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娟

作品数:35 被引量:200H指数:7
供职机构:甘肃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兰州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甘肃省中小企业投资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中药
  • 4篇脂肪
  • 4篇微生物限度
  • 4篇微生物限度检...
  • 4篇酒精
  • 4篇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
  • 4篇非酒精性脂肪
  • 3篇代谢
  • 3篇幽门螺
  • 3篇幽门螺杆菌
  • 3篇微生物限度检...
  • 3篇胃癌
  • 3篇细胞
  • 3篇螺杆菌
  • 3篇肝病
  • 2篇多糖
  • 2篇腰椎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机构

  • 34篇甘肃省人民医...
  • 8篇甘肃省中医药...
  • 3篇甘肃中医药大...
  • 3篇兰州大学
  • 2篇甘肃省中医院
  • 2篇兰州大学第二...
  • 2篇中国中医科学...
  • 1篇兰州大学第一...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甘肃省药品检...
  • 1篇兰州市妇幼保...

作者

  • 34篇李娟
  • 8篇魏小果
  • 8篇李晓东
  • 7篇詹丽
  • 7篇杨帆
  • 6篇姜华
  • 5篇郭应强
  • 4篇卢启明
  • 3篇封士兰
  • 3篇习振文
  • 3篇袁作辉
  • 2篇石玉萍
  • 2篇马欣
  • 2篇张跃萍
  • 2篇成功
  • 2篇王江业
  • 2篇杨丽霞
  • 2篇王小春
  • 2篇周莉莉
  • 2篇万丽

传媒

  • 6篇西部中医药
  • 4篇卫生职业教育
  • 3篇甘肃中医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2篇陕西中医
  • 2篇甘肃医药
  • 1篇中国中医药信...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国肛肠病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生命的化学
  • 1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中国实验血液...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5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帕金森病抑郁研究进展
2025年
帕金森病是好发于中老年人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表现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丧失和路易小体聚集,从而引起一系列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抑郁是帕金森病非运动症状最主要的表现形式,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医生常用抗抑郁药物给药等方式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但仍亟待解决此类方式带来的药物毒副作用及耐药性问题。而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安全、无创的神经调控技术,可以改变皮质脊髓束兴奋性,诱导多巴胺等多种神经递质释放,进一步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症状。基于此,本文探讨总结了国内外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的方式改善帕金森病抑郁的疗效及其潜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临床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卢苇何宝峰李娟文明明(综述)张敏
关键词:重复经颅磁刺激帕金森病抑郁
利胆退黄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疗效及对患者肝功能、糖脂代谢和血清脂肪因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23年
目的:探究利胆退黄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对患者肝功能、糖脂代谢和血清脂肪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餐后口服多烯磷酸酯胆碱胶囊,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利胆退黄汤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的疗效、中医症候、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瘦素、脂联素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主症评分、次症评分、ALT、AST、FPG、FINS、TC、TG、LDL-C、RBP-4、SREBP-1C、瘦素较治疗前均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HDL-C、脂联素较治疗前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胆退黄汤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利于调节患者的糖脂代谢功能,改善肝功能,提升疗效。
杨帆李娟何昉成功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肝功能糖脂代谢脂肪因子瘦素
参橘止咳滴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法的建立和最大耐受量实验
2015年
目的:建立参橘止咳滴丸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并测定其最大耐受量。方法:测定参橘止咳滴丸对5种验证菌株的回收率,并对控制菌的检查法进行验证;同时,小鼠灌胃给予参橘止咳滴丸120 g/(kg·d)(相当于人临床用量的2 290.08倍),观察14天,记录有无死亡发生,确定小鼠对参橘止咳滴丸的最大耐受量。结果:回收率试验结果表明,参橘止咳滴丸供试品试验菌的回收率试验均高于70%,证明无抑菌现象;一次性给予高剂量参橘止咳滴丸,经过14天的连续观察,小鼠无死亡且一般状态良好。结论:参橘止咳滴丸可按常规方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李娟封士兰郭朝晖
关键词:微生物限度最大耐受量
《灵枢》针灸脉诊之管窥被引量:5
2010年
《灵枢》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临床针灸治疗。
习振文李娟郭应强
关键词:《灵枢》脉诊针灸
转化生长因子-β1/Sma和Mad相关蛋白家族成员3参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作用的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Sma和Mad相关蛋白家族成员3(TGF-β1/Smad3)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发生作用及表达。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两组,构建NAFLD模型作为模型组;对照组正常饲料喂养。取模型大鼠采用改良原位灌注两步法进行原代干细胞分离,建立NAFLD组;取正常大鼠细胞培养作为正常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TGF-β1和Smad3的表达,检测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含量。进一步对NAFLD肝细胞进行细胞转染,分为Blank组(细胞未做任何处理正常培养)、oe-TGF-β1组(细胞转染oe-TGF-β1)、oe-NC组(细胞转染oe-TGF-β1阴性对照)、si-TGF-β1组(细胞转染si-TGF-β1)和si-NC组(细胞转染si-TGF-β1阴性对照)。应用qRT-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检测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改变。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组均数的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分离肝细胞培养后,NAFLD组肝细胞内TG和胆固醇含量、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组[(1.51±0.07)mmol/L比(3.45±0.24)mmol/L、(1.19±0.01)mmol/L比(2.30±0.12)mmol/L、1.00±0.05比1.68±0.07、1.00±0.06比1.92±0.10、1.42±0.06比2.77±0.19、1.39±0.07比1.87±0.08,t=19.01、22.58、13.69、13.66、16.60、11.06,P<0.05]。si-TGF-β1组TG和胆固醇含量、TGF-β1和Smad3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i-NC组[(3.09±0.18)mmol/L比(2.57±0.14)mmol/L、(2.26±0.15)mmol/L比(1.83±0.09)mmol/L、1.02±0.05比0.56±0.03、1.00±0.06比0.77±0.05、2.57±0.15比2.07±0.12、2.19±0.12比1.84±0.09,t=3.95、4.26、13.66、5.10、4.51、4.04,P<0.05]。结论抑制TGF-β1可能影响TGF-β1/Smad3活性,改善脂代谢异常,进而可能对NAFLD具有保护作用。
魏小果王江业李娟杨帆何昉李昌金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FA-2-b-β对慢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讨秦巴硒菇提取物酸性RNA蛋白复合物(FA-2-b-β)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及机制。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FA-2-b-β对初诊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原代细胞增殖抑制作用;通过尾静脉注射原代白血病细胞建立慢性髓系白血病小鼠模型,观察模型小鼠生存期、血细胞数、体重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RT-q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的表达。结果:体外实验显示,各药物浓度组中原代细胞增殖抑制率升高,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r24=0.9082,r48=0.9442,r72=0.954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体内实验显示,实验组(FA-2-b-β)和阳性对照组(伊马替尼)模型小鼠生存期均延长,并且血细胞数升高及体重恢复至正常,尽管白细胞数仍高;BAX、Caspase-3基因和蛋白表达上调,BCL-2、Cytochrome C、caspase 8、caspase 9、BCL/ABL基因和蛋白表达下降。结论:FA-2-b-β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原代细胞凋亡,可延长慢性髓系白血病模型小鼠的生存期,其机制可能与caspase-3信号通路相关凋亡基因和蛋白有关。
程明霞于尚睿汪湛东白坤恬王东萍李娟刘世栋孙延庆董莉
关键词:慢性髓系白血病
清肝降脂汤对体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细胞模型脂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调节作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清肝降脂汤对体外诱导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细胞模型脂代谢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α的调节作用。方法:取HepG2细胞株,采用油酸构建NAFLD细胞模型。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无油酸建模+无药物处理)、模型对照组(有油酸建模+无药物处理)和清肝降脂汤组(有油酸建模+有药物处理)。采用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采用油红O染色定性定量检测清肝降脂汤对细胞内脂质的影响,定量计算脂质含量的抑制率。同时,测定细胞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并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脂肪代谢标志物PPAR-α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HepG2细胞活性显著增高,脂质含量显著增高,MDA、SOD、TG、TC和FFA含量显著增高,而PPAR-α和FGF2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而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清肝降脂汤组的HepG2细胞活性显著降低,脂质含量显著降低,MDA、SOD、TG、TC和FFA含量显著降低,而PPAR-α和FGF21表达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清肝降脂汤有助于降低HepG2细胞活性、脂质含量以及MDA、SOD、TG、TC和FFA含量,并促进PPAR-α和FGF21表达,进而调节脂质代谢,抑制NAFLD发展进程。
杨帆魏小果李娟何昉李昌金
关键词:清肝降脂汤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脂代谢
超短波结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突发性耳聋是突然发生的非波动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其病因不明,且发病率高,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临床上使用血管扩张剂及其他各类药物治疗,疗效均不满意。为了进一步探讨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方法,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本科采用超短波结合高压氧治疗病程在1—6个月内的患者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习振文张跃萍郭应强李娟
关键词:突发性耳聋高压氧治疗疗效观察超短波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血管扩张剂
580例中青年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与病理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中青年患者(≤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内镜与病理特点及其与癌变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580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分析不同年龄组患者息肉类型、大小、位置及癌化的检出率。结果:51~60岁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最高(P<0.05),男女各年龄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左半结肠息肉检出率均高于其他部位(P<0.05);大肠息肉直径>2.0cm组癌变检出率高于直径小于2cm组(P<0.05);≤40岁患者炎性息肉检出率高(P<0.05),>41岁患者管状腺瘤检出率高(P<0.05);≤30年龄组各类型息肉均无癌变,>30岁年龄组绒毛状腺瘤癌变检出率高于其他息肉类型(P<0.05)。结论:中青年大肠息肉好发于左半结肠,高年龄组息肉检出率高;息肉直径>2.0 cm、绒毛状腺瘤患者大肠息肉癌变检出率高。
王小春邱志胜李娟石玉萍马欣
关键词:大肠息肉中青年癌变内镜病理分析
三联疗法治疗阳虚寒凝证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价常规疗法、二联疗法和三联疗法治疗阳虚寒凝证膝骨性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KOA阳虚寒凝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常规(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组、二联(针刺+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组和三联(针刺+威伐光+透明质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组,每组30例,疗程5周。比较3组总有效率及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WOMAC)变化情况。结果:总有效率三联治疗组为93.3%,优于常规治疗组的76.7%和二联治疗组的83.3%(P<0.05);常规治疗与二联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OMAC指数:治疗5周时,常规治疗组为(24.44±6.68)分、二联治疗组为(22.74±7.65)分和三联治疗组为(16.12±3.93)分,三联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和二联治疗组(P<0.05),常规治疗组与二联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时,三联治疗组为(18.35±3.57)分,优于常规治疗组的(46.26±3.95)分和二联治疗组的(35.54±4.21)分(P<0.01),二联治疗组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三联疗法治疗KOA(阳虚寒凝证)的近期(5周)和远期(治疗后6个月)疗效优于常规疗法和二联疗法,可有效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李娟习振文郭应强张跃萍吴锦秋
关键词:针刺关节腔注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