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詹美俊

作品数:7 被引量:42H指数:4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术后
  • 2篇再灌注
  • 2篇再灌注损伤
  • 2篇镇痛
  • 2篇缺血
  • 2篇细胞
  • 2篇晶体液
  • 2篇静脉
  • 2篇灌注
  • 2篇灌注损伤
  • 2篇肺缺血
  • 1篇凋亡
  • 1篇多模式镇痛
  • 1篇性细胞
  • 1篇休克
  • 1篇休克大鼠
  • 1篇血性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腰麻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暨南大学第二...
  • 2篇暨南大学
  • 1篇深圳市人民医...

作者

  • 7篇詹美俊
  • 3篇姚尚龙
  • 2篇张中军
  • 2篇张雪萍
  • 2篇董心童
  • 2篇张诗海
  • 2篇姜远旭
  • 2篇丁登峰
  • 2篇戴中亮
  • 1篇王琦
  • 1篇蔡兴涛
  • 1篇罗耀文
  • 1篇张雪萍
  • 1篇袁瑞霞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广东医学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国药业
  • 1篇国际麻醉学与...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与程序性细胞死亡
2007年
肺缺血/再灌注损伤(pulmonary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PIRI)在临床工作中时有发生,并且后果非常严重。最近研究表明程序性细胞死亡(pmgmmmed cell death,PCD)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与细胞坏死一样,PCD对肺组织造成严重的危害。有效地预防PCD的发生,将会增加PIRI的治愈率。
詹美俊张诗海
关键词:坏死
肋间神经阻滞辅助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观察肋间神经辅助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拟行肺癌根治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吸入七氟烷和静脉注射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3μg/kg (15 min内),随后以0.3μg/(kg·h)持续输注至缝皮前,在关胸前,使用0.5%罗哌卡因20 mL行肋间神经阻滞,对照组使用等剂量生理盐水。记录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用量,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手术结束时(T1)、手术结束后24 h (T2)外周静脉血CD3+、CD4+、CD4+/CD8+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两组患者术后4 h、8 h、24 h的疼痛程度进行评分,记录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按压次数、镇痛不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分别是(71.4±12.5) mL和(1 093.7±244.1)μg,明显高于观察组的(59.8±11.9) mL和(920.1±225.1)μ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1和T2时点CD3+、CD4+和CD4+/CD8+分别是(54.1±5.2)%、(30.0±3.2)%、(1.6±0.7)和(57.3±6.0)%、(35.6±3.5)%、(2.0±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5±3.2)%、(25.5±3.7)%、(1.2±0.3)和(50.6±3.2)%、(26.6±3.5)%、(1.3±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4 h和8 h的VAS评分分别为(3.7±1.0)分和(3.6±0.8)分,明显高于同组术后24 h的(1.4±0.6)分,也高于观察组术后4 h和8 h的(1.5±0.5)分和(1.4±0.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PCIA按压次数分别为(6.4±3.4)次和(1.2±0.8)次,镇痛不全分别为7例(23.3%)和1例(3.3%),术后恶心呕吐分别为10例(33.3%)和2例(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肋间神经辅助右美托咪定用于肺癌根治术患者,可减少术中麻醉药物的使用,提高术后镇痛质量,减少术后不良反
詹美俊余焱董心童尚跃丁登峰
关键词:肋间神经阻滞肺癌免疫功能术后镇痛
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复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用于全髋置换术的效果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手术切口局部浸润复合曲马多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全髋置换术的效果.方法 40例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0例,观察组缝皮前用0.75%罗哌卡因20 mL手术切口局部浸润,对照组用等剂量生理盐水,两组均使用曲马多PCIA.观察术后2 h(T1)、4 h(T2)、8 h(T3)、12 h(T4)、24 h(T5)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T0)及T1~T5时点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术后使用哌替啶例数及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T1、T2、T3、T4时点VAS、SBP、DBP、MAP、HR明显高于同组其他时点及观察组同时点(P〈0.05),且术后使用哌替啶例数明显多于观察组(P〈0.05).结论 0.75%罗哌卡因手术切口局部浸润可提高曲马多PCIA用于全髋置换术的镇痛效果,术后血流动力学更平稳.
丁登峰蔡兴涛蔡兴涛王琦詹美俊
关键词:罗哌卡因全髋置换术多模式镇痛
不同全身麻醉方式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复苏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全身麻醉(简称全麻)方式对老年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及复苏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患者84例,随机分为P组,S组及C组。所有患者常规静脉诱导后插管,P组,S组,C组分别采用异丙酚、七氟烷、异丙酚复合七氟烷维持麻醉,同时静脉泵注射瑞芬太尼。记录拔管时间、苏醒时间、躁动发生率,测定手术前1天(T_0)、手术结束时(T_1)、术后第1天(T_2)和术后第3天(T_3)患者静脉血中白细胞介素6(IL-6)、S100β浓度,观察T_0,T_2,T_3时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和POCD的发生情况,记录术中低血压、心动过缓和术后低氧血症、镇痛不全、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与P组和C组比较,S组拔管时间和苏醒时间长(P<0.05),躁动发生率高(P<0.05);T_2时点,S组S100β浓度高于P组和C组(P<0.05),P组和C组T_1时点S100β浓度高于T_0,T_2,T_3时点(P<0.05),S组T_1和T_2时点S100β浓度高于T_0,T_3时点(P<0.05);3组MMSE评分和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低血压发生率高于P组和C组(P<0.05),与S组和C组比较,P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更高(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全麻后恢复快,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损伤持续时间短、并发症少,是较适合老年患者手术的麻醉方式。
罗耀文徐明禹董心童袁瑞霞詹美俊张雪萍
关键词:静脉麻醉吸入麻醉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晶体液预扩容对剖宫产术产妇术后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随机双盲分为复方乳酸钠组(RL组)和复方醋酸钠组(RA组),每组30例。麻醉前10 ml/kg晶体液预扩容,输液速率15~20 ml·kg-1·h-1。取左侧卧位行腰-硬联合麻醉。术中持续输入相应晶体液。分别在开始输液时(T1)、手术结束时(T2)、手术后4 h(T3)、24 h(T4)抽取静脉血,检测产妇血清中IL-6、TNF-α和CRP水平。结果 T1、T4时两组产妇CRP、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T3时RA组CRP、IL-6和TNF-α水平明显高于RL组(P〈0.05)。结论复方醋酸钠导致产妇术后炎性因子释放的作用明显强于复方乳酸钠。
戴中亮姚尚龙张雪萍张中军詹美俊姜远旭
关键词:炎性反应腰麻剖宫产
异丙酚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肺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拟通过观察肺上皮细胞凋亡的变化,探讨异丙酚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13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组,n=24)、缺血再灌注组(I/R组,n=56)、异丙酚组(P组,n=56)。I/R组、P组制备大鼠肺原位热缺血模型,缺血1h。P组于缺血前30min静脉输注异丙酚20mg·kg^-1·h^-1至再灌注4h。S组除不作缺血处理外,其余处理与I/R组相同。分别于再灌注0.5、1、2、4h随机处死大鼠(S组每个时点处死6只,I/R组、P组每个时点分别处死14只大鼠),每组每个时点的一半大鼠用于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浓度,另外一半大鼠用于测定肺组织丙二醛(MDA)含量、湿,干重比(W/D)及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TUNEL法),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I/R组、P组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W/D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与S组相比,I/R组和P组再灌注各时点BALF中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蛋白浓度及肺组织MDA含量、W/D、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均增加(P<0.05或0.01);与I/R组比较,P组上述指标均降低(P<0.05或0.01),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I/R组、P组肺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W/D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84、0.830(P<0.01)。结论异丙酚抑制肺上皮细胞凋亡可能是减轻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之一。
詹美俊姚尚龙张诗海
关键词:二异丙酚再灌注损伤上皮细胞细胞凋亡
不同晶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时肝损伤的比较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晶体液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时的肝损伤程度。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7~9周龄,体重280~3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组(NS组)、乳酸林格液组(RL组)和复方苹果酸林格液组(RM组)。经右颈内静脉放血至MAP降为35~45 mmHg,继续放血或回输部分血液维持MAP 35~45 mmHg 1 h,制备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S组仅麻醉和颈内动静脉插管,不放血。休克1 h时经右颈内静脉30 min输入失血量2倍体积的晶体液,NS组复苏液体为0.9%氯化钠溶液,RL组复苏液体为乳酸林格液,RM复苏液体为复方苹果酸林格液。连续记录MAP,于休克前(T1)、休克1 h(T2)及复苏后4 h(T3)时取右颈内静脉血样1 ml,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ALT和AST浓度;于T3时处死大鼠取肝组织,采用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及SOD活性;光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结果。结果与S组比较,NS组、RL组和RM组T2,3时血清AST和ALT浓度、T3时肝组织SOD活性及MDA含量升高(P〈0.05);与NS组或RL组比较,RM组T3时血清AST和ALT浓度降低,肝组织SOD活性升高,MDA含量降低(P〈0.05),肝组织病理学损伤减轻。 结论复方苹果酸林格液用于失血性休克大鼠复苏及减轻肝损伤的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和乳酸林格液。
戴中亮张中军张雪萍詹美俊姜远旭姚尚龙
关键词:苹果酸休克出血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