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董德健

作品数:8 被引量:38H指数:4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技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大豆
  • 2篇土壤
  • 2篇土壤温度
  • 2篇土壤物理
  • 2篇土壤物理特性
  • 2篇温度
  • 2篇免耕
  • 2篇大豆产量
  • 1篇地栽
  • 1篇性状
  • 1篇选育
  • 1篇一代杂种
  • 1篇玉米
  • 1篇栽培
  • 1篇容重
  • 1篇生石灰
  • 1篇土壤机械阻力
  • 1篇土壤容重
  • 1篇物理特性
  • 1篇相关性状

机构

  • 8篇黑龙江省农业...
  • 2篇黑龙江省八五...
  • 1篇哈尔滨市农业...

作者

  • 8篇董德健
  • 7篇钟鹏
  • 7篇林蔚刚
  • 7篇吴俊江
  • 3篇郭玉红
  • 2篇李铭峰
  • 2篇王金生
  • 2篇周全
  • 1篇柳景兰
  • 1篇许春梅
  • 1篇刘丽君
  • 1篇李烨
  • 1篇张作标

传媒

  • 5篇大豆科学
  • 1篇黑龙江农业科...
  • 1篇中国蔬菜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特性及大豆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0年
在黑龙江垦区852农场研究了初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容重和机械阻力等土壤物理特性及对玉米、大豆产量的影响,为中长期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09年进行,轮作顺序为大豆-玉米-玉米;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和玉米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处理为免耕、灭茬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玉米试验圃(前茬为大豆)处理包括免耕、直播还田、旋耕还田和传统耕作。结果表明: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生育前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3.38℃和2.6℃,玉米圃(前茬为大豆)免耕和直播处理同期的土壤温度分别比传统耕作低1.93℃和1.39℃;春季播种期大豆试验圃(前茬为玉米)免耕和灭茬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9.3%和4.8%,玉米试验圃(前作为大豆)免耕和直播还田处理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高于传统耕作16.0%和12.6%;此外,免耕模式的5~2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和0~25 cm的土壤机械阻力均显著高于传统耕作模式,但是均未达到对作物根系生长产生抑制的阀值;免耕和灭茬/直播还田模式前期的耕层低温并未对产量构成不利影响,与传统耕作相比并未显著减产。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关键词:免耕土壤温度土壤容重土壤机械阻力大豆玉米
黄瓜新品种龙园黄冠的选育被引量:1
2020年
龙园黄冠是由自交系216和自交系45配制而成的油亮型旱黄瓜一代杂种,早熟,植株长势中等,以主蔓结瓜为主,春季雌花节率50%以上。瓜长20 cm左右,皮色浅绿、油亮,白刺稀少,果肉浅绿,商品瓜率高。田间对枯萎病、霜霉病、白粉病的抗性优于对照龙园绿春。适宜保护地种植,每667 m^2产量4000 kg左右,露地也可种植。适宜在东北及内蒙古地区栽培。
许春梅张作标柳景兰李烨董德健姚洪泉
关键词:黄瓜保护地栽培一代杂种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被引量:5
2010年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短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用少免耕模式,能够减少春季播种期间土壤水分损失和沙尘暴侵袭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大豆产量并没有造成不利影响。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土壤物理特性大豆产量
硅钙肥、生石灰、硫肥三因素二次多项式回归大豆产量效应分析被引量:7
2007年
对硅钙肥、生石灰、硫磺粉三种肥料因素进行了二次多项式大豆产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硫磺粉的产量灵敏度峰值和单因素产量峰值最高,硅钙肥居中,生石灰最低;互作效应对产量的作用表现为硅钙肥与硫磺粉的互作对产量作用极显著。硫磺粉对产量作用相对较大。在本试验条件下,大豆单产水平≥3000 kg/hm2的施肥方案为,硫磺粉14.0 kg/hm2,硅钙肥和生石灰免施;大豆单产水平≥3 200 kg/hm2,硫磺粉43.0 kg/hm2,硅钙肥和生石灰免施。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郭玉红
关键词:硅钙肥硫磺粉生石灰
高油大豆高油高产同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
林蔚刚董德健吴俊江钟鹏郭玉红李铭峰
该研究正对黑龙江省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高油大豆单产低的问题,进行高油大豆高油高产同步栽培技术体系的研究,建立高油大豆高油高产同步栽培技术体系,解决高油大豆高油不高产的问题。通过对栽培技术措施和大豆籽粒产量及脂肪含量关系的研究...
关键词:
关键词:大豆高油高产
群体配置对大豆品种黑农51产量和相关性状发育作用的初步分析
2008年
通过对正方形和传统垄作栽培模式下不同群体密度的产量表现及相关的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正方形最佳田间密度为15.32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2585.70 kg·hm^-2;垄上双行栽培最佳密度为19.9株·m^-2,最高理论产量为3159.35 kg·hm^-2;垄上双行最高产量高于正方形栽培;单株产量的有效株行距为62.43 cm×62.43cm,与传统垄作垄距65~70cm是接近的,说明对于繁茂型晚熟大豆品种而言,传统的65~70cm垄作模式仍然不失为一种实用有效的栽培技术模式。7月中旬以后旱情导致LAI在R4期下降;在R4和R6期,25.0~44.4株·m^-2不同密度间的LAI,传统垄作高于正方形模式;在分枝期(V6)干物质积累量最低,同期根冠比相对最高,表明前期是根系发育优先期;在R6期从5.9~36.6株·m^-2密度范围内,传统垄作栽培模式单株干物质积累值显著高于正方形栽培模式;与平作为特点的正方形栽培相比,传统垄作模式有利于根系发育。
林蔚刚吴俊江钟鹏董德健
关键词:大豆
正方形栽培单株营养面积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
2007年
对合丰43和绥农10这两个熟期接近、不同结荚习性的品种在正方形栽培条件下大豆单株营养面积和群体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单株和根系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这两个品种的最高产量单株营养面积均为442.60 cm2[(21.03 cm×21.03 cm)、22.59株/m2],合丰43和绥农10的有效单株营养面积分别为850 cm2[(29.15 cm×29.15 cm)、11.76株/m2]7、33.87 cm2[(27.82 cm×27.82 cm)、13.63株/m2],叶面积指数、单株干物重、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根体积均随单株营养面积的增加而增加。单株营养面积和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性。
林蔚刚董德健吴俊江钟鹏郭玉红李铭峰
关键词:大豆
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大豆根系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0
2012年
对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在土壤剖面中的垂直分布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为改善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大豆根系发育条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免耕、灭茬还田和传统耕作模式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均主要分布于土壤剖面0~10 cm深度。在0~10 cm深度内,不同耕作模式之间的根体积密度、根干重密度差异显著,其中免耕模式最低。在10~20 cm深度内,免耕模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和根干重密度最低,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占土壤剖面比例最低。土壤剖面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累加值亦表现为免耕最低,灭茬还田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灭茬还田模式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与传统耕作差异不显著,同时其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及根干重的垂直分布与传统耕作间差异亦不显著。土壤机械阻力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密度及根干重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土壤机械阻力是限制免耕模式大豆根系发育的重要因素。
林蔚刚吴俊江董德健钟鹏王金生周全
关键词:免耕大豆根系分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