目漱石《梦十夜》非理性
鲁迅的“故乡”与井上厦的“故乡”的叙事艺术
2008年
鲁迅和井上厦运用极为相似的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和现实主义的客观描写相结合的叙事手法,分别再现了他们的故乡情结。但他们在主题表现上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说鲁迅的《故乡》表现了憧憬自然美和批判现实,那么井上厦的《故乡的蝉》则抒发了作者反对战争、渴望人间真爱、希望世界和平的凝重的主题。
张青
关键词:悲哀叙事故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