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春沐

作品数:11 被引量:1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艺术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音乐
  • 5篇佛教
  • 2篇戏曲
  • 2篇客家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地方戏
  • 1篇地方戏曲
  • 1篇心理
  • 1篇遗产
  • 1篇艺术
  • 1篇艺术风貌
  • 1篇音乐类
  • 1篇音乐类非物质...
  • 1篇音乐类非物质...
  • 1篇音乐研究
  • 1篇展演
  • 1篇山歌
  • 1篇山歌剧
  • 1篇上党梆子

机构

  • 11篇中国艺术研究...

作者

  • 11篇李春沐
  • 1篇冯卓慧
  • 1篇李宏锋
  • 1篇都本玲
  • 1篇孙晨荟
  • 1篇施艺

传媒

  • 3篇文化遗产
  • 1篇戏剧文学
  • 1篇中国戏剧
  • 1篇五台山研究
  • 1篇星海音乐学院...
  • 1篇中国艺术时空
  • 1篇中国非物质文...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梅州客家山歌剧的多元化发展路径被引量:3
2021年
20世纪50年代,广东梅州客家地区产生了客家山歌剧。这个新兴剧种以"客家山歌"以及当地木偶等民间声腔作为主要音乐载体,用梅州客家方言演唱,具有浓厚的地域特征。由于客家山歌剧所载有的艺术风貌来源于民间,更为贴近客家民众的审美心理,所以剧种成立后,广受当地民众喜爱。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客家文化的广泛弘扬,客家山歌剧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等客家地区影响广泛,40年来创作的《啼笑冤家》《山稔果》《等郎妹》《山魂》《桃花雨》等作品。
李春沐
关键词:客家文化艺术风貌审美心理
梅州客家的“斋嫲”与“香花”
2016年
斋嫲是梅州客家地区对住庵信佛女性的称谓。这一特殊群体广泛地融汇了梅州历史上的节妇、贞女和自梳不嫁的文化传统,特有的生活习俗集中展示了梅州佛教地域化的历程。近代以来,随着斋嫲群体的走出庵堂,佛教香花仪轨获得了新的传承群体,由于斋嫲特有生活形式的加入,佛教香花仪轨也获得了艺术上的提升和拓展。
李春沐
关键词:佛教客家
佛教香花《开光》中的音乐形态分析
2017年
《开光》是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丧葬度亡时履行驱邪纳吉的宗教内涵,成为整个仪式功能得以转换的中介仪式;而且在寺庙功德中用以张扬吉庆红火的民俗意象,是客家佛教民俗的礼仪表现。作为一套结合了器乐、声乐、舞蹈以及道具表演的仪式,《开光》分上、下水两派,其中上水派音乐独具特色,音乐中的羽调式、宫调式及徵调式色彩较突出,极能代表梅州客家佛教音乐的基本风格。由于地域流派的演绎,开光过程中所谓的"三开光",在梅州各地产生出多元的舞蹈形式,上水地区的男众表演,蕉岭地区的斋嫲表演,下水地区的铙钹表演,都显示出这段仪式独特的表演方式。
李春沐
关键词:音乐佛教
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小记
2008年,夏季的北京,在即将点燃熊熊奥运圣火之际,民族文化宫炫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华夏彩风。"2008年文化遗产日——奥运北京系列活动"全面在京启动,由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200...
李春沐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淮海戏
文献传递
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报告被引量:3
2021年
纵观2020年度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整体呈现出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相关保护工作有序拓展、传统音乐类项目展演丰富多彩、传统音乐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深化等特点。本报告拟从上述方面梳理、研讨,希望对今后传统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镜鉴。
李宏锋冯卓慧孙晨荟李春沐都本玲施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音乐
新时代戏曲的青春接力人——从昆剧《瞿秋白》说起
2023年
在第十七届文华奖评奖期间,昆剧《瞿秋白》的线上展演给观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透过手机视频,整部作品让人无法分神地聚焦在瞿秋白就义前的几个日夜,在“溯源”“秉志”“镌心”“取义”所标定的四个戏剧单元中,通过他恪守中国共产党员的革命初心,胸怀饱满的家国情怀,在母子、夫妻、战友等诸多情感中,完成了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革命战士的人格表达。
李春沐
关键词:瞿秋白手机视频文华奖家国情怀昆剧
纸上的声音--《梅兰芳歌曲谱》的意义
2013年
本文通过研究《梅兰芳歌曲谱》的生成与传播,分析了刘天华记录传统戏曲时的规范和原则,并对五线谱、工尺谱在记录传统戏曲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探讨,尤其是对记谱法在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和局限进行了反思。
李春沐
梅州佛教香花音乐在当代的发展被引量:1
2015年
以广东梅州客家地区的佛教香花音乐作为研究对象,展示了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到的佛教音乐实态,分析了这一佛教音乐与五台山佛教的联系,以及佛教香花作为教僧系佛教音乐孑遗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为需要建立完整系统地佛教音乐体系。
李春沐
关键词:佛教音乐
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与地域流派被引量:1
2014年
文章根据田野调查实录,对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在器乐、声乐中的基本特征做了梳理和说明,同时从各类旧钞本中辑录相关音乐规范,并对当代所存的上水派、下水派、丰顺派、兴宁派等四个香花音乐流派的区别做了界别和说明。
李春沐
“教僧系”佛教音乐研究的方法视角——以梅州“佛教香花音乐”研究为例
2015年
教僧是活跃于明清两代基层社区的佛教僧人及其群体,因赴应民俗而有赴应僧、应付僧等称谓。教僧制度的确立使显密仪轨广泛地与各地民俗交融互渗,孕育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佛事仪轨形态。由此,"教僧系"佛教音乐广泛地遍布于中国各地民间,成为兼佛教音乐、民间音乐于一体的独特门类。梅州客家的"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便是教僧系佛教音乐中独特的一个,本文的探讨希望引起学界对明清佛教音乐史的足够重视。
李春沐
关键词:音乐佛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