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淑芬

作品数:3 被引量:174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攀登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暴雨
  • 1篇雨期
  • 1篇中尺度
  • 1篇位涡
  • 1篇江淮
  • 1篇降水
  • 1篇降水强度
  • 1篇暴雨成因
  • 1篇暴雨成因分析
  • 1篇暴雨期
  • 1篇MM5
  • 1篇初始场

机构

  • 3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国家气象信息...

作者

  • 3篇马淑芬
  • 2篇丁一汇
  • 1篇朱福康
  • 1篇吴晓曦
  • 1篇梁海河
  • 1篇托亚
  • 1篇王建中

传媒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南京气象学院...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1篇2003
  • 1篇1997
  • 1篇199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位涡在暴雨成因分析中的应用被引量:127
1996年
应用位涡理论,对1991年江淮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中位涡及其有关物理量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强降水总是落在干位涡比较小的地方和湿位涡负中心暧气流一侧,它和相对湿位涡的关系更直接.湿位涡斜压部分可清楚地反映湿斜压性对对流不稳定系统所起的作用.大气在湿位涡值比较小的区域对锋生强迫有更强的响应.
王建中马淑芬丁一汇
关键词:暴雨位涡
用雷达观测资料改进MM5初始场的初步试验研究被引量:29
2003年
采用同时调整热力学和动力学变量,并考虑湿度与温度的变化相协调的初始化方法,引进雷达资料改善MM5模式的初始场。试验结果表明:经过优化处理的初始场,显著提高了模式对降水特别是甚短时(0~6h)降水的落区和量的预报准确率。其中调整热力学变量对改进降水落区预报比动力学变量的调整更为重要。
托亚梁海河马淑芬朱福康
关键词:初始场中尺度降水强度
1991年江淮暴雨期地气通量与混合层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9
1997年
本文用1991年5—7月江淮及其北部地区的地面与高空资料根据3种不同的整体公式对地表通量(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进行了估算,并对混合层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出这次持续性特大暴雨中陆面过程的一些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地表通量依赖于大气稳定度,稳定度越强,地表通量越小。不稳定状况下平均地表动量通量为0.0154N/m2,向上的感热和潜热平均值分别为25.7W/m2和132.3W/m2;稳定状况下,地表动量通量为0.006N/m2,感热和潜热通量平均是向下输送的,分别为-1.5W/m2和2.5W/m2。2.地表通量与降水过程密切有关。雨期的动量通量略小于非雨期,而雨期的感热与潜热通量明显小于非雨期,雨量越大,这两种通量愈小。3.地表通量具有明显日变化。动量、感热和潜热通量的最大值出现在下午2时左右,最小值出现在凌晨2时左右。4.混合层与雨期关系密切,雨期的混合层高度较非雨期低,这时地表感热和潜热通量小;
丁一汇吴晓曦马淑芬
关键词:暴雨期暴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