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辉

作品数:10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篇断代
  • 2篇歌者
  • 2篇《颂》
  • 2篇《雅》
  • 1篇顶真
  • 1篇断代研究
  • 1篇学术成就
  • 1篇引子
  • 1篇语言学
  • 1篇中国古代散文
  • 1篇散文
  • 1篇散文研究
  • 1篇尚书
  • 1篇诗创作
  • 1篇诗经
  • 1篇说诗
  • 1篇颂诗
  • 1篇内证
  • 1篇人称
  • 1篇字义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李辉
  • 2篇李山

传媒

  • 2篇文史知识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洛阳师范学院...
  • 1篇文化与诗学
  • 1篇励耘学刊
  • 1篇诗经研究丛刊

年份

  • 4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诗经》雅诗的兴起——从“雅(夏)”字义说起被引量:2
2013年
当代《诗经》断代研究已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对西周中期雅诗创作高潮的重新发现,尤具意义。西周中期是周代政治、军事的强盛时期,周代礼乐制度在这时粲然大备。周人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主性认同也不断增强,反映在诗乐上遂有雅诗祭祖歌唱的兴起。历代关于雅诗有“王政说”、“乐器说”、“纪事说”、“声乐说”等不同理解,但诸说都各得一隅,未能概括雅诗的全貌。本文试图从西周中期雅诗兴起之际的精神背景入手,以期对雅诗的性质、内容与意旨有更合乎情境的理解。
李辉
关键词:字义西周中期断代研究礼乐制度民族历史诗创作
《雅》、《颂》的人称转换与组合歌者
《诗经》、《雅》、《颂》不仅有乐工、国子或周王的单独角色的歌唱,还有歌者之间的组合,包括乐工、国子、周王之间的组合,也有各自内部多个角色分工的组合,其在文本形态上表现为人称指代的复杂不一。因人称不一而引起的诗义争论,正是...
李辉
关键词:《雅》文本形态
文献传递
《诗经》颂诗的仪式属性与歌唱内容
2013年
《诗经》颂诗歌唱源于宗教仪式上的献神颂歌,因此,诵辞类歌唱是其最原本的内容。此外,《周颂》另有三类乐诗———舞诗、"礼辞"内容、仪式内容的歌唱,展现了颂诗歌唱的多样内容和复杂形态,也体现了周人对歌诗旨向与仪式精神的重新理解。
李辉
关键词:颂诗
《雅》、《颂》的人称转换与组合歌者
2011年
《诗经》、《雅》、《颂》不仅有乐工、国子或周王的单独角色的歌唱,还有歌者之间的组合,包括乐工、国子、周王之间的组合,也有各自内部多个角色分工的组合,其在文本形态上表现为人称指代的复杂不一。因人称不一而引起的诗义争论,正是未能明了《雅》、《颂》有组合歌者这一歌唱形态所致,从歌者组合的视角人手研究.
李辉
关键词:歌者歌唱人称乐工
大小盂鼎制作年代康王说质疑被引量:2
2012年
关于西周重器大盂鼎和小盂鼎两件器物的铭文时代问题,当今学术界普遍认为是西周早期康王时器物,但它们的篇幅、内容及语法、书法等,处处显示着与早期器物的相异,二十二条证据可证明其绝非学界流行观点所言,表现在:在前人据以判断时代的小盂鼎铭文"成王"二字之后,尚有四五个字的空间是泐损汗漫的,不能据"成王"来断代;两件器铭无论从字体、书法以及篇幅长度看,还是从一些用语如"王若曰"、"勿废朕命"及对册命仪式描述等方面看,或者从其出现的人物和战事规模看,都不应该是康王时期的制品,而是西周中期偏早的穆王时期器物。
李山李辉
“中国古代散文暨郭预衡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简讯
2011年
2011年10月15、16日,“中国古代散文疑郭预衡先生学术成就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召开,此次会议旨在纪念郭预衡先生逝世一周年,回顾郭先生的学术成就,并就近年古代散文研究的方法理论、研究成果等展开研讨和交流。
李辉
关键词:中国古代散文学术成就古代散文研究
尹继美《诗管见》“以乐说诗”述评
2013年
"以乐说诗"是尹继美《诗管见》的主要宗旨,他认为诗乐的创制有"特制"与"采录"两种方式;在"诗三百篇皆入乐"的性质观照下,主张"风雅无正变",对181篇诗的歌唱仪式背景做了分类,在凯乐、婚歌、挽歌等乐歌上获有新见;尹氏还从乐歌的角度,对《诗经》文本的篇章修辞,如乱、余声、叠句等做了音乐性的解读,也取得了不少独到的见解。
李辉李山
夏含夷《略论今文〈尚书〉周书各篇的著作时代》之商榷
2012年
夏含夷《略论今文〈尚书〉周书各篇的著作时代》一文根据金文语用所反映的时代性,判断《尚书·周书》之《金滕》、《洛诰》、《吕刑》、《多方》、《立政》等篇为东周作品。笔者通过核查《金文引得》等文献,认为其对金文中"以"、"之"、"及"、"厥"、"其"、"作"、"为"、"肆"、"穆穆"等语词的语用时代判断有误,故据此得出的对《周书》的时代判断也就不可靠了。通过这一辩证,笔者对于历史语言学方法在文献断代研究中的应用也提出了一管之见。
李辉
关键词:《周书》历史语言学断代
“采诗”说及其在《诗经》中的内证被引量:3
2013年
"采诗"说并非汉儒的臆说,《孔子诗论》、《国语》、《孟子》等文献都显示了"采诗"制度的切实存在;《诗经》文本中存留的乐官的加工痕迹,如加入角色提示语,以新的视角再现原诗的情景;加入议论,体现乐官的伦理和道德思考;加入引子,导入"风诗"的歌唱,这些更为"采诗"说提供了坚实的内证。
李辉
关键词:采诗风诗内证乐官引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