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心脏
  • 5篇先天
  • 5篇先天性
  • 5篇先天性心脏
  • 5篇先天性心脏病
  • 4篇动脉
  • 4篇心脏病
  • 4篇手术
  • 3篇胸腔
  • 3篇胸腔镜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外循环
  • 3篇靶向
  • 2篇心脏手术
  • 2篇全胸腔镜
  • 2篇重度肺动脉高...
  • 2篇重症
  • 2篇外科
  • 2篇微创
  • 2篇微创体外循环

机构

  • 10篇深圳市孙逸仙...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作者

  • 11篇蒙茂龙
  • 6篇杨晓涵
  • 6篇于洪涛
  • 4篇王志伟
  • 4篇张锐
  • 3篇杨建安
  • 3篇刘志红
  • 3篇郭建州
  • 2篇董卫欣
  • 2篇郭建洲
  • 1篇吴文森
  • 1篇张赋
  • 1篇王湘
  • 1篇周楚芝
  • 1篇李刚
  • 1篇江毅
  • 1篇罗令夫

传媒

  • 1篇岭南心血管病...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现代诊断与治...
  • 1篇中国循环杂志
  • 1篇广西中医学院...
  • 1篇心血管外科杂...

年份

  • 2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0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腔镜下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应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总结胸腔镜下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2012年10月至2015年12月实施胸腔镜下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17例,其中房间隔缺损152例,室间隔缺损33例,三尖瓣重度关闭不全2例,二尖瓣重度关闭不全9例,二尖瓣重度狭窄13例,部分性房室隔缺损4例,肺动脉瓣重度狭窄2例,三房心2例。均通过三孔法入路完成,即经右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腋中线第四肋间和腋前线第六肋间三个1.5~2.5 cm孔状切口,完全在胸腔镜下显露术野,经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手术原则和方法与开胸手术相同。结果 217例患者均治愈出院,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中转正中开胸手术2例(0.9%),延长切口转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1例。ICU停留时间平均(17±6.3)h,术后24 h引流量30~600 ml,平均(126±72)ml,201例(93%)完全避免输注血制品。术后住院时间(5±2.3)d,204例(94%)于术后1~4周恢复正常工作生活。结论经右心房、房间隔或房间沟入路完成的手术,技术上都可在胸腔镜下完成,治疗效果与正中开胸手术相同。同时具有切口美观、出血量少、输血率低、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杨晓涵杨建安于洪涛张锐蒙茂龙
关键词:胸腔镜外科手术微创体外循环
改良二氧化碳(CO2)充溢技术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防止气体栓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改良二氧化碳充溢技术运用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防止气体栓塞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某院2016年3月~2018年1月收治的6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进行研究,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将患儿分为观察1组、观察组2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CO2充溢法,1组为CO210L/min,2组为CO25L/min,对照组则不应用CO2充溢法,比较两组的手术效果。结果:资料统计显示,研究所选取的60例患儿手术均取得成功,且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及手术时间3项指标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两组主动脉开放10min脑膜中动脉气泡数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各项数据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CPB前5min,3组脑膜中动脉气泡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开放及停止体外循环时,各组PaCO2比较均无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二氧化碳充溢技术运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能够有效控制气体栓子数量,且效果与气流量呈正比,该方法经对比研究,效果及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并予以推广。
蒙茂龙刘志红
关键词: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气体栓塞安全性
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影响分析
2018年
目的分析乌司他丁对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就诊的4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3例,并择期对两组患儿行先天性心脏病纠治术。对照组术后仅行常规治疗,而观察组术后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乌司他丁治疗。术前(T0)、体外循环停止时(T1)、术后2h(T2)及24h(T3)采集患儿动脉血,检测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同时对动脉血气进行测定,观察氧合指数PaO2/FIO2及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结果在T1~T3时,两组IL-6、TNF-α及CRP水平较T0均有所升高,但观察组IL-6、TNF-α及CRP水平在各时间点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T1,T2和T3时间点观察组PaO2/FiO2明显高于对照组, P(A-a)DO2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乌司他丁可有效抑制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导致的炎性反应,改善术后肺氧合功能,减轻肺损伤。
蒙茂龙刘志红
关键词:乌司他丁先天性心脏病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
靶向降肺动脉压药在先心病合并重度肺高压的治疗价值
王志伟蒙茂龙郭建州于洪涛杨晓涵
全胸腔镜下微创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17例回顾
回顾总结我院2012年4月至2015年11月实施的217例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临床资料男性53例,女性164例,年龄2岁7个月至73岁,体重13-87Kg.房间隔缺损修补68例,房间隔缺损修补+三尖瓣成形82例,...
杨晓涵杨建安于洪涛张锐蒙茂龙
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附51例分析
2004年
张赋刘邕波吴文森江毅蒙茂龙
关键词:重症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置换术
左西孟旦在重症瓣膜病术中缺血预处理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在重症瓣膜病术中缺血预处理中的应用。方法重症心脏瓣膜病病人30例,采用随机方法分为两组,预处理组15例,于麻醉开始即静脉泵入左西孟旦,剂量为每分钟0.1~0.2μg/kg,维持用药24小时;对照组15例,未使用左西孟旦。观察两组病人手术中麻醉情况、体外循环(CBP)停机过程和ICU恢复情况。结果病人均顺利实施瓣膜手术,其中预处理组1例病人术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对照组1例病人抗凝后并发脑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其余病人均康复出院。预处理组和对照组30天死亡率分别为6.7%和6.7%,CBP时间分别为(114.43±23.3)分钟和(138.7±20.2)分钟,呼吸机辅助时间分别为(31.2±10.3)小时和(23.00±11.0)小时,ICU时间分别为(116+56.5)小时和(92.13±54.5小时,术后LVEF分别为(48.29±8.2)%和(49.63±7.92)%,术后肌酐分别为(119.43±18.1)μmol/L和(113.75±10.3)μmol/L,术后BNP分别为(8682.0±443.05)pg/ml和(4677.25±207.74)pg/ml,术后心胸比分别为(0.67±0.08)和(0.63±0.0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病人心肌组织中细胞色素C、Caspase-9、Caspase-3的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在术后1周LVEF得到改善(40.1±10.0)和(48.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两组病人不同时间点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瓣膜病缺血预处理中使用左西孟旦进行预处理对围术期病人预后无明显影响。
蒙茂龙王志伟周楚芝郭建洲
关键词:重症瓣膜病左西孟旦瓣膜置换
全胸腔镜体外循环手术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回顾总结3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胸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儿31例.年龄2岁7个月至6岁,平均(4.6±1.4)岁,体重12~24(17±3.5)kg.其中房间隔缺损12例(继发孔缺损10例,原发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19例.经右侧胸骨旁第三肋间、腋中线第四肋间和腋前线第六肋间三个1.5 ~2.0 cm的孔状切口,股动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完全在胸腔镜下显露术野完成手术.结果 31例患儿均治愈出院,无低心排出量综合征、呼吸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残余分流、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心脏阻断时间18 ~ 118(53.4 ±31.2)min;体外循环时间62~ 185(126.4 ±45.2)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2~7(5.3±1.5)h;ICU停留时间15 ~21(19±1.3)h;术后24 h引流量0~130(57 ±36.2)ml;红细胞用量0~2(1.2±0.8)U.术后住院时间4~7(6.2± 1.2)d.结论 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胸腔镜下修补手术可达到与传统正中开胸手术相同的治疗结果,同时具有切口小、出血少、不引起胸骨畸形愈合等优点.
杨晓涵于洪涛张锐蒙茂龙罗令夫
关键词:胸腔镜检查体外循环
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治疗111例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type B acute aortic dissection,AADB)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并初步探讨腔内修复治疗时机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到2017年8月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接受经皮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的111例AADB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分为发病至TEVAR时间≤7 d组(G1组50例)、发病至TEVAR时间为7~14 d组(G2组33例)和发病至TEVAR时间>14 d组(G3组28例),比较3组术后院内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修复后真假腔血液动力学变化、内脏及下肢动脉供血的改善。结果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TEVAR,无移植物错放及移位、瘤体破裂、中转手术和截瘫等并发症发生。围术期G1组发生脑梗死2例、肾衰竭4例、肢体缺血3例、肠道缺血1例、新破口形成1例;G2组发生肾衰竭3例、短暂性精神异常3例、低氧血症2例、脏器缺血1例、新破口形成1例;G3组发生肾衰竭2例。院内死亡患者2例,其中G1组1例,因术后大量胸腔积液、肾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G2组1例,为术后重度低氧血症、肺部真菌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G3组无死亡。术前3组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的比值分别为0.46±0.31、0.45±0.21及0.47±0.4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半年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分别为0.60±0.28、0.65±0.32及0.67±0.38,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组最大真腔直径与最大假腔直径比值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1组和G2组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G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ADB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2周后进行TEVAR术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刘志红蒙茂龙魏民新李刚王湘郭建洲张锐王赞鑫杨建安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回顾性分析
靶向降低肺动脉压药对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价值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总结靶向降低肺动脉压药物对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治疗效果,提出其作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王志伟郭建州杨晓涵于洪涛董卫欣蒙茂龙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