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信文

作品数:91 被引量:159H指数:9
供职机构:海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农业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生物学
  • 8篇医药卫生
  • 4篇农业科学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7篇黄雀
  • 15篇白腰文鸟
  • 14篇鸣禽
  • 14篇发声
  • 13篇纤维联系
  • 11篇听觉
  • 10篇P物质
  • 9篇端脑
  • 9篇发声控制
  • 8篇免疫
  • 7篇上纹状体
  • 7篇发声控制核团
  • 7篇HRP法
  • 6篇上纹状体腹侧...
  • 6篇前脑
  • 6篇组织化学
  • 6篇纹状体
  • 6篇免疫组织
  • 6篇免疫组织化学
  • 6篇脑啡肽

机构

  • 68篇海南师范大学
  • 42篇北京师范大学
  • 17篇内蒙古师范大...
  • 16篇东北师范大学
  • 4篇北京动物园
  • 3篇海南师范学院
  • 3篇海南科技职业...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2篇广东省昆虫研...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深圳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国家人口计生...
  • 1篇海南省热带药...

作者

  • 89篇张信文
  • 37篇曾少举
  • 30篇左明雪
  • 17篇蓝书成
  • 13篇张学博
  • 12篇孙颖郁
  • 7篇曾玉
  • 7篇李佳
  • 7篇黄鑫欣
  • 6篇张园
  • 5篇李德伟
  • 5篇熊燕
  • 5篇朱光剑
  • 5篇马骏
  • 5篇周荔平
  • 4篇陈焱
  • 4篇刘斌
  • 3篇梁素娟
  • 2篇彭卫民
  • 2篇谢凤

传媒

  • 9篇Curren...
  • 8篇海南师范大学...
  • 7篇解剖学杂志
  • 7篇Zoolog...
  • 6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海南师范学院...
  • 5篇动物学杂志
  • 4篇解剖学报
  • 4篇神经解剖学杂...
  • 3篇内蒙古师范大...
  • 3篇中国生理学会...
  • 2篇野生动物
  • 2篇生物学杂志
  • 2篇中国家禽
  • 2篇中国生理学会...
  • 1篇中国神经科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生物学通报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实验生物学报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 8篇2005
  • 5篇2004
  • 7篇2003
  • 7篇2002
  • 2篇2001
  • 4篇2000
9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雀中脑丘间核背内侧部的纤维联系—HRP法研究
1994年
用HRP顺、逆行追踪方法研究了黄雀中脑丘间核背内侧部(DM)的纤维联系。将HRP微电泳入DM内,在同侧的中脑枕束和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出现了密集的顺行标记纤维或终末;在同侧古纹状体栎核及中脑下丘中央核见到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结果表明,DM投射到延髓发声中枢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它接受端脑发声中枢古纹状体栎核及听觉中枢中脑下丘中央核的传入投射。提示DM是中脑的发声中枢和发声通路的重要中继站。
张信文
关键词:纤维联系HRP法黄雀
血清性激素在白腰文鸟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神经元早期性双态分化中的作用
2003年
本文究了雌、雄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swinhoei)不同发育时期前脑四个控制发声重要核团古纹状体栎核 (RA)、新纹状体前部巨细胞核外侧部 (LMAN)、X区 (AreaX)和高级发声中枢 (HVC)中神经元数量、体积和体内雌二醇 (E2 )和睾酮 (T)浓度的变化 ,以揭示性激素对鸣禽发声核团性双态性分化的影响。结果发现 :( 1)HVC、LMAN和X区在发育早期神经元数量和体积均呈显著性双态性差异 ,而RA神经元直至 30日龄 (P30 )后才显示出明显性别差异 (P <0 0 5 ) ;( 2 )除RA外 ,HVC、LMAN和X区神经元体积的显著性双态性差异均发生在P2 0左右 ,P2 0后雌、雄核团内的神经元体积仅有较小范围的波动 ;( 3)RA和LMAN神经元数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雌、雄鸟HVC和雄鸟X区的神经元数量在P2 0~ 30间均增长 ,雄鸟HVC的增长幅度显著大于雌鸟。P30后HVC和X区的神经元数量不再增加 ,开始小幅度减少 ;( 4)四个发声核团的神经元数量和体积在P5~ 12 0期间均出现 1~ 2个急剧变化期 ,此变化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开始出现显著性差异的临界期及核团间神经联系开始建立的时期相对应 ;( 5 )雌、雄鸟血清中E2 的水平在核团发育初期 (P5 )差异显著 ,雌鸟为雄鸟的 7 45倍 ,P5后则呈相反方向变化趋势 ,在P15时雄鸟中的E2 水平反超过雌鸟 ,差异?
曾少举张信文李雪生左明雪
关键词:血清性激素白腰文鸟神经元雌二醇睾酮
燕雀上纹状体腹侧尾核对发声和呼吸的调制效应及其纤维联系
张信文
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发现了燕雀大脑上纹状体腹侧尾地发声和呼吸有协调控制作用,以及该脑区的复杂神经网络联系,为进一步研究人类语言的奥秘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关键词:脑神经
速激肽1型受体(NK1R)在斑胸草雀脑干鸣唱控制相关核团及部分听觉核团内的分布
2014年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研究了速激肽1型受体(NK1R)在斑胸草雀脑干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的分布及阳性标记特征.结果显示,NK1R广泛分布于斑胸草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1)发声控制相关核团:中脑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M)有大量的NK1R免疫阳性胞体标记,极少出现纤维;中脑腹侧被盖区(VTA)、黑质致密部(SNc)及周围脑区有大量的NK1R阳性胞体和NK1R免疫阳性纤维分布;2)听觉中枢:中脑背外侧核(MLd)和耳蜗核前庭外侧核(NM)有密集的胞体标记;而耳蜗核层状核(NL)及角核(NA)有少量NK1R阳性胞体分散分布,且角核可见大量密集深染纤维.本实验结果提示NK1R可能在鸣禽的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黄丽徐程张信文孙颖郁
关键词:斑胸草雀鸣禽
速激肽1型受体(NK1R)在斑胸草雀端脑发声核团的分布被引量:1
2014年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斑胸草雀端脑发声控制核团内速激肽1型受体(NK1R)的表达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NK1R在高级发声中枢(HVC,proper name)、巢皮质巨细胞核外侧部(lateral magnocellular nucleus of the anterior nidopallium,LMAN)和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均有大量的免疫阳性标记,但前脑基底神经节X区(Area X)仅有少量的表达,X区内的P物质和NK1R分布密度具有不一致性.结果表明:NK1R广泛分布于斑胸草雀发声控制核团中.提示NK1R可能参与鸣唱学习相关的重要生理过程.
林春黄丽孙颖郁张信文
关键词:P物质斑胸草雀
黄喉鹀层状核向脑桥及中脑听性核团的投射
1993年
用HRP顺行追踪法研究黄喉鵐延髓层状核向脑桥及中脑的投射.将HRP微电泳入层状核,在同侧上橄榄核,对侧脑桥外侧丘系腹核及中脑背外侧核等处见到密集的顺行标记纤维或终末;在对侧层状核同时见到许多标记细胞和终末;在双侧巨细胞核出现了密布的逆行标记细胞.结果说明层状核投射至同侧上橄榄核,并终止于对侧的外侧丘系腹核及中脑背外侧核;双侧层状核之间有许多的往返联系.此外,层状核接受巨细胞核的传入投射.因此层状核可能是听觉上行通路中在脑干的第二级中继站.
张信文蓝书成
关键词:黄喉WU
黄雀与黄喉鹀端脑控制鸣啭学习中枢的神经联系和形态比较
1999年
应用CB—HRP方法和焦油紫染色,对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和黄喉鵐(Emberiza elegans)端脑发声控制的高位中枢,上纹状体腹侧尾端(Hyperstriatum ventrale,pars caudale,HVc)的纤维联系和相关核团的形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鸟HVc的主要中枢联系是基本上相似的,但存在以下差别:1、黄雀HVc只接受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内侧部(mMAN)内少数神经元的传入投射;黄喉鵐HVc接受mMAN及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外测部(IMAN)大量的神经元的传入投射。2、黄喉鵐比黄雀的HVc接受更多的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NHf)神经元的传入投射。3、黄雀HVc接受长条形端脑听区的传入投射;黄喉鵐HVc接受端脑听区L1、L2、L3上、中、下三层结构的传入投射。这些差别对两种鸟的鸣叫差异及鸣啭学习有重要的影响。
张信文曾少举左明雪
关键词:黄雀端脑纤维联系
黄雀(carduelis spinus)耳蜗神经元至延髓耳蜗主核的投射——HRP法研究被引量:5
1992年
将HRP溶液注入鸣禽黄雀的耳蜗内,顺行追踪了耳蜗神经元至延髓听觉核团的上行投射。①在同侧的听神经(NⅧ)有密集标记的神经纤维束并分别投射至延髓的巨细胞杉和角状核;②在巨细胞核和角状核出现大量密集的标记终末,表明:黄雀的耳蜗神经元发出的纤维组成听神经后分别投射至同侧的巨细胞核和角状核做为听觉通路的第一级换元站的延髓耳蜗主核只由此二亚核组成,延髓的层状核并不接受耳蜗纤维的直接投射。
张信文蓝书成
关键词:耳蜗黄雀神经元
鸣禽间脑听觉卵圆核壳区脑啡肽的免疫组织化学及神经联系(英文)被引量:1
2000年
应用尼氏染色及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鸣禽白腰文鸟 (Lonchurastriata)间脑听觉中继核———卵圆核 (n .OvoidalisOv)中心核及其壳区 (shell)的形态学特征 ,再应用神经示踪剂BDA (biotionylateddextranamine)对壳区的神经投射进行了研究 .结果发现 :(1)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较尼氏染色更能区分中心核及壳区 ,仅Ov壳区存在脑啡肽纤维或细胞 ,而中心核几乎不存在 ;(2 )Ov壳发出纤维投向端脑听区L2b ,L1,L3,下丘脑腹内侧核 (ventromedialnucleusVMN)和下丘脑前内侧核 (n .anteriormedialishypothalamiAM) ;(3)Ov壳接受端脑古纹状体粗核 (robustarchistriatumRA)壳区、中脑背内侧核 (mesencephalicuslateralisparsdorsalisMLd)与丘间核 (n .intercollicularisICo)界面区的投射。首次发现鸣禽卵圆核壳区同非鸣禽相似 ,也与下丘脑有神经投射联系 。
曾少举陈刚彭为民张信文左明雪
关键词:鸣禽脑啡肽免疫组织化学
法国肉鹌鹑胚胎发育的形态学观察和影响发育的环境因素被引量:9
2002年
选迪法克系肉鹌鹑的种蛋进行人工孵化实验 ,观察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及环境因素对发育的影响 .a.取入孵 2h至 16d的活体胚胎 ,经固定、染色和制作整体装片或标本后观察 .结果显示 :鹌鹑胚胎在入孵前已发育 ,产卵 2 8h原条已明显可见 ,入孵 14h后原肠胚形成 ,入孵 36h,脑泡和心包出现 ,入孵 96h ,神经胚完成 ,孵化 16d左右 ,器官完全形成 ,发育成雏鸟出壳 .b .将种蛋分 7组进行孵化 ,观察和比较了 4种环境因素对孵化和胚胎发育的影响 .结果表明 :1)消毒可防止病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感染造成死胚 ;2 )及时翻蛋和常换气可防止缺氧和CO2 中毒 ;3)温度过低 (35~ 36℃ ) ,造成鹑胚孵化慢 ,生长发育迟缓 ,出雏后易死亡 ;温度过高 (39~ 4 1℃ ) ,造成鹑胚孵化快 ,但发育不良 ,出雏后也易死亡 ;4 )相对湿度过低 (45 %以下 ) ,导致胚胎严重失水死亡 ;相对湿度过高 (75 %以上 ) ,导致缺氧甚至闷死 .上述结果为增加养鹑业的经济效益提供了应用基础的科学依据 .
张信文熊燕高金岗马文儒符娜谢凤
关键词:胚胎发育形态学环境因素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