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果
- 作品数:39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CD_(44)V_6基因表达与胃癌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检测CD_(44)V_6在胃癌及癌前组织的表达,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及患者生存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2例胃癌及30例正常胃黏膜组织中CD_(44)V_6的表达。结果CD_(44)V_6与胃癌的发生、分化程度及侵袭转移密切相关,CD_(44)V_6阳性表达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组织的大小及病理类型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CD_(44)V_6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生物学行为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胃癌发生、发展及转移中CD_(44)V_6的表达,为探讨胃癌等恶性肿瘤发病机理以及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益的帮助。
- 魏小果石玉萍
- 关键词:CD44V6胃肿瘤免疫组织化学生存期
- 胃癌患者KAI1基因的表达及意义
- 2006年
- 目的探讨转移抑制基因KAI1在胃癌中的表达以及与肿瘤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检测92例胃癌石蜡标本及正常胃黏膜KAI1的表达水平。结果92例胃癌组织中KAI1的阳性率为42.8%,而正常胃组织的阳性率为80.0%。KAI1的低表达与胃癌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患者广泛存在KAI1的表达异常,其表达异常可作为胃癌生物行为恶性程度、转移和复发以及疗效观察的重要指标。
- 魏小果石玉萍刘芳
- 关键词:胃癌KAI1基因免疫组织化学
- 常见肌肉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
- 2023年
-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世界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现上升趋势,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广泛涉及肝脏的糖脂代谢、胰岛素抵抗、氧化应激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骨骼肌可通过释放鸢尾素、成纤维生长因子-2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等肌肉因子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产生影响。本文对部分常见的肌肉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相关性及其在该病中可能涉及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 赵鑫赵新艳杨帆魏小果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糖代谢脂代谢氧化应激
- 甘露消毒丹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大鼠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甘露消毒丹对CCL4所致急性肝损伤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药物组(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0只;选用甘露消毒丹对CCL4所致湿热型急性肝损伤大鼠模型进行干预,检测生化、免疫、病理、细胞通路等指标。结果:造模后48 h模型组大鼠ALT、AST、TB含量明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各组与模型组比较,ALT、AST、TB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露消毒丹具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作用,能显著改善急性肝损伤大鼠肝组织的病理变化,减轻肝细胞病变程度。
- 魏小果
- 关键词:急性肝损伤甘露消毒丹四氯化碳
-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和Mad相关蛋白家族成员3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作用的研究
- 2025年
-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Sma和Mad相关蛋白家族成员3(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发生作用及表达。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构建NAFLD模型作为模型组;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取模型大鼠采用改良原位灌注两步法进行原代干细胞分离,建立NAFLD组;取正常大鼠细胞培养作为正常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GF-β1和Smad3的表达,检测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对NAFLD肝细胞进行细胞转染,分为Blank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正常培养)、oe-TGF-β1组(细胞转染oe-TGF-β1)、oe-NC组(细胞转染oe-TGF-β1阴性对照)、si-TGF-β1组(细胞转染si-TGF-β1)和si-NC组(细胞转染si-TGF-β1阴性对照)。应用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分离肝细胞培养后,NAFLD组肝细胞内TG和胆固醇含量、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1.51±0.07)mmol/L比(3.45±0.24)mmol/L、(1.19±0.01)mmol/L比(2.30±0.12)mmol/L、1.00±0.05比1.68±0.07、1.00±0.06比1.92±0.10、1.42±0.06比2.77±0.19、1.39±0.07比1.87±0.08,t=19.01、22.58、13.69、13.66、16.60、11.06,P<0.05]。si-TGF-β1组TG和胆固醇含量、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i-NC组[(3.09±0.18)mmol/L比(2.57±0.14)mmol/L、(2.26±0.15)mmol/L比(1.83±0.09)mmol/L、1.02±0.05比0.56±0.03、1.00±0.06比0.77±0.05、2.57±0.15比2.07±0.12、2.19±0.12比1.84±0.09,t=3.95、4.26、13.66、5.10、4.51、4.04,P<0.05]。结论抑制TGF-β1可能影响TGF-β1/Smad3活性,改善脂代谢异常,进而可能对NAFLD具有保护作用。
- 魏小果王江业李娟杨帆何昉李昌金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止血、补液、抗感染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输血量、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及复发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7.14%,对照组77.1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量、止血时间明显少(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年后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显著,可减少输血量、缩短止血时间及住院时间、降低复发率。
- 魏小果
- 关键词: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老年中西医结合疗法临床疗效
- 六味能消胶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30例
- 2004年
- 老年功能性便秘是以排便频率减少,粪便干结、排便困难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常见疾病。我们采用六味能消胶囊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3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于下。
- 魏小果石玉萍
- 关键词:六味能消胶囊老年功能性便秘大黄苏打片
- 胆外疾病与胆囊结石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3
- 2016年
- 胆囊结石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多认为是在遗传背景下,由多种因素介导而成,包括胆汁胆固醇过饱和、肠道胆固醇吸收过多、胆汁中胆固醇成核异常、胆囊动力学功能障碍及胆汁淤积等。回顾性分析了上述机制对胆外疾病与胆囊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代谢综合征、肝脏疾病、胃肠道疾病等与胆囊结石形成的相关性。基于目前的研究证据,以上疾病可能促进胆囊结石的形成,通过对以上胆外疾病的积极干预,可望为胆囊结石的防治拓展新的思路。
- 李娟魏小果卢启明詹丽柳鹏程
- 关键词:胆囊结石病代谢综合征X肝疾病胃肠疾病肠杆菌科
- HP感染与胃癌微转移的相关性研究
- 魏小果李娟高翔康国兰詹丽张岫兰卢启明
-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作为胃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已成定论,但Hp是否是促进胃癌转移和复发的主要因素之一尚待研究,联合应用CK-19、CK-20等多种标志物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微转移。该项目应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病例组和...
- 关键词: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胃癌微转移
- 大肠腺瘤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 2019年
- 目的研究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大肠癌早期预防及诊疗水平。方法选择2007年8月至2017年8月于我院住院的212例大肠腺瘤病人为病例组,2017年6—12月我院内镜室结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的150人为对照组。采用以结肠镜检查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大肠腺瘤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慢性腹泻、黏液血便、经常便秘、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肿瘤家族史、阑尾切除史、经常吸烟(≥10支/天、≥1年)、肿瘤标志物CEA升高是大肠腺瘤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肿瘤家族史、阑尾切除史、经常吸烟(≥10支/天、≥1年)、CEA升高、粪便性状改变、腹痛腹胀、腹部不适、高龄是大肠腺瘤的危险因素。
- 王倩凤詹丽魏小果李娟杨帆
- 关键词:大肠腺瘤病例对照研究LOGISTIC回归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