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敏
- 作品数:28 被引量:11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富半胱氨酸蛋白61在肝内炎症中调控髓系抑制细胞的功能特性被引量:4
- 2018年
- 研究目的意义:髓系抑制细胞(MDSCs)由髓系祖细胞和未成熟髓系细胞组成。在正常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可快速分化为成熟的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但在某些病理情况下如肿瘤、感染、创伤、败血症、骨髓移植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情况下,未成熟髓系细胞分化成熟的过程被部分阻断,从而导致MDSCs的积聚和扩增。在人类,MDSCs表达通用髓系细胞标志物CD33和CDllb,同时缺乏或低表达成熟髓系细胞标志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MDSCs通过表达高水平的精氨酸酶1、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或活性氧簇,抑制T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化其信号传导。本研究通过对慢性肝病患者肝组织及血液标本的分析,阐述MDSCs对肝脏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相关调控机制。
- 张海燕连敏张珺卞兆连唐茹琦苗琪彭延申旁静垂尤征瑞Pietro Invernizzi王绮夏Eric 6ershwin马雄
- 关键词:胆管炎胆汁性炎症免疫调节
- CCN1促进髓系抑制细胞扩增并调控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肝内免疫微环境
- 张海燕张珺连敏苗琪唐茹琦王绮夏马雄
-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免疫调节治疗被引量:9
- 2021年
- 自身免疫性肝病是一类异常免疫攻击肝细胞和/或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以及上述任意两者间同时存在的重叠综合征。目前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药物治疗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以抗CD20单克隆抗体针对B淋巴细胞敲除治疗目前在免疫球蛋白G4-SC及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治疗也取得改善效果。目前已有若干免疫细胞输注、免疫因子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已进行或正在开展中。
- 连敏马雄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利妥昔单抗调节性T细胞
- 体内外高脂对肝脏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14年
- 背景:炎症-免疫系统活化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炎性小体介导的促炎细胞因子活化在NAFLD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目的:探讨体内外高脂处理对肝脏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脂饮食组和正常饮食组(对照组),喂饲16周后处死小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以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正常饮食组小鼠肝细胞,分别以含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单不饱和脂肪酸[油酸(OA)]、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培养液培养,以油红O染色检测肝细胞内脂质沉积。以real-time 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肝组织和肝细胞中的NLRP3、caspase-1、白细胞介素(IL)-1βmRNA和NLRF3蛋白表达。结果: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内可见空泡样脂肪变性。PA、OA和DHA组肝细胞内可见中-大量脂质沉积。与对照组相比,高脂饮食组小鼠肝组织内NLRF3、caspase-1、IL-1βmRNA表达显著升高(P<0.05)。PA组肝细胞NLRP3和IL-IβmRNA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DHA组NLRP3和IL-1βmRN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A、OA、DHA组caspase-1 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A组NLRP3蛋白表达较脂多糖(LPS)组升高,DHA组NLRP3蛋白表达较LPS组降低。结论:肝内脂质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沉积可引起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升高,促进肝脏局部炎症反应和NAFLD进展,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NLRP3炎性小体相关基因表达,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 隋永恒连敏华静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脂肪酸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 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0年
- 目的分析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治疗转归,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住院及门诊随访的32例青少年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分型、临床特点、生物化学指标、肝脏病理、治疗效果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28例(1型AIH 25例,2型AIH 3例),自身免疫性硬化性胆管炎(ASC)4例。临床表现为急性肝炎型起病7例(21.9%),慢性隐匿型起病22例(68.8%),肝硬化及其并发症型起病3例(9.4%)。有13例患者单用激素治疗,2例因治疗时间未满1年故疗效是否应答不确切,1例不完全应答,10例完全应答,其中1例已成功停药,2例在完全应答缓解数年后复发,在激素基础上加用免疫抑制剂(这2例归为联合治疗)。21例根据病情应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11例不完全应答,10例完全应答。结论青少年AIH的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但对激素单药或联合硫唑嘌呤的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AIH可转归至ASC,应定期对AIH患儿行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或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检查以排查ASC,尤其是出现胆汁淤积症状者。
- 李达之连敏肖潇苗琪王绮夏马雄
- 关键词:硬化性胆管炎青少年
- 免疫球蛋白G4相关肝胆胰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索免疫球蛋白(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患者临床特征,并分析影响Ig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确诊为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的179例成人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表现将患者分为孤立性IgG4-SC、IgG4-SC/1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和孤立性AIP 3组,分析其人口学特征、基线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与影像学表现,并对治疗应答率及生存率进行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与预后相关的独立因素。结果IgG4相关肝胆胰疾病患者平均诊断年龄为(60.3±12.0)岁,男性占比为74.9%,中位随访时长为38个月。不同于IgG4-SC/AIP,孤立性IgG4-SC患者1年临床应答率较低(67.9%比91.7%,P=0.019),且5年内免于主要终点事件生存率显著降低(64.9%比95.9%,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经治疗半年时应答不佳(HR=11.488,P=0.002)及治疗前肝硬化状态(HR=6.708,P=0.004)是与IgG4-SC患者肝胆疾病不良事件发生相关的独立风险因素。结论孤立性IgG4-SC患者临床应答率及生存率均低于IgG4-SC/AIP患者。治疗半年时应答不佳及治疗前已进展至肝硬化阶段的IgG4-SC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 杜昀蔚蒋晨依苗琪肖潇王绮夏华静连敏马雄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胰腺炎
-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 唐茹琦魏怡然李艳梅陈尉华王绮夏苗琪连敏蒋翔张珺马雄
- 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中RANKL调控髓系源性抑制细胞的免疫生物学特性被引量:1
- 2018年
- 在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IgG4-SC)的发病机制领域,免疫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参与的免疫调控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研究热点。髓系源性抑制细胞(MDSCs)最初由于介导对T淋巴细胞的显著免疫抑制功能被发现,近年来其在慢性炎症性疾病中的免疫调节功能引起广泛关注。Hepatology杂志于2018年5月在线发表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马雄教授课题组题为《免疫球蛋白G4相关硬化性胆管炎中RANKL调控髓系源性抑制细胞的免疫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论著。该研究通过对IgG4-SC患者肝脏组织及外周血标本的分析,探索IgG4-SC免疫微环境中调控MDSCs的细胞因子及其介导“肝-骨对话”的分子机制。研究结果提示,MDSCs作为骨髓来源的免疫调节细胞,积极参与IgG4-SC免疫微环境中的“肝-骨对话”,扩增活化的MDSCs可促进肝内免疫向Th2型细胞过度活化,加重IgG4-SC纤维化进展。调控IgG4-SC的RANKL诱导bADSCs信号途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连敏王绮夏蒋翔张珺魏怡然李艳梅李博陈尉华张海燕苗琪彭延申肖潇盛黎Weici Zhang旁融垂唐茹琦M. Eric Gershwin马雄
- 关键词:RANKL
- 巨噬细胞胞葬作用的药物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 本发明涉及巨噬细胞胞葬作用的药物在胆汁淤积性肝病治疗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MERTK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中的应用;MERTK激动剂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胆汁淤积性肝病药物中的应用;MERTK...
- 马雄陈瑞玲唐茹琦黄冰源连敏李尤尤征瑞
- 以α-AFP显著升高伴肝损伤为首发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
- 2012年
- 病例:患者男,53岁,因“皮肤、巩膜黄染2周,a-AFP显著升高10d”于2011年2月收入我院消化内科。患者于人院前2周出现皮肤、巩膜黄染,伴尿色加深,稍乏力、食欲不振,无明显皮肤瘙痒.无腹痛。外院肝功能检查示.ALT234IU/L,AST158U/L.AFP〉3000ng/mL。患者既往有饮酒史30余年(黄酒.150.200酬),发病前1个月内有短期大量饮酒史。患者平素体健.否认肝炎和其他肝病史.平时有间歇性关节疼痛史.外院予不规律中药治疗。
- 华静连敏盛黎李海马雄邱德凯
- 关键词:肝损伤甲胎蛋白类红斑狼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