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佳欣

作品数:44 被引量:382H指数:11
供职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7篇腰椎
  • 15篇颈椎
  • 11篇椎体
  • 11篇脊髓
  • 10篇手术
  • 9篇髓型
  • 9篇椎间盘
  • 9篇颈椎病
  • 9篇脊髓型
  • 9篇成形术
  • 8篇脊髓型颈椎病
  • 7篇退变
  • 7篇节段
  • 7篇脊柱
  • 6篇退变性
  • 6篇退变性腰椎
  • 6篇椎管
  • 6篇骨折
  • 6篇骨质
  • 6篇骨质疏松

机构

  • 43篇河北医科大学...
  • 3篇河北医科大学...

作者

  • 44篇徐佳欣
  • 32篇丁文元
  • 31篇申勇
  • 22篇杨大龙
  • 17篇张英泽
  • 16篇曹俊明
  • 8篇王林峰
  • 7篇任虎
  • 6篇张鹏
  • 6篇张迪
  • 6篇刘法敬
  • 6篇王辉
  • 4篇张为
  • 3篇孟宪中
  • 2篇马雷
  • 2篇张宇宸
  • 2篇安志辉
  • 2篇张剑刚
  • 2篇杨柳
  • 2篇孙亚澎

传媒

  • 8篇中国矫形外科...
  • 5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中华解剖与临...
  • 4篇中华骨科杂志
  • 2篇河北医药
  • 2篇中华物理医学...
  • 2篇中国修复重建...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2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中华创伤骨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临床感染...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3
  • 1篇2021
  • 4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4篇2012
  • 7篇2011
  • 12篇2010
  • 7篇2009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颈后纵韧带切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 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切除颈后纵韧带(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PL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09年1月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31例,男16例,女15例.根据术中颈PLL切除与否,分为颈PLL保留组(14例)和颈PLL切除组(1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分布、年龄、受累节段和随访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颈PLL保留组和颈PLL切除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84.3±10.2)min和(90.6±12.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60.4±9.5)ml和(66.2±12.4)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两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改善率及颈痛与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改善率分别为75.0%±13.0%和86.2%±11.7%;72.7%±18.5%和86.3%±15.8%;72.0%±17.1%和84.0%±13.0%,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置换节段曲度增加:颈PLL保留组为4.8°±2.7°,颈PLL切除组为3.9°±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增加:颈PLL保留组为1.3°±1.0°,颈PLL切除组为1.8°±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颈PLL保留组增加(2.2±1.1)mm,颈PLL切除组增加(3.6±0.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中切除颈PLL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颈PLL切除与保留对置换节段曲度及活动度的影响无明显区别.术中切除颈PLL安全可行.
杨大龙申勇张英泽丁文元张为曹俊明徐佳欣王林峰张迪张男
关键词:颈椎椎间盘假体和植人物纵韧带
解剖学因素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意义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 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0.41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张剑刚丁文元申勇徐佳欣安志辉杨少坤
关键词:退变性腰椎滑脱椎间盘高度
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经关节突入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和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5月~2009年3月在本院行关节突切除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19例单节段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男5例,女14例;年龄45~70岁,平均59.1岁;病程为10~52个月,平均20个月;胸椎间盘突出症(thoracic disc herniation,TDH)合并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11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合并胸椎OLF 8例。病变位于T4、51例,T5、61例,T6、73例,T8、92例,T9、103例,T10、116例,T11、123例。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Frankel分级评价神经减压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270 min,平均195 min;术中出血量500~1 300 ml,平均785ml。2例患者黄韧带与硬脊膜粘连骨化,行"漂浮法";4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经修补后愈合良好;1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加强伤口换药,应用敏感抗生素后愈合;1例术后出现神经功能症状加重,给予甲强龙冲击,3个月肌力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脊柱不稳及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情况。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优良率为71.43%;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4例,C级5例,D级6例,E级3例。[结论]经关节突入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腹背侧压迫型胸椎管狭窄症,彻底减压的同时给予坚强固定,患者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刘法敬申勇丁文元杨大龙徐佳欣杜伟
关键词:胸椎椎管狭窄脊髓压迫症
后前路联合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此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1999年6月以来采用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患者39例,男28例,女11例;年龄37~61岁,平均49.7岁。病程5个月~8年,平均19个月。其中23例有外伤史。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17分评分法颈髓症判定标准对患者术前、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以D值评价颈椎的前凸或后凸情况,并对手术前后数据分别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均无神经症状加重及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C5神经根麻痹,于术后1个月恢复;2例患者伤口脂肪液化,经治疗后愈合。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植骨块松动及内固定失败等现象。术前JOA评分(8.26±1.32)分,术后随访时(12.34±1.21)分,手术前后神经功能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术前D值(3.26±0.15)mm,随访时为(7.34±0.21)mm,手术前后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后前路分期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伴发育性椎管狭窄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颈椎曲度得到有效维持,手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杨大龙曹俊明申勇丁文元徐佳欣
关键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前后路联合手术
腰椎融合术后五年邻近节段退变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5
2023年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患者术后5年发生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脊柱外科行PLI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根据最终随访时是否存在ASD,将患者分为ASD组和非ASD(NASD)组,其中男27例,女23例。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存在骨质疏松、职业、吸烟史;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相关资料,包括融合节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对比两组患者影像学参数,包括术前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前及术后腰椎前凸角,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高度、成角,手术融合节段术前及术后椎间隙高度,椎间成角。分析其对术后发生ASD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在年龄、性别、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SD组骨质疏松患者的比例高于NASD组(P<0.05)。术中相关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参数中,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盘Pfirrmann分级,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高度,术前及术后上端固定椎近端第1个椎间隙的椎间成角,术前及术后手术节段椎间成角在两组中的数据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单节段PLIF中,术前存在ASD,骨质疏松,术前、术后邻近节段椎间成角较大是术后发生ASD的危险因素。
刘庆涛王辉许星柱杨浦鑫徐佳欣丁文元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骨质疏松邻近节段退变
后柱截骨短缩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骶神经弓弦病的临床观察
2025年
目的探讨后柱截骨短缩术(PCO)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骶神经弓弦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3月期间住院手术的21例腰骶神经弓弦病患者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脊柱短缩距离。神经功能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局部腰椎前凸角度定义为手术责任节段椎间隙的夹角。结果本组共完成21例手术,完成了半年以上的随访,其中L_(4/5)(17名患者)、L_(5)/S_(1)(4名患者)。单节段PCO联合椎间融合平均的后凸矫形为21.4°,脊柱短缩平均0.8 cm,术前患者ODI评分为29.95±2.52,术后半年随访患者ODI评分为17.43±5.56,术后大多数患者ODI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18例患者术后半年随访时,神经症状较术前改善(改善组);3例患者症状并未改善亦无加重(未加重组)。未改善组均以鞍区麻木和大小便障碍为主诉,而改善组中16例(88.9%)以下肢感觉异常为主诉,仅2例(11.1%)以鞍区麻木和大小便障碍为主诉。结论后柱截骨短缩联合椎间融合治疗腰骶神经弓弦病临床疗效满意,尤其对于以下肢感觉运动障碍者,对于以马尾神经障碍患者的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牛源青王辉霍亚冲刘庆涛袁鸿儒徐佳欣
关键词:椎间融合
HU值对于椎体成形术后非暴力新发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
2023年
目的探讨HU值对于椎体成形术后非暴力新发椎体骨折的预测价值,为降低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后新发椎体骨折及再入院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在本院行PVP治疗的98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术后是否出现新发椎体骨折分组:新发骨折组(PVP术后因非暴力因素新发椎体压缩骨折患者,n=24)和未骨折组(PVP术后2年随访期间未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n=74)。对比两组初次手术时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折椎体位置、PVP椎弓根穿刺部位、初次手术骨水泥填充量。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椎体HU值,并采用ROC曲线分析PVP术后再骨折椎体的临界HU值。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外伤史、骨折椎体位置、PVP椎弓根穿刺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水泥填充量方面,新发骨折组患者首次骨水泥填充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填充4 ml骨水泥患者较多。新发骨折组患者椎体HU平均值为52.47±25.78,未骨折组患者椎体HU平均值为75.38±31.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56,P=0.002),ROC曲线显示新发椎体患者椎体松质骨的临界HU值为60.5。结论椎体松质骨HU值对PVP术后新发椎体骨折有潜在预测价值,对于HU值低于60.5的患者围术期建议采用严格的抗骨质疏松治疗。
杨浦鑫王辉徐佳欣许星柱刘庆涛丁文元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骨水泥成形术
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差异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的影像学变化,分析其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6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为研究对象(侧凸组),确诊为腰椎管狭窄症并且资料齐全的66例患者为腰椎管狭窄组,于我院体检的资料齐全的健康者66例为对照组;三组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匹配。应用ImageJ软件测量3组MRIT2WI上L1~S1椎间盘水平两侧椎旁肌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百分比。所测数据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侧凸组有双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中,凸侧和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1-2、L2~3、L3-4、L4~5、L5-S1水平分别为18%±4%、21%±4%、27%±4%、34%±6%、42%±10%和25%±8%、30%±7%、35%±7%、40%±10%、44%±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5、9.30、5.35、2.78、2.38,P〈0.05);凸侧和凹侧最长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3-4、L4~5水平分别为25%±9%、28%±8%和27%±9%、31%±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2和3.48,P〈0.05);两侧多裂肌和最长肌横截面积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凸组有单侧神经根症状的患者中,凸侧和凹侧多裂肌脂肪浸润百分比在L1-2、L2-3、L3~4、L4-5、L5-S1水平分别为18%±5%、23%±5%、29%±5%、34%±6%、42%±9%和23%±6%、30%±7%、36%±7%、41%±10%、4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7、7.96、6.43、3.86、2.15,P〈0.05);两侧多裂肌横截面积、两侧最长肌横截面积及其脂肪浸润百分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退变性腰椎侧凸两侧椎旁肌存在不对称性退变,凹侧大于凸侧;脊柱畸形和神经根压迫可能是引起椎旁肌不对称性退变的重要因素:椎旁肌不对称件很变对判断脊梓侧凸的讲展且有
谢冬晓丁文元申勇张英泽杨大龙孙亚澎徐佳欣张峰
关键词:脊柱侧凸腰椎腰肌脂肪组织椎管狭窄
骨盆入射角和腰椎前凸角失匹配机体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骨盆入射角(PI)和腰椎前凸角(LL)失匹配时,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的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以"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和"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sagittal balance""compensatory mechanism"为中英文关键词,查阅2000年1月—2017年10月有关PI和LL关系的研究文献,对PI与LL失匹配机体维持矢状面平衡代偿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结果脊柱-骨盆矢状面力线参数主要包括LL、PI、骨盆倾斜角(PT)、胸椎后凸角(TK)等,各参数之间存在一定的量化关系,但因种族、年龄等差异,不同群体间参数的量化关系存在差异.PI值存在性别、种族差异,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的范围尚有争议.PI和LL失匹配矢状面失平衡的代偿机制主要包括胸椎段过伸代偿、骨盆后倾代偿、膝关节屈曲代偿.矢状面失平衡时,三种代偿机制相继进入代偿状态,并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机体的矢状面平衡.结论 PT和LL失匹配时脊柱、骨盆、下肢三者共同维持机体矢状面平衡. 然而脊柱参数、骨盆参数及下肢参数之间的具体量化关系尚未明确. 适合国人的PI-LL差值范围仍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王立飞孟宪中徐佳欣李显博欧阳一雪王春雷
关键词:骨盆腰椎代偿机制
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及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评价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41例患者(男23例,女18例);平均60.3岁,行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平均随访31.5个月,评价其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手术效果、放射学结果及手术并发症。[结果]术后无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植骨融合率97.56%,1例患者有腰椎不稳征象。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临床优良率为90.24%。手术并发症包括2例硬脊膜撕裂,1例椎弓根位置偏斜,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腰后路全椎板及双侧下关节突切除减压,自体小关节骨质及Cage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曹俊明杨大龙申勇丁文元徐佳欣张迪杨柳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退变椎间融合小关节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