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春芳
- 作品数:26 被引量:96H指数:6
- 供职机构:湛江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异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乙型糖尿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甲状腺激素及自身抗体的异常情况,探讨乙型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关系。方法对396例乙型糖尿病患者及411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其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水平,同时测定其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及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结果在健康对照组中,甲状腺激素异常发病率为7.5%,其中男性为5.5%,女性为9.4%,女性亚甲减患病率为4.7%,高于男性亚甲减患病率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对照组中TPOAb阳性率为10.2%,TGAb阳性率为6.6%。在乙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异常发病率为16.2%,男性为12.3%,女性为20.5%,其中女性亚甲减患病率为9.2%高于男性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2DM患者亚甲减占甲状腺功能异常发生率的40.6%;TPOAb阳性率为15.2%,TGAb阳性率为7.1%。结论乙型糖尿病患者中甲状腺疾病患病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以女性亚甲减为主;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甲状腺自身抗体筛查及定期监测FT3、FT4、TSH,对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的评估、预后的判断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林养吴春芳邓丽花李春鸿
- 关键词:甲状腺激素类自身抗体
- 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脂联素水平的相关性。方法:79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伴大血管病变组(A)40例,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39例。另选40例健康者作正常对照组(C组),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及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血脂等指标。结果:A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高于B组及C组(P<0.05),B组明显高于C组(P<0.05),A组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B组及C组(均P<0.05),B组明显低于C组(P<0.05)。相关分析提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脂联素有相关性(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白桦林养吴春芳
- 关键词: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超敏C反应蛋白脂联素
- 血清NT-proBNP和cTnI联合检测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探讨血清N-末端前体脑钠肽(NT-proBNP)和心肌钙蛋白I(cTnI)联合检测在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3月医院收治的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行体检的80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两组的血清NT-proBNP、cTnI的水平。结果:观察组的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心功能分级高者的cTnI、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心功能分级低者(P<0.05)。结论:NT-proBNP、cTnI水平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心肌标志物,且NT-proBNP、cTnI水平能够准确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联合检测可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提供疾病诊断依据。
- 林养彭宙符少杨黄梓就吴春芳李春鸿
- 关键词:NT-PROBNPCTNI慢性心力衰竭
- 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血清淀粉样蛋白A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观察感染性疾病早期患儿的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探讨其在小儿感染性疾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根据感染病原体的不同,将116例小儿感染性疾病患者分为病毒感染组(77例)和细菌感染组(39例),检测两组患者感染早期的SAA和Hs-CRP水平,同时取40例健康儿童作健康对照组。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细菌感染组和病毒感染组患儿的SAA水平,以及细菌感染组患儿的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病毒感染组的SAA、Hs-CRP检出率分别为97.4%、5.2%,细菌感染组的SAA、Hs-CRP检出率则分别为92.3%、94.9%,细菌感染组的Hs-CRP检出率明显高于病毒感染组(P<0.01)。结论联合检测SAA和Hs-CRP水平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参考价值。
- 林荣华林养吴春芳邓丽花
- 关键词:血清淀粉样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小儿感染性疾病
- 心梗三项检测在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4
- 2019年
- 目的 研究心梗三项运用于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本院2018年3—12月纳入的80例急性非创伤性胸痛患者作为研究组,另外选择同一时期本院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给予心梗三项检查,对比两组检测结果。结果 研究组中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ng/ml有12例,占15.00%;肌红蛋白(Myo)>50ng/ml有28例,占35.00%;心肌肌钙蛋白I(cTnI)>1ng/ml有11例,占13.75%。研究组治疗前的CK-MB、Myo及cTnI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前、治疗后4h、8h及24h的CK-MB、Myo及cTnI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梗三项检测运用于急性非创伤性胸痛中具有重要意义,为尽早诊断提供参考依据,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 邓丽花吴春芳郑海珍彭淦穗林养
- 关键词:肌钙蛋白
- 手工法、半自动和全自动凝血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的比较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研究不同方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的差别。方法采用手工法、半自动和全自动凝血仪检测相同的血浆标本,以凝固时间(PTT)、实验标本PTT值/健康对照PTT值(PTR)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3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用手工法、半自动和全自动凝血仪PTT值逐步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R和INR值用3种方法检测其结果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方法检测的PT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R和IN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当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以校准PTT的差异。
- 林养吴春芳林荣华陈梅
- 关键词:凝血酶原时间影响因素
-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检测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通过检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胃泌素及胃蛋白酶原水平,探讨肝炎病毒对患者胃肠道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根据病情不同分为三组,同时选择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血清胃泌素-17(G-17)、胃蛋白酶原Ⅰ(PGⅠ)及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分析比较。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G-17、PGⅡ及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PGⅠ/PGⅡ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Ⅰ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17、PGⅠ、PGⅡ、PGⅠ/PGⅡ的异常率比较,三组病毒性肝炎患者四项指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胃部病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常伴有胃黏膜受损、分泌功能异常。
- 林荣华林养吴春芳邓丽花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
- B型脑钠肽和D-二聚体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探讨B型脑钠肽(BNP)和D-二聚体(DD)在冠心病(CHD)合并糖尿病(DM)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冠心病(CHD)患者355例,根据病情分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152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3例;收集无CHD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92例作为对照组;再根据DM的诊断标准将各组研究对象分为合并DM及非合并DM组。并同时测定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浆BNP及DD水平。结果 ACS组DM患病率为49.3%(75/152),SA组为23.2%(47/203),对照组为9.3%(18/192),CHD患者DM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ACS组DM患病率明显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血浆BNP和DD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DD及BNP的表达均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合并DM患者BNP和DD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非合并DM患者(P<0.05)。CHD合并DM患者血浆BNP和DD水平呈正相关(r=0.729,P<0.05)。结论 CHD与DM互为危险因素,BNP与DD在对患者预后的危险分层方面,是互补的独立预测因素。
- 林养吴春芳黄诗韵黄梓就
- 关键词:冠心病糖尿病B型钠尿肽D-二聚体
- 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检测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出的78株变形杆菌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以及这些杆菌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正确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用Viter-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菌株进行鉴定、药敏分析及产ESBLs筛选。结果奇异变形杆菌的产ESBLs率为18.9%(10/53),普通变形杆菌的产酶率为9.5%(2/21)。第3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替卡西林+棒酸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的耐药率均低于10%。结论实验室有必要加强对产ESBLs变形杆菌的检测,第3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替卡西林加棒酸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是治疗变形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白桦林养吴春芳
- 关键词:变形杆菌Β-内酰胺酶耐药性
- 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分析变形杆菌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性,以正确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方法:采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78株变形杆菌进行鉴定,分析其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体外活性及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筛选。结果:奇异变形杆菌的产ESBLs率为18.9%(10/53),普通变形杆菌产酶率为9.5%(2/21)。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替卡西林+棒酸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的耐药率均低于10%。结论:实验室应加强对产ESBLs变形杆菌的检测,三代头孢菌素、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替卡西林+棒酸等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剂是治疗变形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 林养白桦吴春芳
- 关键词:抗生素变形杆菌Β-内酰胺酶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