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李平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晶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北京市科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弧菌
  • 5篇副溶血弧菌
  • 4篇毒力
  • 2篇蛋白
  • 2篇毒力评价
  • 2篇毒性
  • 2篇致病
  • 2篇致病机制
  • 2篇鼠模型
  • 2篇犬病
  • 2篇细胞
  • 2篇细胞毒
  • 2篇细胞毒性
  • 2篇小鼠
  • 2篇小鼠模型
  • 2篇抗体
  • 2篇狂犬
  • 2篇狂犬病病毒
  • 2篇N蛋白
  • 2篇病毒

机构

  • 6篇军事医学科学...
  • 4篇武警总医院
  • 4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病原微生物生...
  • 1篇大连晶泰生物...

作者

  • 8篇郭李平
  • 5篇邱业峰
  • 4篇马立芝
  • 4篇周冬生
  • 3篇王立祥
  • 2篇曾妮
  • 2篇张广州
  • 2篇宫苗苗
  • 2篇李刚
  • 2篇徐镔蕊
  • 2篇赵志兵
  • 2篇杜德燕
  • 1篇吕志强
  • 1篇杨瑞馥
  • 1篇刘亚华
  • 1篇邱文英
  • 1篇黄华欣
  • 1篇梁权辉
  • 1篇王凤林
  • 1篇程朝飞

传媒

  • 1篇生物技术通讯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武警医学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 1篇中国人兽共患...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2012年中...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2013年
目的建立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并以此评价副溶血弧菌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株与其重要致病相关基因opaR基因敲除株的毒力。方法以Raw-264细胞为靶细胞,RIMD2210633株及其opaR基因敲除株为效应细胞,通过优化条件,利用CytoTox 96Non-Radioactive Cytotoxicity Assay建立细胞模型。结果以5倍于靶细胞的菌量感染靶细胞,37℃孵育1.5 h,离心所得上清稀释10倍后,加底物液避光显色10 min,反应条件最佳。opaR基因敲除后,菌株的Raw-264细胞毒性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副溶血弧菌标准强毒株RIMD2210633菌株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RAW-264细胞模型,并利用此平台比较了该毒株与其opaR基因敲除株的毒力,为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马立芝郭李平王立祥赵志兵张广州周冬生邱业峰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细胞毒性
不同盐分浓度对副溶血弧菌毒力表型的影响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研究副溶血弧菌(VP)在不同盐分浓度下毒力表型的变化。方法利用小鼠致死性实验、兔回肠袢实验、Raw264细胞毒性实验和兔红细胞溶血活性实验比较标准强毒株RIMD2210633株在高盐(2%NaCl)和低盐(0.5%NaCl)条件下毒力表型的变化。结果 0.5%NaCl试验组副溶血弧菌的生长速度较2%NaCl试验组有所减慢,而产生的肠积液量、对Raw264细胞的细胞毒性及对兔红细胞的相对溶血活性却显著高于2%NaCl试验组(P<0.05);然而0.5%NaCl试验组菌体的小鼠致死率却低于2%NaCl试验组,两组小鼠存活率分别为80.0%和53.3%。结论在低盐条件下,VP的生长速度下降,肠毒性、Raw264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均增强,而小鼠致死毒性反而减弱。
马立芝郭李平王立祥梁权辉邱业峰杨瑞馥周冬生吕志强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盐分浓度
副溶血弧菌毒力评价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建立用于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将适宜浓度的菌液经腹腔感染4~5周龄雌性BALB/c小鼠,观察小鼠的症状及死亡数。结果高盐(2%NaCl)条件下培养的强毒株RIMD2210633,经腹腔感染107CFU的菌量,小鼠存活率为20%~30%,而环境无毒株S251的小鼠存活率为100%。结论建立了评价副溶血弧菌毒力的实验小鼠模型,并应用于不同盐分浓度培养的强毒株与环境无毒株的毒力比较实验。
郭李平徐镔蕊杜德燕姜汉雯邱业峰周冬生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小鼠
副溶血弧菌的致病机制被引量:9
2013年
副溶血性弧菌是引发微生物食源性疾病的首要病原菌,其在临床上主要引起3种疾病,即胃肠炎、伤口感染和败血症。经过多年的研究,人们对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着重介绍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毒力基因表达调控及常用的毒力表型研究方法。
马立芝郭李平邱业峰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毒力
副溶血弧菌毒力评价小鼠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本研究旨在建立评价副溶血性弧菌毒力的小鼠模型,为研究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材料方法:将不同剂量的RIMD210633菌液经腹腔感染4-5周龄雌性Balb/c小鼠,注射剂量分别为109、108、107、...
郭李平徐镔蕊杜德燕姜汉雯邱业峰周冬生
关键词:副溶血弧菌毒力评价致病机制
抗狂犬病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与鉴定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制备抗狂犬病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建立快速准确的狂犬病病毒抗原检测方法奠定基础。方法将狂犬病病毒Flury LEP株N基因克隆至pGEX-6P-1表达载体中,将纯化后的pGEX-6P-1-RV-N蛋白免疫BALB/c小鼠3次。取小鼠脾脏细胞和SP2/0细胞融合后,用pET-32a-RV-N重组蛋白作为筛选抗原,经3次亚克隆筛选后得到1D9、2B6、3C5、6B5及5F2 5株单克隆抗体细胞株。亚类鉴定结果表明,其中1D9、2B6、6B5 3株亚类为IgG1,3C5、5F2的亚类为IgM。间接ELISA方法检测2B6单抗细胞腹水效价可达1∶106。经Protein G亲和层析柱纯化和脱盐后可得到浓度为2.5mg/mL的高纯度的单克隆抗体。其免疫荧光试验结果表明5株单克隆抗体均能特异地与狂犬病病毒结合。结论制备的单抗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后期诊断方法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曾妮宫苗苗程朝飞黄华欣郭李平李刚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N蛋白单克隆抗体
狂犬病病毒N蛋白主要抗原区的表达及SPA-ELISA抗体检测方法的建立被引量:4
2011年
为有效监测免疫狂犬病疫苗后的抗体水平,以狂犬病病毒N蛋白的主要抗原表位所在区域N1蛋白为包被抗原,建立了SPA-ELISA抗体检测方法。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狂犬病病毒Flury LEP株N基因及其N1区域(1 000~1 353 bp),将二者分别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中,并将重组的表达载体分别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1 mmol/L IPTG诱导后进行免疫印迹分析。结果表明,重组的RV N和RV N1均以包涵体形式表达。与表达全长RV N相比,RV N1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前者,且该重组蛋白同样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用纯化的重组RV N1作为诊断抗原建立了检测犬RV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通过优化反应条件,确定抗原最佳包被量是2 mg/L,血清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Protein A-HRP的稀释度为1∶4 000。用建立的ELISA方法对102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与商品化试剂盒相比,二者的符合率为94.1%。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主要抗原表位所在区域N1蛋白的SPA-ELISA方法可有效用于犬RV抗体水平的检测,为检测RV免疫抗体的ELISA试剂盒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曾妮宫苗苗郭李平邱文英李刚
关键词:狂犬病病毒主要抗原区抗体检测
两株副溶血弧菌标准株的肠毒性及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比较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两株副溶血弧菌标准株在肠毒性、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上的毒力差异。方法通过兔回肠袢实验、Raw264细胞毒性实验和兔红细胞溶血实验比较临床分离株RIMD2210633(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和环境分离株S251(tdh-、T3SS1+、T3SS2α-、T3SS2β-、trh-)的毒力表型差异。结果 S251株产生的肠积液量、对Raw264细胞的细胞毒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12.37±1.07)mlvs.(1.50±1.50)ml;(35.69±3.07)%vs.(14.07±0.91)%],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S251株对兔红细胞的相对溶血活性明显弱于RIMD2210633株,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这与基因预测结果相符。结论 S251株的肠毒性、Raw264细胞毒性和溶血活性均弱于RIMD2210633株,该两株菌可作为后续副溶血弧菌致病机制研究的模式菌株。
马立芝郭李平王立祥王凤林刘亚华赵志兵张广州周冬生邱业峰
关键词:细胞毒性溶血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