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婷

作品数:26 被引量:114H指数:6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4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成像
  • 8篇血管
  • 6篇全脑
  • 6篇灌注
  • 5篇缺血
  • 5篇脑血
  • 5篇教学
  • 5篇CT灌注
  • 4篇容积
  • 4篇脑血管
  • 4篇灌注成像
  • 3篇血管成像
  • 3篇血管造影
  • 3篇血性
  • 3篇医学影像
  • 3篇医学影像学
  • 3篇造影
  • 3篇急性
  • 3篇急性缺血性
  • 3篇CT血管成像

机构

  • 25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市中医院

作者

  • 25篇陈婷
  • 16篇郭大静
  • 8篇方正
  • 5篇赵建农
  • 3篇刘佳
  • 3篇钟维佳
  • 3篇陈林丽
  • 3篇何晓静
  • 3篇张维
  • 2篇周君
  • 2篇张波莉
  • 2篇张瑜
  • 2篇罗银灯
  • 2篇曾国飞
  • 2篇张建英
  • 2篇廖小君
  • 2篇吴小佳
  • 2篇石新琳
  • 2篇孙冬
  • 1篇刘洋洋

传媒

  • 4篇中国医学影像...
  • 3篇重庆医学
  • 3篇第三军医大学...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临床放射学杂...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激光杂志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中医药现...
  • 1篇中华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科技期刊...
  • 1篇影像研究与医...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3篇2023
  • 6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初步应用
对20例临床拟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于发病24h内行头颅CT平扫和全脑CT灌注(CTP)成像检查,CTP检查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等参数,同时获得动态...
陈婷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CT血管造影
文献传递
左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间的夹角与左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利用冠状动脉(冠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探讨左冠脉主干(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LM)、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左回旋支(left circumflex branch,LCX)三者间的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7例行冠脉CTA检查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为正常组44例和左冠脉病变组83例,病变组进一步分为LM组(18例)、近段组(57例)、中远段组(8例)。在重建图像上测量LM、LAD、LCX三者之间的夹角,分析左冠脉夹角与局部斑块形成和分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27例患者LM与LAD间的夹角和LAD与LCX夹角(分支角)呈负相关(r=-0.356,P<0.05);LM与LCX间的夹角和分支角也呈负相关(r=-0.662,P<0.05)。近段组分支角(90.9°±20.0°)与正常组(72.7°±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近段组LM与LCX夹角(117.8°±16.0°)与正常组(129.5°±15.9°)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LAD近段斑块形成与分支角呈正相关,和LM与LCX夹角呈负相关。当分支角>70°时,左冠脉斑块形成概率将会增加。结论分支角、LM与LCX间夹角均与LAD近段斑块的形成和分布相关,利用多层螺旋CTA能够为左冠脉斑块形成、风险预测及介入治疗术前提供无创、准确、快捷的相关特征信息。
吴渝千陈婷郭大静方正刘佳
关键词:冠脉CT血管成像斑块
“医学影像学导论”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探索——以“医学影像学发展和作用”为例被引量:1
2022年
医学影像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为落实“以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探索“医学影像学导论”课程思政的开展,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之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点,同时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文化自信,以导论中“医学影像学发展、地位和作用”为教学案例,将知识点、思政元素相融合,探索适合医学影像学导论课程思政的路径和方法。
陈婷陈林丽
关键词:医学影像学教学实践导论
对比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与3.0 T MRI、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心室功能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与3.0 T MRI对比,研究320排动态容积CT及超声心动图(2-dimension echocardiography,2DE)评价左心室功能的准确性。方法选取临床怀疑左心室功能异常的患者64例,在1周内完成320排动态容积CT、3.0 T MRI及2DE 3种影像学检查,对比分析不同检查方法所获得的左心室功能参数:包括射血分数(EF)、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每搏输出量(SV)。结果 3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获得的S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1,P=0.424);而EF、EDV及ES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3.406,P=0.035;F=4.647,P=0.011;F=5.235,P=0.006)。进一步两两对比3种检查方法间的EF、EDV及ESV值:320排CT与3.0 T MRI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29,P=0.804,P=0.665);320排CT与2DE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19,P=0.006,P=0.003);2DE与3.0 T MRI间的差异亦均有显著性(分别为:P=0.033,P=0.013,P=0.011)。结论 320排动态容积CT可以准确描述左心室功能,并能较超声心动图更准确地反映左心室功能参数,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曾国飞方正郭大静张波莉陈婷
关键词:心脏心室功能
全脑CT灌注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脑梗死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评价全脑CT灌注(WB-CTP)及联合ABCD3评分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90天内继发脑梗死的价值。方法对208例TIA于入院48 h内行WB-CTP检查及ABCD3评分,比较患侧与健侧脑灌注参数差异,分析WB-CTP结果与ABCD3评分的相关性;随访90天,记录脑梗死发生情况,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A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因素,评价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及多因素联合预测TIA继发脑梗死的价值。结果208例中,190例(190/208,91.35%)共230处脑灌注异常,CTP分期Ⅰ期86例(86/190,45.26%)、Ⅱ期104例(104/190,54.74%);于175例(175/208,84.13%)发现责任血管。患侧脑血流量(CBF)低于健侧(P<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均大于健侧(P均<0.05),而两侧脑血容量(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狭窄程度与CTP分期呈正相关(r=0.529,P<0.05)。ABCD3评分与血管狭窄程度、CTP分期及相对MTT(rMTT)均呈正相关(r=0.839、0.556、0.497,P均<0.05),与CBF呈负相关(r=-0.519,P<0.05)。随访90天,65例发生脑梗死,年龄、高血压史、ABCD3评分、血管狭窄程度及CTP分期是TIA患者继发脑梗死的独立影响因素,ABCD3评分、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预测90天内继发性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47、0.888及0.904,ABCD3评分+WB-CTP、多因素联合模型优于ABCD3评分预测效能(P均<0.05)。结论WB-CTP联合ABCD3评分可有效预测TIA 90天内继发脑梗死风险。
刘姝姝陈婷郭大静卢建国陈军
关键词:脑梗死灌注血管造影术
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静脉性脑梗死及随访中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静脉性脑梗死(CVI)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证实的CVI患者15例,对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后行常规MR、对比增强磁共振静脉显像(CE-MRV)和DWI检查,分析CVI的DWI表现及其演变规律。结果常规MRI和DWI共发现15例患者26个CVI病灶。治疗前DWI表现为高信号病灶8个,稍高信号13个,混杂信号3个,等信号2个,治疗后DWI表现为高信号病灶2个,稍高信号6个,混杂信号4个,等信号14个,治疗前、治疗后DWI信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5.09±2.04)×10-4mm2/s,治疗后ADC值为(6.25±0.76)×10-4mm2/s(t=-2.72,P<0.05)。结论 DWI能够早期发现CVI病灶,判断脑水肿的性质。DWI结合常规MRI和CE-MRV在CVI的诊断及其随访中有重要临床价值。
吕增波郭大静陈婷张瑜赵建农
关键词:脑梗死扩散磁共振成像随访研究
PBL教学法结合PACS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4年
目的探讨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结合图像存档和通信系统(PACS)在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带教中的教学效果。方法将2008级医学影像专业本科班42名实习学生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1名,研究组采用PBL教学法结合PACS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师带教教学法。实习结束后将两组学生测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结果研究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报告书写及综合阅片分析能力测试成绩[分别为(86.55±3.97)、(89.78±0.77)、(87.38±8.9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23±3.70)、(79.33±0.79)、(78.35±12.6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32、5.223、-2.658,P=0.000、0.000、0.018)。结论 PBL教学法结合PACS应用于医学影像专业实习带教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陈婷郭大静钟维佳方正赵建农
关键词:教学方法PBL教学法医学影像学
全脑CT灌注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全脑CT灌注(WBCTP)成像在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患者行WBCTP检查,WBCTP检查获得达峰时间(TTP)、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参数的三维灌注图,同时获得动态CT血管成像(4D-CTA)图像。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图像包括容积再现(VR)图像,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和通过后处理重建的肿瘤与3D-CTA的融合图像。分析颅内肿瘤患者的CTP和CTA表现。结果所有WBCTP图像均能满足评价标准,在三维灌注图上确定异常灌注区。脑膜瘤(n=20)与胶质瘤(n=18)的CBF和CBV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35例患者的CTA图能找到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23例肿瘤毗邻邻近大动脉,13例肿瘤毗邻邻近静脉窦,4例患者同时累及大动脉及静脉窦。大动脉受压移位有20例,被肿瘤包裹7例,静脉窦被受压移位有12例,上矢状窦受侵并致管腔变窄5例。结论WBCTP可以实现对邻近大血管颅内肿瘤的全面评价,对颅内肿瘤的诊断及评价肿瘤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有重要价值,从而指导临床治疗。
陈维娟陈婷郭大静方正钟维佳
关键词:CT灌注CT血管成像
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在鉴别卵巢交界性肿瘤和良性上皮性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CT联合血清肿瘤标记物在卵巢交界性肿瘤(BOT)和卵巢良性上皮性肿瘤(BET)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8例BOT和41例BET患者的CT资料,收集术前血清糖类抗原-125(CA125)、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癌胚抗原(CEA)的检测结果,比较两组肿瘤的CT影像特点和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水平。结果两种肿瘤实性成分、厚分隔、壁结节的出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35、5.240、5.066,P<0.05);血清CA125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02,P<0.05),但血清HE4、CEA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30、1.122,P>0.05);血清CA125水平鉴别两种肿瘤的最佳临界值、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2.45U/mL、53.6%、85.4%;实性成分、厚分隔诊断两种肿瘤的总确诊率为78.5%;实性成分、厚分隔、血清CA125水平诊断两种肿瘤的总确诊率为81.2%。结论卵巢上皮性肿瘤出现实性成分、厚分隔及血清CA125水平升高有助于鉴别BOT和BET。
石新琳张维郭大静陈婷孙冬彭睿
关键词:卵巢肿瘤
《放射影像诊断学》基于BOPPPS课堂重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探索《放射影像诊断学》基于BOPPPS教学模型[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总结(summary)]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7级和2018级医学影像系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2018级为观察组,采用基于BOPPPS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进行授课;2017级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理论大课方式进行授课。待课程结束后,分别随机从观察组和对照组中抽取80名学生进行成绩分析及教学评价。采用SPSS 26.0进行t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成绩为(82.66±6.18)分,对照组总成绩为(76.47±5.42)分,观察组的作业成绩、课程讨论、期末成绩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评调查中“影像基础知识的理解”“综合诊断思维能力的提高”“激发学习兴趣、拓宽视野”和“临床胜任力培养”几个方面的评价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BOPPPS课堂重构的混合教学适用于《放射影像诊断学》课程教学,丰富了教学手段和方法,增强了课堂参与性与互动性,拓展了教学空间与教学内容。
陈婷郭大静刘洋洋方正何晓静
关键词:放射影像混合式教学课堂重构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