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刚

作品数:36 被引量:330H指数:9
供职机构:华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7篇生物学
  • 6篇文化科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植物
  • 7篇英文
  • 7篇报春
  • 7篇报春花
  • 5篇教学
  • 4篇木犀
  • 4篇木犀属
  • 4篇报春花科
  • 3篇植物学
  • 3篇亲缘地理
  • 3篇亲缘地理学
  • 3篇紫金牛
  • 3篇系统发育
  • 3篇花粉
  • 3篇报春花属
  • 2篇新异名
  • 2篇叶绿
  • 2篇叶绿体
  • 2篇叶绿体DNA
  • 2篇异名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华...
  • 20篇华南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苏州出入境检...
  • 1篇上海植物园

作者

  • 35篇郝刚
  • 11篇胡启明
  • 4篇许炳强
  • 4篇颜海飞
  • 4篇张奠湘
  • 3篇赵南先
  • 3篇任海
  • 3篇葛学军
  • 3篇邓云飞
  • 3篇王凤英
  • 3篇王少平
  • 2篇林康英
  • 2篇殷祚云
  • 2篇龚维
  • 2篇谢建光
  • 2篇韩荣兰
  • 2篇高蕴璋
  • 2篇刘青
  • 2篇夏念和
  • 2篇许方宏

传媒

  • 12篇热带亚热带植...
  • 6篇植物分类学报
  • 4篇广西植物
  • 3篇教育教学论坛
  • 2篇武汉植物学研...
  • 2篇高校生物学教...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 2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6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4篇2004
  • 1篇2003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木犀属植物叶表皮形态被引量:10
2007年
应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中国木犀属(Osmanthus)4组20种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该属植物叶上、下表皮细胞近相似,不规则或多边形,上表皮无气孔器,气孔器为环列型,放射状细胞型,短平列型、环列型及其过渡类型。气孔外拱盖表面多平滑,或具有颗粒状纹饰,拱盖内缘平滑,波状或不规则。气孔通常下陷,两端加厚或不加厚,周围角质膜通常增厚成环状包着气孔,上具绳索状条纹或光滑。表面蜡质纹饰常为颗粒状、鳞片状、块状、毛状、绳状或稍平滑。柊树气孔外拱盖边缘具明显的针晶,与其它种不同。腺体存在于叶的上、下表面,性状不稳定,其分类学意义不明显。木犀属叶表皮垂周壁式样、气孔器类型、气孔密度都有很大的变异,与属下分组有一定的对应性,并在组间表现出一定的演化关系。
许炳强夏念和王少平郝刚
关键词:木犀属叶表皮
龙胜香草的名实订正(英文)
2006年
近年发表的报春花科Primulaceae龙胜香草LysimachialongshengensisG.Z.Li&S.C.Tang实为茄科Solanaceae单花红丝线Lyciantheslysimachioides(Wall.)Bitter之同物异名,故予以归并。
胡启明郝刚邓云飞
关键词:报春花科茄科新异名
禾本科虎尾草亚科细胞学研究分析
2006年
总结了虎尾草亚科72属601个分类单位的细胞学资料。虎尾草亚科的染色体基数是10和9,来源于原始染色体基数6经非整倍性减少为5,再经多倍化及非整倍性减少而来。细胞学性状对虎尾草亚科属上类群的分类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推测染色体基数演化的趋势为:x=6→x=5→x=10→x=9。据认为,虎尾草亚科的原始染色体基数为5的二倍体类群在演化早期就灭绝了。
刘青赵南先郝刚
关键词:禾本科细胞学
中国榕属榕亚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初探被引量:3
2009年
对分布于中国的榕亚属植物的15个种和2个变种(分别代表榕亚属的3个组)的nrDNA的ITS序列和系统发育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榕亚属是非单系起源,其中榕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单系群,与无花果亚属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与榕亚属其它组间并未表现出近缘关系。榕亚属的其它5个组构成一单系群并得到中度的支持率。来自中国的种类分别聚在相应的组内。但环纹榕组被分成2个单支,其中来自中国的大叶水榕(F.glaberrima)和环纹榕(F.annulata)构成一个分支,二者表现较近的亲缘关系。榕亚属的亚洲特有组印度榕组在ITS树中聚在环纹榕组的另一个分支中,但它与此组其它种的亲缘关系并不清楚。
尧金燕赵南先郝刚陈贻竹
关键词: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
基于叶绿体DNA trnL内含子序列数据的檀香目科间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英文)被引量:6
2004年
应用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序列分析檀香目科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取样研究的檀香目个体的trnL内含子序列长度在科间呈现较大差异(从291bp到587bp)。最大简约性分析产生的严格一致树与以前已发表的基于其它基因的檀香目的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大体一致。香芙木属(铁青树科)是最早分支出的类群;桑寄生科、槲寄生科分别表现为单系类群,檀香科为并系;桑寄生科和槲寄生科并不具密切亲缘关系,槲寄生科从檀香科内衍生出来。本研究表明,具相对高的核苷酸替换率的叶绿体DNAtrnL内含子序列可为高等级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提供更多的信息位点。
韩荣兰郝刚张奠湘
关键词:桑寄生科铁青树科檀香科系统发育叶绿体DNA
中国紫金牛属圆齿组花粉形态研究及其分类学意义被引量:8
2007年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紫金牛属圆齿组20种1变种植物的花粉形态进行了研究,并比较分析了腋序组2种及锯齿组1种的花粉。经观察花粉为近球形或近扁球形,具3孔沟,除锯齿组的月月红外,其余种均形成合沟。外壁纹饰可分为四类:穴网状、细网状、皱波状及细颗粒状(带刺突)。结果显示,花粉形态特征可作为属下分组及组下分类处理的依据。
张巧玲王少平胡启明郝刚
关键词:紫金牛属花粉形态
基于叶绿体DNA变异研究高山植物偏花报春的种内谱系地理结构(英文)被引量:31
2008年
横断山地区是许多温带植物的冰期避难所。为揭示该地区分布物种的亲缘地理结构,检测了该地区特有、分布相对较为普遍的偏花报春Primula secundiflora的叶绿体trnL-trnF和rps16区序列变异。研究了11个居群109个个体,一共发现了15种单倍型。只有一种单倍型为3个居群所共有,其他单倍型都只存在于单个居群内。总的遗传多样性较高(HT=0.966),但居群内遗传多样性较低(HS=0.178)。尽管种内形态十分一致,居群间却存在高水平的遗传分化(FST=0.976)。NST(0.982)显著高于GST(0.816),表明偏花报春在居群间存在明显的亲缘地理结构。单倍型聚成四个主要的分支:三个分支的单倍型分布在北部,而另一分支的单倍型分布在南部。四个分支的隔离分布表明该物种在冰期存在多个避难所。未发现在其他温带物种中广泛存在的间冰期或者冰期后物种分布范围的统一扩张现象。但是,在气候变迁过程中由于居群增长-缩小反复发生,多数居群的遗传多样性降低。这些推断也被巢式分支分析所证实,距离隔离而导致的限制性基因流以及异域片断化被认为是该物种现有单倍型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种独特的谱系地理结构主要是由于气候变迁与该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相结合造成的。
王凤英龚洵胡启明郝刚
关键词:亲缘地理学叶绿体DNATRNL-TRNF
无瓣海桑的种苗繁育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红树林植物无瓣海桑的种苗繁育方法,该方法包括用5‰盐度的水和淡水先后对无瓣海桑浸泡,去除果皮,并对种子消毒;选择苗圃地以及苗床加肥及消毒;对种苗反复淋咸淡水进行适应性锻炼和防寒保护等步骤和措施,能大大增加种...
林康英许方宏张倩媚高蕴璋陈忠毅王瑞江殷祚云郝刚任海
文献传递
提高生命科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措施与实践被引量:1
2020年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学形式不断发生变化,尤其生命科学领域的教学内容更新快,信息多元化。提高生命科学教育教学质量是各高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改革具有紧迫性。但教学改革的效果受制于学校、教师、学生等各方面的因素。教学改革需要制定科学、有力的措施,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学方法要多样化,兼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还要重视教材的编写及教学经验的总结与交流。通过这些改革措施与实践,让广大教师更好的理解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掌握教学改革的深层次理念,并能做到改革模式多样化及根据具体学科灵活多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张荣京郝刚
关键词: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理念
基于叶绿体微卫星研究鄂报春谱系遗传结构(英文)被引量:6
2007年
鄂报春Primula obconica作为一种广泛栽培的园艺植物,其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还少见报道。本文通过叶绿体微卫星分析了17个鄂报春野生居群(共278个个体),共发现4个多态性位点(16个等位基因),得到14个单倍型。结果表明鄂报春具有很高的总基因多样性(HT=0.971)和极低的居群内基因多样性(HS=0.028);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98%的变异存在于居群间。这些结果说明早期的生境片断化及有限的种子传播能力是造成当前遗传结构的重要原因。Nst值显著大于Gst值,表明关系相近的单倍型会出现在相同的地区内,同时最小生成树(MST)的分析结果证实了这样的结论。我们在最小生成树的两个组中推断出一些古老单倍型,并推测在冰期时湖北和我国的西南地区可能是该物种的避难所。
颜海飞彭镜毅胡启明郝刚
关键词:冰期避难所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