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蔚刚
- 作品数:37 被引量:188H指数:9
- 供职机构: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黑龙江省“十一五”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电信更多>>
- 大豆细菌性斑点病致病机理的研究及抗性资源的筛选
- 张淑珍李文滨吴俊江王继安林蔚刚徐鹏飞钟鹏鹿文成王志新雷虹金萍王玉全刘姗姗
- 该项目研究针对近几年黑龙江省严重发生的大豆细菌性斑点病,于2002~2005年在哈尔滨、呼兰、绥化、佳木斯、黑河、牡丹江、海伦等地区进行了大豆细菌性斑点病病害的调查分析以及病叶样本的采集,共分离到38个属于丁香假单孢杆菌...
- 关键词:
- 关键词:资源筛选致病机理
- 大豆根瘤菌剂载体及最佳施用浓度鉴选
- 为筛选出适合于根瘤菌吸附且能促进大豆生长、提高产量的优质载体,筛选出根瘤菌液的最佳使用浓度,对3种不同载体吸附不同浓度根瘤菌液拌种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的载体介入及大豆接入根瘤菌均对大豆生物量和结瘤产生一定促进作用。根瘤菌...
- 林蔚刚
- 关键词:大豆根瘤菌结瘤
- 文献传递
- 鲜食大豆品种的引种、筛选及开发应用
- 陈霞赵贵兴孙子重林蔚刚王家军刘丽君王树林王秀芳高明杰郭丽娟
- 该项目通过引进国外及长江流域的50余份鲜食大豆品种(品系)材料,经过在哈尔滨地区进行种植,筛选出适于哈尔滨地区种植的七个品种:扎幌绿、日本青、辽鲜1号、鹤娘、台75、台湾292,项目对七个品种又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同时对...
- 关键词:
- 关键词:鲜食大豆菜用大豆引种
-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部分物理特性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英文)被引量:5
- 2010年
- 研究了免耕和少耕对松嫩平原地区农田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紧实性等物理特性和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春季大豆播种期,免耕处理(NT)土壤含水量高于少耕(RT)和传统耕作(CT)。在大豆生长前期,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平均温度低于传统耕作和少耕,传统耕作和少耕接近,免耕模式的土壤温度日较差低于少耕和传统耕作。5~20cm深度内,免耕条件下的土壤容重高于传统耕作,在10—20cm深度内,免耕和少耕接近。不同模式间的土壤机械阻力表现出差异,在0~20cm深度内,免耕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不同耕作模式间的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短期保护性耕作试验结果表明:在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应用少免耕模式,能够减少春季播种期间土壤水分损失和沙尘暴侵袭造成的危害,同时对大豆产量并没有造成不利影响。
- 林蔚刚吴俊江刘丽君钟鹏董德健林相丰孙长锁
- 关键词:耕作土壤温度土壤物理特性大豆产量
- 不同磷效率大豆干物质积累、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研究被引量:8
- 2010年
- 利用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品种,采用盆栽控制磷供应量,探讨其同化物积累及光合生理特性与产量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磷高效品种在低高磷处理下,相对干物质量比较高,能达0.9左右,而磷低效品种多在0.6左右;在低磷处理下,磷高效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均大于高磷处理,磷低效品种则小于高磷处理;高磷处理使气孔导度Cond、胞间CO2浓度(C i)、蒸腾速率(Tr)增加;低磷处理加强大豆叶片水分利用率(WUE);磷高效品种低高磷处理下产量比在0.9左右,磷低效品种仅为0.62。因此,可以将低高磷下干物质量比和产量比作为筛选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指标。
- 吴俊江马凤鸣林浩刘丽君钟鹏林蔚刚董德建王金生刘德生
- 关键词:大豆同化物积累光合生理
- 供磷水平对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成熟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选取磷高效基因型品种(系)和磷低效基因型品种(系)各4个,设置7个不同浓度(施磷量分别为0、40、80、160、320、640、960 mg·kg~(-1),代号分别为P0、P40、P80、P160、P320、P640、...
- 吴俊江王金生刘丽君林蔚刚刘庆莉
- 关键词:大豆磷效率农艺性状
- 诱变改良大豆蛋白质含量的研究被引量:13
- 2005年
- 几年来采用60Coγ射线,热中子等核技术以及甲烷黄酸已酯(EMS)、叠氮化钠(NaN3)等化学诱变剂处理,选育出菜用大豆品种“淮哈豆1号”,蛋白质含量44.93%,903525、903526、903527早熟、高蛋白突变系,蛋白质含量分别是47.60%4、7.02%、47.53%,并高抗大豆病毒病和灰斑病,为大豆基因库增添了新的优质资源,并确定了有效的诱变技术。
- 郭玉虹王培英许德春孟丽芬李铭丰董德建林蔚刚吴俊江张雷钟鹏韩凌
- 关键词:诱变大豆蛋白质含量
- 大豆群体光合生产模拟模式的初步研究
- 1995年
- 本文利用大豆结荚期实验室和田间测定的生理指标及当地气象因子为参数建立了群体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模式,并对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进行了模拟,其结果用田间实测资料作了验证,符合实际,该方法是对大豆产量计算机模拟的一种初步尝试。
- 胡立成许忠仁丁希明姚远林蔚刚董丽华王以芝张德贵
- 关键词:大豆光合生产
-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土壤耕层环境效应与根系生长被引量:4
- 1994年
- 本文对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土壤耕层中水分、温度、容重、三相比、土壤养分和根系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法0—30cm耕层含水量和温度均较高;容重除两垄一沟中间行0—10cm耕层较小外,其它耕层也较高;三相比20—30cm耕层中空气减少,固相有增加,容积含水量增加最大;土壤中速效氮和速效磷有明显增加。说明“两垄一沟”栽培法改善了土壤耕层理化特性,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根系生长,增加大量不定根和中小根瘤,有利于大豆后期的生长发育。
- 胡立成丁希明姚远董丽华林蔚刚王以芝
- 关键词:大豆土壤环境根系生长
- 大豆“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中光分布特点的研究被引量:3
- 1993年
- 本文于大豆鼓粒期(R_5)晴天条件下,对“两垄一沟”栽培法冠层内叶面积指数、光照强度、干物质积累的垂直分布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栽培法整个冠层叶面积指数大。从冠层内空间分布看,叶面积指数最大值出现的植株部位高度比70cm大垄和50cm窄行平播低,中部的光照强度高。但冠层内消光系数小。说明“两垄一沟”栽培法改善了冠层中的光照条件,提高了光能的截获率,积累了更多的干物质。
- 胡立成丁希明姚远董丽华王以芝林蔚刚郭宇红
- 关键词:大豆叶面积指数干物质