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军

作品数:8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类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超声
  • 3篇神经阻滞
  • 3篇超声引导
  • 2篇镇痛
  • 2篇术后
  • 2篇坐骨
  • 2篇坐骨神经
  • 2篇细胞
  • 1篇大转子
  • 1篇蛋白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置管
  • 1篇断指
  • 1篇断指再植
  • 1篇多普勒超声
  • 1篇性细胞
  • 1篇胸神经
  • 1篇炎性细胞
  • 1篇炎性细胞因子
  • 1篇腰椎

机构

  • 8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同济大学
  • 1篇贵州航天医院
  • 1篇晋江市医院
  • 1篇华市人民医院
  • 1篇广州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姚军
  • 2篇谢振玮
  • 2篇徐杨
  • 1篇张俊峰
  • 1篇曾真
  • 1篇严海
  • 1篇尚嘉伟
  • 1篇焦志华
  • 1篇汪正平
  • 1篇陈勇柱
  • 1篇黄小静
  • 1篇王晓峰
  • 1篇张国强
  • 1篇李光才
  • 1篇杨银燕

传媒

  • 4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重庆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4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再植术后手指组织灌注的影响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评估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连续阻滞的镇痛方法对断指再植术后再植手指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断指再植术后患者60例,排除年龄<6岁、既往有雷诺综合征病史、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Ⅱ级以上和伴严重合并伤者。将患者随机分入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患者应用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置管,术后接电子镇痛泵行持续镇痛,镇痛配方为0.2%罗哌卡因共200mL,维持量5mL/h,术后48h拔除导管;对照组患者术后单纯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进行以上操作。在术后12、24、36、48h各时间点,记录患者的皮温差(再植手指远端的皮温与对应健侧手指皮温的差值)和组织灌注评分(再植手指的皮肤颜色、肿胀程度和毛细血管充盈时间3项评分的总和);记录患者在断指病房监护室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12、24、36和48h各时间点,研究组的皮温差绝对值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再植手指的组织灌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两组间在断指病房监护室住院天数和总住院天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因血管危象行二次探查手术,研究组无类似不良事件,两组均无再植手指坏死的病例。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连续阻滞较常规阻滞能改善阻滞效果,为断指再植术后患者提供了良好的镇痛,同时能升高再植手指皮温,改善组织灌注,防止术后血管危象的发生。
张国强吴寿和徐杨姚军
关键词:超声引导神经刺激仪断指再植组织灌注
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骨科手术患者的效果被引量:14
2019年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骨科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行膝关节或远端部位骨科手术患者90例,年龄18~64岁,性别不限,体重指数19~28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30):改良前路组(穿刺针与超声束几乎垂直)、前路组和后路组。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20 ml)联合股神经阻滞(注射0.5%罗哌卡因15~20 ml)。在喉罩联合静吸复合全麻下完成手术。当通气频率≥20次/min和/或心率增加幅度超过基础值的20%时,静脉注射舒芬太尼1 μg/次。术后24 h内VAS评分≥4分时,口服塞来昔布胶囊0.2 g进行镇痛。记录坐骨神经深度、进针深度、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和持续时间;分别于术后6、8、10、12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和术后24 h内塞来昔布胶囊使用情况。记录术后穿刺部位血肿、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后路组比较,改良前路组和前路组坐骨神经深度和进针深度增加,坐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延长,持续时间缩短,术中舒芬太尼用量增加,术后10 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升高,改良前路组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升高(P<0.05)。与前路组比较,改良前路组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升高(P<0.05)。3组间术后24 h内塞来昔布胶囊使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超声引导下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麻骨科手术患者的效果与前路坐骨神经阻滞无差异,且不如后路坐骨神经阻滞,但改良前路坐骨神经阻滞便于操作,且超声下显像清晰。
邹颖华姚军严海焦志华陈潇潇殳卓琳曾真
关键词:超声检查神经传导阻滞坐骨神经
超声引导下两种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对于踝部骨折患者麻醉效果的比较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和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患者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外踝、跟骨和足外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股骨大转子平面入路组(GTA组)和腘窝上入路组(PA组),每组25例。分别在坐骨神经阻滞后行全身麻醉,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操作时长、坐骨神经深度、术中芬太尼用量,以及术后8h疼痛VAS评分和股后肌群肌力。结果 PA组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显著快于GTA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长显著短于GTA组,坐骨神经深度显著浅于GTA组(P值均<0.01)。两组间术中芬太尼用量和术后8h疼痛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A组术后8h的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Ⅳ或Ⅴ级,而GTA组仅2例肌力达到Ⅲ级,其余均低于Ⅲ级,两组间肌力Ⅲ级及以上和肌力Ⅲ级以下患者构成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腘窝上入路坐骨神经阻滞相比股骨大转子入路操作便捷,且能更好地保留股后肌群肌力,两种方法的镇痛效果相当。
谢振玮姚军
关键词:超声引导坐骨神经阻滞
右美托咪定对腰椎融合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腰椎融合术围术期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抗炎机制。方法选择择期行腰椎融合术的患者60例,麻醉诱导后随机分入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患者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75ug/kg,对照组患者给予等容量的0.9%氯化钠溶液。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给予右美托咪定或0.9%氯化钠溶液后(T1)、给药30min后(T2)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术中和术后麻醉镇痛药的用量。分别于T0、术后进入麻醉后恢复室即刻(T3)、术后18~20h(T4)各时间点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促炎性细胞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白细胞介素(IL)-6、核转录因子(NF)-kB和抗炎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和术中维库溴铵、芬太尼、丙泊酚、七氟烷用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各时间点的MAP和HR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在T1、T2时间点的MAP和HR均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两组间术后2、4、8、12、24、48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各时间点NF-kB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美托眯定组在T3时间点的NF-kB水平显著低于同组T0时间点(P〈0.05),对照组各时间点NF-kB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间和两组内各时间点的HMGB1、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右美托咪定组在T4时间点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P〈0.05),T3、T4时间点的IL-6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对照组T3、T4时间点的IL-6水平显著高于同组T0时间点(P值均〈0.05),T4时间点
黄小静姚军尚嘉伟黄同飞汪正平
关键词:高迁移率族蛋白1核转录因子-KB腰椎融合术
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技术应用于肩胛骨骨折手术的镇痛效果观察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胸神经阻滞技术对肩胛骨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间行肩胛骨骨折择期手术14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分为3组:气管插管全麻32例(G组),全麻联合臂丛阻滞55例(B组),全麻联合臂丛+胸神经阻滞53例(S组)。其中S组分为3个亚组:胸椎旁阻滞19例(S1组),竖脊肌阻滞16例(S2组),椎板阻滞18例(S3组)。分析术中舒芬太尼追加剂量、苏醒室内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和追加镇痛药物需求率。结果:在术中追加舒芬太尼用量、苏醒室中VAS评分和追加镇痛需求率方面,S组最低,B组和S组显著低于G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S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肩胛骨骨折手术中,胸神经阻滞可以在全麻联合臂丛阻滞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镇痛效果,3种胸神经阻滞技术镇痛效果相似。
陈勇柱姚军周申元谢振玮张俊峰王晓峰
关键词:肩胛骨骨折
前臂正中神经阻滞麻醉对桡动脉血流动力学和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2016年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评估前臂正中神经阻滞麻醉对桡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的影响,以及该方法对桡动脉穿刺置管成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术中需行动脉有创血压监测的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入研究组(在正中神经阻滞麻醉后行桡动脉穿刺)和对照组(直接行桡动脉穿刺),每组30例。研究组在超声引导下于前臂中点注射1%利多卡因5 m L进行正中神经阻滞麻醉,在阻滞前5 min和阻滞后5、10 min 3个时间点,应用超声于离桡骨茎突近端1 cm处短轴平面测量桡动脉内径;在长轴平面当彩色多普勒显示血流充盈整个管腔时取得脉冲多普勒频谱,测量VP和RI。桡动脉穿刺部位均为桡骨茎突内侧触摸动脉搏动最明显处,用20G套管针采用触诊穿刺法进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记录两组患者首次穿刺成功率、最终穿刺成功率、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均成功完成正中神经阻滞麻醉,与阻滞前5 min相比,阻滞后5和10 min桡动脉的VP均显著加快(P值均<0.05),RI均显著降低(P值均<0.05);阻滞后5 min与阻滞后10 min相比,桡动脉的VP和R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阻滞前后各时间点桡动脉内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研究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平均穿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最终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臂正中神经阻滞麻醉能显著增加桡动脉的VP,降低RI,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平均穿刺次数,缩短平均穿刺时间,使操作者能更高效地对桡动脉进行穿刺置管。
李光才杨银燕黄同飞姚军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桡动脉置管
布托啡诺静脉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静脉镇痛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月在晋江市医院行剖腹产的12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术后镇痛方法的不同分为3组:A组采用静脉镇痛(100 mL生理盐水含有3μg/kg布托啡诺+25 mg多拉司琼,2 mL/h,持续镇痛48 h);B组采用静脉镇痛(100 mL生理盐水含有3μg/kg布托啡诺+25 mg多拉司琼,2 mL/h,持续镇痛48 h)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双侧各给予0.5%罗哌卡因10 mL);C组采用静脉镇痛(100 mL生理盐水含有2μg/kg布托啡诺+25 mg多拉司琼,2 mL/h,持续镇痛48 h)联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双侧均给予0.5%罗哌卡因10 mL),对比3组产妇术后4、8、12、24、48 h镇痛的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镇痛的满意度。结果术后4、8、12 h B组和C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和C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48 h VAS评分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且均高于C组;术后4、8、12、24、48 h镇痛满意度:C组>B组>A组。结论布托啡诺静脉镇痛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可减少布托啡诺用量,减轻阿片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术后镇痛的满意度。
刘丽华姚军颜景佳卢清旺
关键词:布托啡诺剖宫产术后镇痛静脉镇痛
咪达唑仑调节cAMP/PKA/CREB通路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
2023年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乳腺癌MDA-MD-23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对环磷酸腺苷(cyclicadenosine monophosphate,c AMP)/蛋白激酶A(protein kinase A,PK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 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MDA-MD-231细胞并分为对照组、咪达唑仑L组、咪达唑仑M组、咪达唑仑H组和咪达唑仑H+Sp-cAMPS组,咪达唑仑L组、咪达唑仑M组、咪达唑仑H组分别用5μmol/L、10μmol/L、20μmol/L咪达唑仑处理细胞,咪达唑仑H+Sp-cAMPS组加入20μmol/L咪达唑仑+10μmol/L Sp-cAMPS处理细胞。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3-(4,5)-dimethylthiahiazo(-z-y1)-3,5-di-phenytetrazoliumromide,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试验检测迁移能力;Transwell试验测定细胞的侵袭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c AMP的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验证磷酸化(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咪达唑仑L组、咪达唑仑M组、咪达唑仑H组细胞呈现凋亡现象,凋亡率显著提高,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c AMP、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与咪达唑仑H组比较,咪达唑仑H+Sp-cAMPS组细胞生长状态良好,凋亡率显著降低,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cAMP、p-PKA/PKA、p-CREB/CRE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结论 咪达唑仑可通过抑制cAMP/PKA/CREB信号通路的激活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蒋琦雯徐杨姚军叶棋任帅帅
关键词:咪达唑仑乳腺癌细胞增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