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丕胜 作品数:33 被引量:134 H指数:5 供职机构: 宁波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宁波市医学科技计划项目 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低增生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01年 张丕胜 刘新建 韩海年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病态造血 MDS 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中高危及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观察利妥昔单抗联合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SCT)治疗中高危及复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4例接受利妥昔单抗联合ASCT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初治17例,复发7例;初诊时临床分期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4例;生发中心型11例,非生发中心型13例;15例患者伴有B症状;IPI评分高危6例,中危18例。所有患者均移植成功,无严重不良反应。初治患者移植前3例PR患者移植后均达到CR,复发患者移植前3例PR患者移植后2例PR患者再次达到CR。移植前疾病达CR组复发率低于移植前疾病达PR组(P<0.05),且移植前疾病达CR组无病生存高于移植前疾病达PR组(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联合ASCT作为巩固治疗时移植前处于CR的患者可获得了长期生存。 曹俊杰 陆滢 马俊霞 张丕胜 刘旭辉 杜小红 陈冬 裴仁治关键词:利妥昔单抗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CR-SSCP方法研究血液系统肿瘤的p53基因突变 被引量:2 2001年 目的 :探讨 p5 3基因突变在血液系统肿瘤发病及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 PCR- SSCP方法对 34例血液系统肿瘤患者 p5 3基因第 5、8外显子进行研究。结果 :从 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AML ) (1/ 12 ,8.33% ) ,1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1/ 5 ,2 0 % ) ,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2 / 5 ,40 % ) ,2例多发性骨髓瘤 (MM) (2 / 8,2 5 % )中发现了 p5 3基因突变。其中 1例 AML,1例 NHL 及 1例 MM,均在检测后 3个月内死亡。结论 :p5 程冬梅 李先根 钟晓松 张丕胜 颜式可 邬伟秀 周柱 王椿关键词:血液系统肿瘤 P53基因 基因突变 PCR-SSCP方法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继发嗜水气单胞菌骨髓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014年 急性白血病患者自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之反复化疗、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极易并发医院内感染,且感染后病情明显加重,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以往被忽略的气单胞菌感染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在肝胆疾病及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气单胞菌感染病例不断增加,病死率较高[1].现将我院2005年1月到2012年12月收治的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继发嗜水气单孢菌骨髓炎的病例报告如下. 曹俊杰 裴仁治 马俊霞 张丕胜 刘旭辉 杜小红 陈冬 沙科娅 陈列光 李双月 庄贤栩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 骨髓炎 化疗后 继发 自身免疫功能低下 气单胞菌感染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七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7 2002年 目的 加深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体征的认识 ,提高早期诊断的水平。方法 总结我院近十年来 7例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病人的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及CT、核磁共振检查的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 :7例病人的首发症状各异 ,但以腰背痛、腹痛及消瘦为多见 ,后期症状因受累脏器的不同而异 ,其中以腹部包块、腹水、泌尿系统症状及肠梗阻常见。 (2 )诊断 :根据病人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γ球蛋白升高及CT和核磁共振阳性表现为诊断依据。腹部CT检查对于腹部肿块和脏器粘连比B超检查敏感 ,但合并肾积水及输尿管病变的病人则以B超检查最有优势。 (3)治疗 :治疗的效果与疾病发展的程度、阶段有关 ,当疾病在炎症活动期 ,应积极给予足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当纤维化已形成并发展到梗阻时 ,需及时手术治疗。结论 影像学检查对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非常重要 。 蒋明 张思争 潘卫东 曾学军 张丕胜关键词:腹膜后纤维化 CT 超声检查 DNA甲基化介导的miR-720沉默与急性髓系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 探讨miR-72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的表达水平、调控机制及其与白血病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38例AML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骨髓细胞miR-720表达水平;采用焦磷酸测序法定量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miR-720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构建慢病毒介导的miR-720过表达kasumi-1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WST-1法、集落形成实验、Transwell细胞迁移实验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iR-720对kasumi-1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周期、集落生成、迁移及P53介导的细胞凋亡通路的影响.采用重亚硫酸盐测序法检测地西他滨处理前后kasumi-1细胞miR-720甲基化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地西他滨处理后kasumi-1细胞miR-720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对照相比,AML患者miR-72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0.69±0.09对3.00±0.46,P<0.01),且miR-720启动子区域呈现显著高水平的DNA甲基化[(75.56±2.35)%对(47.65±2.78)%,P<0.01].miR-720过表达的kasumi-1细胞自身凋亡率明显增高(P=0.017),对细胞毒药物依托泊苷的凋亡敏感性也明显增加(P=0.004),细胞增殖明显受抑(P<0.01),细胞集落形成能力减弱(P=0.005),细胞周期阻滞于G1/G0期,细胞迁移能力下降.miR-720的过表达显著诱导kasumi-1细胞P53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包括P53、Bax以及诱导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激活.地西他滨处理后的kasumi-1细胞miR-720表达水平较处理前明显增高,而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降低,结论 AML患者骨髓细胞miR-720表达水平明显降低,DNA甲基化介导的miR-720表达抑制有助于白血病生物学特征的维持。 唐善浩 裴仁治 李空飞 马俊霞 张丕胜 陆滢 刘旭辉 杜小红 陈冬 沙科娅 曹俊杰 李双月关键词:微RNAS DNA甲基化 肿瘤特征 地西他滨 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阿糖胞苷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9 2019年 目的:探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化疗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患者的疗效、预后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收治的40例老年复发/难治性AML患者(69-85岁)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联合治疗组采用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地西他滨,15 mg/m^2,d 1;阿克拉霉素,10 mg/m^2,d 3-6;注射用阿糖胞苷,10 mg/m^2,d 1-14;注射用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200μg/(m^2·d),d 1-14)。对照组采用标准CAG方案(阿克拉霉素20 mg/m^2,d 1-4;注射用阿糖胞苷,15 mg/m^2,d 1-14;G-CSF400μg/(m^2·d),d 1-14)。2周1疗程,连续用药2个疗程。比较2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CR)、总缓解率(ORR),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1年生存率,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的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治疗组CR 55.00%(11/20),OR 85.00%(17/20)(P <0.05);CAG组CR 30.00%(6/20),OR50.00%(10/20)。截止至2018年2月,40例患者中17例存活,20例死亡,3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12(2-35)个月。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13(2-35)个月,1年OS率为70.00%;CAG组中位生存时间10(2-31)个月,1年OS率为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外周血WBC、Plt数高于CAG组,Hb水平低于CA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肺部感染、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CAG组(65.00%vs 25.00%,50.00%vs 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西他滨联合低剂量CAG方案治疗老年复发/难治性AML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并无差异,但不良反应增加,在临床在治疗过程中要及时给予预防性处理。 陈冬 陆滢 裴仁治 叶佩佩 张丕胜 马俊霞关键词:地西他滨 阿糖胞苷 CAG方案 急性髓系白血病 老年 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2-07-2013-07血液科住院的恶性血液病合并发热患者98例,其中感染性发热组(包括细菌感染、真菌感染及混合感染,除外病毒感染)65例、非感染性发热组(包括肿瘤性发热、药物热等)33例,对照组30例为同时期住院的非恶性血液病患者。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结果 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3.24±0.42 vs 1.09±0.41,P<0.05),也较非感染性发热组(1.58±0.59)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水平则无明显升高(1.58±0.59 vs 1.09±0.41,P>0.05)。经过有效治疗2周后,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1±0.72)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非感染性发热组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1.10±0.28)无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中具有一定价值。 唐善浩 裴仁治 马俊霞 张丕胜 陆滢 刘旭辉 杜小红 陈哲 陈冬 沙科娅 曹俊杰 李双月关键词:恶性血液病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维甲酸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被引量:2 2002年 刘新建 张丕胜 杨彩丽 陈玲 苏丽娟 段璐芬 王喜莲关键词:维甲酸 三氧化二砷 急性白血病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对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与白介素-11在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中的疗效进行分析。方法:参与此次研究的对象均为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共40例,均于2014年1月份到2015年12月份在本院接受治疗。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实施白介素-11治疗,实验组实施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情况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预后显示两组患者的疗效差异明显,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血小板情况差异明显,实验组的血小板恢复最大值、血小板<50×109/L的持续时间、血小板恢复至75×109/L、100×109/L的时间均比对照组理想,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实验组的安全性理想,不良反应率比对照组低,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其安全性和疗效比白介素-11理想。 陈列光 裴仁治 张丕胜 陆滢 刘旭辉 吴静怡关键词: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白介素-11 白血病 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